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派之外的另一支奇葩
——黎庶昌散文的风格及其类型

2017-01-28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563100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桐城派散文文化

吴 静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563100)

桐城派之外的另一支奇葩
——黎庶昌散文的风格及其类型

吴 静 (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563100)

黎庶昌是晚清极著名的散文作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创作颇多,且散文有着众多的风格与特点。笔者大致将其散文分为园林散记、国外游记、学者风格、文化散文四类,并且进行了较为详实地阐述。

黎庶昌;散文;风格;类型

2014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D2014209)

黎庶昌(1837年-1898年),字药斋,贵州遵义人,六岁丧父,在叔兄的抚养下长大,其主要是个随表兄和舅兄学习古代文学,其中对《资治通鉴》尤为用心,县试、乡试均为第一,后因贵州战乱而去武昌,同治元年,清廷下诏求言,以贡生身份上“万言书”颇得赏识,后入曾国藩大营,而后又随郭嵩焘出使欧美与日本,留下散文若干。

黎庶昌师从桐城派和曾国藩,但是却不固守成法。因其独特的经历,故而成就了他“人奇遇奇,故文特有奇气”的风格。曾国藩认为其文章颇有“坚强之气”,以人而言,黎庶昌“性廉靖沉毅,刚健果决”,而且遇到事情极为刚绝果断,且所谋的事情早已在心底有了计划。他外表朴素、内心刚毅,少年艰难、中年游历,知道很多奇闻怪事,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散文创作。他少年近桐城派的“雅洁”之风,而中晚年则是独成一派,可谓桐城派之外的另一支奇葩,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现有文字传世2000多万余言,散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个阵地,笔者从游记散文入手,来分析其风格与类型。

一、园林散记

园林散记在黎庶昌的散文之中,是极少数的文章之一,但是极有中国古代文人的鲜明气质。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园林游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散文类型之一,其主要对传统意趣的抒发,当然这也极大地受到了桐城派的影响,如《夷牢亭图记》,黎庶昌将乡村田园生活描绘得极具诗意,而且四时变换表现的极具审美意趣,如其文详细写道:

时方春也,梅梨桃李怒华,麦秀陵陂,生气盎勃。夏至时,鸟变声于众绿阴中,子雟莺燕,旦暮互啼,欣然有会于耳。蚕事毕,人家插秧行水,被蓑戴笠,叱犊饷耕,妇子嬉于陇亩。秋稼既成,当七八月之交,而黄云布野,蚱蜢如繁星,农夫腰镰刈获,趁新月荷担归,笑语乐丰岁。及冬尽,百物腓残,云水寥落,独余山松、庭桂不改故容,使可悦目而怡性。

这短短地一段话,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都生动而详实地表现了出来,也表现出黎庶昌受到了传统散文的极大影响,但是这是他散文中为数不多的一类。

二、国外记游

在中国传统的散文作品之中,国外记游数量极少,这是因为对中国文化而言,其心理一直认为没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而且中国的文化是内向型的文化,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国外记游类的散文表现得极少。而黎庶昌因为其有着独特的经历,从而使得其能够有着更多的机会,对之加以表现,如《奉使伦敦记》中这样写道:

有时望见其地炎热卑泾,有春夏无秋冬,山中奇花异卉,冬至前后号为繁盛。

这是其跟随郭嵩焘出使英国,从上海到伦敦,途径苏门答腊的时候所写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将苏门答腊岛气温高、湿度大的气候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对所经地区的风俗与生活,有着极为详尽地记录,并且表现得极为地详实,其文这样写道:

椰树成林,极望结实,巨如瓜,剖之有甘浆,可饮。土人贫薄,或取馒头果食之,而饮此浆以解渴。

后来在所经历的地方,都对当地的文化与事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其文中涉及到了咖啡、蚕豆、捣瀹、馒头果、锡兰的佛寺、贝叶经、飞鱼、鸵鸟、船坞等等,当然也展示了当地的活动及礼节,诸如舞蹈、赛马、斗牛、博览会、灯会等,诸如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展现了斗牛,该文1200余字,详尽地展现了其斗牛场面:

始开门,纵牛入。骑马者二人,手持木杆,上安铁锥,先入以待。所踏脚镫,系铁鞋如斗形,牛不能伤。又有数人,各持黄里红布一幅,长约六尺,宽约四尺,诱张于前。牛

望见红布,即追而触之。一彼一此,或先或后,使其眩惑。诱至马前,牛辄怒而触马,角入马腹,肚肠立出。若迫近人身,则以铁锥锥之。再诱再触,凡三四触,而人马俱倒于地。马无不死者,而人大率无恙。

这使得中国人对此大开眼界,钟叔河先生对此有着极为精彩的评论,认为这是中国描写斗牛的第一任,而且在今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之中,有过近百人动笔描写,但是却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三、学者风格

所谓的学者风格,是他在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关习俗的描写中,采取了文化探讨的方式来写文章,尽量地将这种风俗的起源与文化演变的过程交代清楚,因而可以作为学术文章加以引用,但又不失可读性,诸如《跳舞会》对跳舞的描述:

跳舞者,其源起于男女相配合。西洋之俗,男女婚嫁,虽亦有父母之命,而其许嫁许娶,则须出于本人之所自择。女子将及笄,其父母必为之设跳舞会,盛请亲友宾客临观,或携赴他人之会,一岁中多者至于数十百起。宫庭举行者,只三两次。官绅殷富之家为最多。小女服极其艳丽,或袒露胸背,男亦衣履整洁……凡男子欲跳舞者,先与素识之妇女,一一请其可否,若人许之,则记其姓名次序。若无素识者,主人或为之进引。依次而舞,多者至一二十次。每次毕,相与点头为礼而退,皆有音乐节奏之,此跳舞之上者也。

这里虽然是对跳舞进行的描述,但是大多从文化起源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舞蹈的起源,并且分析舞蹈在生活之中的作用,从而较为明显地将舞蹈各个方面表现了出来。

四、文化散文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都无一例外的会受到学术训练,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章之中,都会有着一定的学术风格,而文化散文则是其中的一个特例,但是其描写也极为生动出神。

对相同而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黎庶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其将文化理念与文化起源,都较为详尽的表现出来,其不失学术风格,而且又对异种文化进行启蒙,从而起到文化介绍的特点,诸如其对油画与中国画的介绍:

一为铅笔纸画日国地名爪达伊尔纳,岭道坡陀斜上,众松离立成林,岭以外天光微透,山凹处乌云一片映带之,时有乱鸦数点斜飞。点缀山麓,浅草乱石,绵羊十余头放牧,牧童箕踞倚石而坐。笔墨苍润,书味盎然,王麓台、石谷之徒也……西人作画,往往于人物山水,必求其地其人而貌肖之,不似中国人之仅写大意也。

这里较为详尽的将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了比较,而且从起源于画法都进行了极为准确地描述,将西方绘画艺术在抽象派之前的以逼真为上,而中国极重写实的特点进行了详尽的交代。

[1]黎庶昌.拙尊园丛稿[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

[2]黎庶昌.西洋杂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汪太伟.黎庶昌“使外文学”作品的新因素及其对中国近代散文发展的意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4]康文.贵州沙滩文化名人黎庶昌人文精神探究[J].作家评论,2009(12).

吴静(1980.6-),女,贵州,研究生,讲师,魏晋南北朝文学,贵州遵义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桐城派散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谁远谁近?
论《西洋杂志》的延与革
姚莹的书院教育实践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