APP下载

基于社会实践的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

2017-01-28尚娜娜

职教通讯 2017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实力职业道德

尚娜娜

基于社会实践的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

尚娜娜

社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软实力的有效载体。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提升职业道德等软实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学生;软实力;社会责任感;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社会实践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保障职业教育目的关键,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但是,在“必需、够用”的原则指引下,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比例却逐渐减少,学生的软实力培养的依托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软实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出,实际生活与社会实践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软实力的有效载体。

一、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内涵

职业教育是与企业联系非常密切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接受企业的检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标准就是高职院校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仅对专业技能提出严格要求,而且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等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首提“软实力”概念,从而引起各界对“软实力”的关注和研究。正如约瑟夫·奈教授所说,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1]软实力往往与人的修养、文化、政治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无形的软资产”相关联,大多是一些默会的知识,在过程中习得。

二、社会实践对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检验,提高学生的职业热情,体会到职业认同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

(一)社会实践培养了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社会责任感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梁启超先生说过:“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2]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责任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是历史发展的诉求,更是传承历史文化振兴民族的先决条件。

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更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集中体现。高职学生正处于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为他们搭建一个通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接触社会,有利于他们社会化的转变。社会实践使高职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百姓,处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促进他们将课程所学的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的今天,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尤其是高职学生的高技能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将各种问题和困难拿来求助于学生,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有了角色的认同感。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力保证,更是一片文化自觉性养成的润土。

(二)社会实践提高了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处理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提交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该报告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实现教育革新一些策略好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要求“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他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信息处理能力就是这个时代具有流动性的一种关键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的思考力,在准确把握问题的基础上,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加工,使之变成有用信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信息资源。[3]高职院校的学生走进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且不同的问题带有不同信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有效的信息,并加以整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历练。在不同的场合面临不同的问题,学会收集信息、提炼信息、整合处理信息,快速发现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社会实践给学生的真实情景教育,也是一种应对压力的能力的培养。

(三)社会实践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敬业乐群是当今社会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要求,学会乐其群,也就是能够团结身边的人,进行有效地沟通,共同合作完成任务是一个必然的前提。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融入社会的,接受现实考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综合性的问题,并非仅仅依靠某个知识甚至是某个领域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来完成。因此,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团结合作,以任务为导向,及时高速的沟通,进行信息的梳理,共同协作将问题进行分解逐个解决。这种形式的沟通合作是课堂上很难实现的,而且在社会实践中的合作是一种自觉主动性的,更有利于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形成。

(四)社会实践增加了职业认同感,提升了职业道德

歌德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无法用知识去弥补。”职业道德是合格职业者的根本,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职业道德是与具体的职业有密切相关性的,没有职业认同感是不可能有较高地职业道德的。在实际工作和真实有效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是最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未来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的要求,体验职业价值并对职业产生认同感,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职业道德。

三、社会实践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保障社会实践有效运行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完善社会实践教育的保障机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1)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实践。通过法律的权威性调动社会各界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视,形成社会、学校、学生有效互动的良好环境,明确地方政府、各高职院校、企业的职责,同时,规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维护好各方的利益;(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中。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育人形式,将其纳入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是保障社会实践正常有序开展的前提。社会实践在教学中要规定一定的课时数,给予规定的学分,实现正规化教育教学;(3)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保障社会实践的长效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能够有效地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特色结合区域优势,立足地方、服务产业,在政府的统筹支持下,与地方、单位、企业和社区共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意志、提高职业道德的关键环节。《尚书·说命》中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教育思想,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社会实践有效地将“知”和“行”结合起来,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可以领悟到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默会知识,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政府应加大监管和投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实践的有效运行。

[1]毕廷延.青年学生:软实力决定就业竞争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9(8):25-28.

[2]张晓雅,胡来阳.基于公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导向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3(3):117-119.

[3]杨欢欢.社会实践教育的个体价值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8-20.

[责任编辑 李漪]

尚娜娜,女,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G711

A

1674-7747(2017)02-0032-03

猜你喜欢

责任感实力职业道德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实力抢镜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