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音乐类专业学生歌唱真、假音准问题微探

2017-01-28

黄河之声 2017年14期
关键词:音域音高音准

杨 卓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非音乐类专业学生歌唱真、假音准问题微探

杨 卓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我国现阶段主张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艺术类高职院校也是高职教育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艺术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是非音乐类学生学习以及教学培养特色的环节之一。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针对的就是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作者结合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任教的课堂实践中,从教学一线观察总结针对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音准问题,从现象到问题的分析,促进对声乐演唱中音准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非音乐类学生;真音准;假音准

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歌唱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的情感表达方式,魏晋时代的《世说新语》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说的就是歌唱是人类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能完整、真切的表达内心的感受,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也是强调艺术的教育价值。所以歌唱常被用于一种教育手段存在于各个教育环节中。

针对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首先要从音的基本认识开始,也就是音的四个要素:音的高低、时值、强弱和音色。其中,音的高低就是指音的准确程度即音准。音准问题是声乐训练的基础,所谓音准问题是相对于音不准而言,在针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歌唱音准困难,找不到音,找不到歌曲的曲调等问题。因此,歌唱的学习应该从对音高的标准化认识开始,即从音的基本音级学习,再不断升化,在教学中简单的理解就是对照钢琴的基本音级进行标准训练,这也就是我国采用的七声音阶和十二平均律结合的音阶训练。针对音准练习,结合课堂教学可以发现,音准问题大致分为两类:假不准和真不准。

所谓“假不准”,就是音高表现出的不是所有音都唱不准,而是有部分音的音高是能唱准确,只是由于某些情况所造成的音准不好现象。这种问题的表象往往存在于高音唱不上去、低音唱不下来、中声区音准相对较好。这种情况通常见于作品选择上不贴合实际所造成的音准问题,这一类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但这类学生具有喜欢歌唱、爱好歌唱的性格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热情,他们可能自行挑战各种类型、各种风格难度的音乐作品,不拘一格,可谓“在于形而不在于行,”就学习而言这是不严谨也是不客观的。对于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对于艺术类的经验获得和本身具有的音乐知识就非常有限,就像语言一样常出现“会说不会写”,他们常常歌曲的习得都是通过对个别歌手的模仿,作品的学习也是通过音响材料进行的模仿,听着音乐哼唱,至于唱的准不准,跑调这些问题,自己全然不知,陶醉于自己的内心感受,缺乏标准的声音表达。这类学生为了自己的喜好或有偶像崇拜,或有挑战自我的激情而喜欢歌唱,虽说音乐具有娱乐功能,但是又不仅仅只是娱乐作用,其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同样存在。虽然唱的准不准是每一个人自己事,但是就教学而言应该指出问题,引导学生科学正确的学习。

鉴于很多学生对于歌曲选择的盲目,这样就会有一个实际的问题,自己选择的这些作品真的都适合自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们的歌唱不是机器的复制,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歌声,一味的追求自己喜好忽视自身能力范围,可能造成音高把握难以企及。就像裁缝做衣服一样,讲究的是量体裁衣,歌唱亦是如此。那是不是每个人唱歌都需要量身定做呢?按照目前所处的文化环境这样的要求似乎也很难达到,为此,在教学中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音准问题就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是对自己的认识,又是对作品的认识,既要学生自己喜欢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作品,又要选择适合学生体现因材施教的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作品。所以选择一首适合自己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提高认识,还是能够把握住歌曲和自己歌唱的驾驭能力。

那么如何选择一首适合自己的作品呢?关键看自身所具有的音域,音域就是声音所能达到的最高音和最低音的区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音域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原因,归咎到底就是那些不适合自己作品的音域超出了自己音域的范围,因此,针对声乐教学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音域,然后根据自己的音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毫无保留的追求音域的最大化,音域虽然是客观但是也存在相对性,身体状况良好,发声器官声带松弛,肌肉放松,呼吸顺畅的情况下音域能充分发挥展现的范围。反之,身体状况、声带条件、机体休息情况不足等情况也可能造成音域的功能发挥状态不佳的情况,原本能展示的广阔音域会变得缩窄等情况。因此,绝不可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初学者的非音乐类学生,由于歌唱的技术和身体本身的嗓音条件并未达到一个技术成熟的阶段,还未能很好的掌控声音歌唱能力的时候。因此声音唱的太满,达到极限,在演唱感受上是不舒服的,由此可能造成音准的偏离,甚至更严重的造成发声器官的伤害,例如声带小结、充血等问题。因此,针对假性音准问题的教学在作品上尽量选择难度适中、音域适合的音乐作品来稳定中声区能准确展示的音域,再不断扩展到更高的音和更低音才能逐步驾驭的歌唱能力培养。

所谓“真不准”,从教学中我的总结就是音高概念模糊,并伴随着听力分辨、内心感知都存在差异的音准问题。特别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类问题普遍存在,就其表象大致为歌曲演唱音高与实际标准音高不相符,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歌曲的音调,从而造成音高上的失衡。正是由于这一特点造成的音准问题,所以很多同学自己对歌唱就没有一个内心的衡量标准,通过聆听者的反馈,越发觉得自己歌唱音准问题严重,逐步丧失歌唱的信心。所以,这类问题的学生具有不愿意歌唱甚至排斥的心态。针对这类学生所表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源头入手,从听力的感知和声音表达综合训练,甚至可以认为听辩的感知是影响音乐感受的重点,因此,这类学生属于大多存在的除了表象的音准问题,更严重的是音准听辩障碍,主要原因就是听力感受和内心听觉的不统一,没有一个音高的相对概念和对音高的认识,特别是非音乐专业的这类学生,他们本身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缺失,据学生的走访,在他们接受教育的初级和中级阶段,音乐课常常不被重视,就算正常开设有音乐课也没有系统的音乐知识学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可能造成本身音乐素质不高的学生不能接受正确的音高引导,常年音乐学习只在于个人的模仿,缺失音高框架的辅助,从而造成了音高问题的障碍。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会辅助音高训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模唱,化整为零,训练过程不要急于学习一首歌曲,而是从内心感受及听辩训练结合,协调标准音高的位置感知,同时可以借鉴柯尔文的音高手势法在教学中应用,让学生根据音高与位置的关系,通过体感来感受音高的变化,从而逐步训练音高的认识提高音准的感受。

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歌唱音准训练从教学的体验中总结出的真假音准两类情况。从作品选择、听觉感受、模仿训练等角度进行的问题分析,从提高自身音域认识、以听辩模唱感受逐步确立音高关系意识,因材施教,不断寻因探果,从基础教学的理论与课堂实践结合,分析并解决音准训练问题的教学方法,促进歌唱音准能力的提升,让通识美育应用于课堂教学。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51.

[2]赵继红,赵露堸.用“音阶手势”给音高定位[J].中国音乐教育,1998,05.

[3]胡文娜.运用柯尔文手势帮学生建立音高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

猜你喜欢

音域音高音准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午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