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和源流研究

2017-01-28程丽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文化馆362100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闽南地区动律源流

程丽雯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文化馆 362100)

闽南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和源流研究

程丽雯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文化馆 362100)

闽南民间的舞蹈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广泛流传在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以及台湾等地,属于华侨聚集地区的著名民间舞蹈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闽南民间舞蹈的不同种类,然后分析了闽南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最后研究了闽南民间舞蹈的三大动律源流,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闽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民间舞蹈;动律特征;源流研究

一、闽南民间舞蹈的不同种类研究

闽南民间舞蹈的种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踩街类。闽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传统节日很多,其中元宵节就是踩街活动最为繁盛的节日。每到此时,侨乡各地便会成群结队地踩街游乡,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比如泉州,其每年元宵都会组织壮观的踩街表演,可以呈现出几十种舞蹈,如《摇钱树》、《跑旱船》、《拍胸舞》等。第二,民间仪式类。这类舞蹈主要是指民间婚丧喜庆等活动中所采用的舞蹈形式,例如求雨、拜神、做道场、婚丧嫁娶等。虽然其中也带有一定宗教色彩,但从舞蹈的角度观察,则会发现其也带有一些古代祭祀的遗风。比如泉州地区在端午节跳《采莲舞》,丧葬时请道士跳《掷铙钹》等。第三,民间歌堂类。这种形式指的是凭借载歌载舞的方式展示出既定的戏剧情节或是人物形象,属于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在闽南地区,遇到节庆假日时,人们就会聚集一堂,边跳边唱,顺带演出。比如厦门、晋江、泉州等地所流行的《车鼓舞》,就是将民间流传的一些小故事编成演唱段子,并将表演穿插到其中。如《桃花搭渡》、《打花鼓》、《彩球舞》等,都属于民间歌堂的表演形式。

二、闽南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研究

(一)横摆动律的形态特征

不论是盛行于泉州地区的《拍胸舞》,还是台湾地区的《车鼓阵》等,其肢体动律都呈现出一定的横摆动律形态特点。其跟随动作的重心变化,使骨盆和臀肌左右交替推动,然后带动上身肋部与头部的摆动,构成横摆动律。在此过程中,身体会展示出“横晃动势”之美感。从运动规律的角度分析,其胯部的运动轨迹属于横向推动状态,不仅幅度适中,而且用力均匀。交替推胯为每拍一次,并且会跟随重心的变化而转移,呈现出“三道弯”的动态舞姿。这时人的肢体看似在摇动,但却不失稳定,整体看上去沉稳有力,表现出热烈诙谐的风格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耕和大海之间的联系。由于该地区的人们长期忙碌于农田耕作,并且出海打渔,由此衍生出了这样的动律特点。

(二)横摆动律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特征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体态、步态、重心、力度、手位等方面都具有差异,因此人物情感的表达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泉州地区的《拍胸舞》,主要包括“蹲档跺踩步横摆打八响”、“蹲档步单夹肋”等动作。这是因为其基础体态呈现出挺胸直腰的架势,因此步态也应当为强健的蹲裆步。此外,还要配合每到强拍时往下跺脚的重力,以及撇脚侧抬腿跳和摆头的动律。双手要不停地拍打,除了打击手掌、胸部、肋部之外,到第七和第八拍时还应击打下肢的大腿上部,且双手击打幅度很大。《拍胸舞》的动作可以带给观众朴实粗犷、热情奔放的感受,并彰显出了闽南地区人民豪爽乐观、豁达向上的精神风貌。

台湾《打七响》的步态则呈八字步,其重心偏低,主要用双手击打上肢的肩、肘、胸等位置,并且击打的幅度偏小。在舞蹈过程中,舞者的眼珠要灵活转动,并相互逗趣。所以,该舞蹈的动作可以表达出幽默诙谐的特点,引发观众的兴趣。如两地的《车鼓弄》、《车鼓阵》、《火鼎公婆》等,其步态分为男丑和女丑各走八字步。男丑需弯曲膝关节,放低重心,并着重突出肩颈部位的动作。同时要辅以夸张的表情,以幽默诙谐的风格进行演出。旦角需要保持较高的重心,其脚步和女丑相似,都比较小,且要强调眼睛与手部的动作。和男性比起来,女性的表演更加细腻,能够体现出闽南地区人民的灵巧秀丽特点。

三、闽南民间舞蹈的动律源流研究

(一)来源于古闽越的舞蹈文化

仔细研究可以看出,闽南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与摩崖石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摩崖石刻上有一幅跪拜天神像,其双腿呈九十度弯曲蹲下,双手上举,也有的形象是双手下垂。但重心都是偏向于一侧,头微摆,这便和拍胸舞的动作十分类似。此外,摩崖石刻第二态的动作,也表现出“三道弯”的特点,同闽南民间舞蹈的姿态基本一致。若要追溯其源头,则可发现古闽越族为闽南人民的祖先,并且蛇图腾也是古闽越人最主要的图腾之一。由于长期生活在蛇类盘踞的环境当中,古闽越人民由最初的害怕蛇而变成了后来的敬畏蛇,因此将蛇作为图腾。另外,当时的稻谷容易被害虫侵蚀,而过冬的鸟类吃掉了害虫,于是人们也将鸟作为图腾。正因如此,人们开始在舞蹈中模仿蛇鸟三道弯的动作,形成了如今的动律特征。

(二)来源于中原汉族舞蹈文化

中原汉族的伎乐壁画和闽南唐五代时期的乐舞伎砖雕有一定异同点。首先二者都表现出三道舞姿的动作特征,仅是步态与摆头的方式有些许差异。如今闽南地区的舞蹈动律特征和中原汉族的画像石刻姿态非常相像,不论是男性或是女性,都表现出摆胯、摇头、移肋等动作特点。当时有一批来自北方的军队到闽南定居,之后便把自己的家乡舞蹈传到了闽南,此后逐步形成了“三道弯”的舞蹈动律特点,主要包括“腰要活”、“胯要扭”、“腿要弯”等。所以,中原汉族的舞蹈文化也是闽南民间舞蹈的源流之一。

(三)来源于印度与阿拉伯舞蹈文化

经学者研究发现,闽南民间舞蹈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印度与阿拉伯的影响。这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时期引进了不少海外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印度和阿拉伯文化。这两个国家的舞蹈文化传进闽南,并且表现出“三道弯”的动律特征。比如印度教的保护神毗湿奴,其化身之一为克里希纳,从其舞蹈造型可以看出,扭胯、移肋与摆头也是其动律特点。此外,众所周知阿拉伯的舞蹈也将出胯、抖胯作为主要动作。唐宋年间阿拉伯人和泉州有密切的商业往来,甚至通婚,因此其舞蹈文化也传入了闽南地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闽南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不仅受到古闽越舞蹈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与海外文化影响。该舞蹈不仅表现出豪放的阳刚之气,还展示出了灵巧秀丽的特点,为闽南民间文化增添了一抹鲜明的地域色彩,因此值得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1]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横摆”动律特征及其源流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2).

[2]郑玉玲.论台湾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与文化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2).

[3]刘梦.闽南民间舞蹈《挑花担》《白菜担》源流之探议[J].大舞台,2011(5).

程丽雯,女,1980年出生,汉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闽南地区动律源流
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
《源流》前进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评《Smoke》
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