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志门类综述的设置与编写探讨

2017-01-27张凤雨

广西地方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门类志书综述

张凤雨

(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河北 武强 053300)

地方志门类综述的设置与编写探讨

张凤雨

(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河北 武强 053300)

述体是志书独特专用的一种体裁形式,门类综述是志书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明了门类大概内容或重点,增强著述性等作用。但许多志书门类综述的撰写,存在着设置混乱、综述写成概况、罗列数据、阐述定义、文字分量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书的著述性。门类综述的撰写,应以门类专业为单位设置,突破志文记事范围,断限适当上溯,语言尽量活泼,每篇一般在500-800字为宜。

地方志;门类综述;设置;撰写方法

述体为地方志7大体裁之首,是志书特设的一种体裁形式,没有述体便没有志书的著述性、思想性、整体性、科学性等。所谓述体应包括卷首大概述(或称总述)和门类综述(或称小概述、无题序、小序等)。卷首大概述固然重要,但志书的著述性仅靠卷首大概述是远远不够的,门类综述范围广,篇章多,文字量大,才是志书述体的主体。两轮修志以来,方志界对于述体可谓重视,但下功夫研究的主要是卷首大概述,而各门类综述从理论到实践都相形失色,虽然撰写得好的不乏其例,但更多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是造成志书著述性弱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门类综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提高志书质量。

一、门类综述的基本特性

(一)门类综述区别于卷首大概述

一是卷首大概述要把地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大部类内容综合到一起,主要表现为横向的综述;而门类综述的是一个个具体门类专业的事物,主要表现为纵向的综述。二是卷首大概述的根本宗旨是沟通联系、形成整体、彰明因果、揭示规律、平量得失、策论方略等;而门类综述的主要宗旨是说明本门类内容概要、阐明义例,起到明了大概内容或重点、清理线索、增强著述性等作用。两者虽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不能要求写法完全一致,其综述内容、作用都是大有区别的。三是卷首大概述从格局、套路等有一定严谨、规矩的程式;而门类综述则可以灵活多样。

(二)门类综述区别于章、节、目下综合性资料

目前地方志流行的这种体式,在章、节、目下大多有一定的记述文字,方志界认为都按小序对待,属于述体文字。如王晖先生认为:“小序只有三层,篇下序、章下序、节下序(无条目的节无节下序)。这三个层次的序撰写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必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钩玄提要,夹叙夹议,画龙点睛,不同的是概括篇、章、节的资料面不同。”[1]王晖.论方志的概述与小序[J].中国地方志,2013(7).但是,各个层次提纲挈领,钩玄提要,特别是论述兴衰变化、条件背景等,难免不如出一辙,语言重复;并且,纵向层层论述,必然有许多相同的内容,从道理上讲也无此必要;再者,编纂者也是无法撰写的,所以造成许多志书章、节、目下层层虚设或部分虚设。因此,不如将专业门类之下的两三个层次(单独门类的编下为章、节、目三层,合并门类的编下为节、目二层)以综合、概括的形式面对读者(当前大多数志书即采用这样一种写法,并且包括门类综述)。这样,志书条目(或子目)以上空间,表现为卷首大概述、门类综述、综合性资料三种文体形式,占据志书体例高中低三个相对空间。其中卷首大概述与门类综述为述体体裁,综合性资料为记叙文体裁,进一步明确和划定门类综述和综合性资料两个层次的区别与运用,对于志书撰写和增强著述性、科学性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此举还有一个好处是,使志书“作”的部分与“述”的部分在体例结构层次上适当分离,各自有各自的空间,既增强志书著述性又不违背“述而不作”原则,可谓一举两得。

二、门类综述的编写现状及存在问题

各专业门类(或篇章)撰写综述,早已在方志界形成共识并运用到修志实践中。修志实践中门类综述编写质量好的不乏其例,但更多的是存在相关问题:

(一)设置混乱,无章可循

两轮修志以来,卷首大概述成为各级志书的必备体裁,而各门类专业志综述的设置则远不够规范,表现为设置上存在盲目混乱、重复遗漏等现象:一是有的志书门类综述在编(篇)下一律不设而在各章下全设,如《襄城县志(1988—2000)》等。二是有的志书全部在编(篇)下设,各章下全部不设,如《大城县志(1989—2006)》《赤城县志(1991—2007)》等。三是有的志书编下全不设,部分章下设,如《斗门县志(1991—2000)》,全书27篇,篇下全不设,107章中只有6个章有综述。四是有的志书编下全设,部分章下设,如《武邑县志(1994—2008)》共26编106章,编下全设,22个章下写了综述。五是有的志书编(篇)、章下基本都设,如《宣化县志(1989—2006)》《平泉县志(1993—2005)》等。六是有的志书部分编(篇)下设,部分章下也设,如《昌乐县志(1986—2007)》,中篇体26编,其中设综述的有人口、蓝宝石、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商贸、开放开发、民政、政法军事、文化旅游、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人物等14编,未设综述的有建置地理、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经济综合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乡镇(街道)概况等12编,其中还有部分编、章下都不设;此类情况还有《景县志(1986—2003)》等。

从上述志书综述设置情况可以看出:一是篇目体式与专业门类不成正比,即编(篇)的层次有的是一个专业门类(如工业、农业、军事等),有的是多个专业门类(如“基础设施”编为交通、电力、邮政、电信、水利等)的组合,所以以篇目结构层次决定综述设置明显不妥。二是同一专业门类也不一样,如“群众团体”编,《万全县志(1989—2005)》设置了综述,而《昌乐县志(1986—2007)》中却未设;“政法军事”编,《昌乐县志(1986—2007)》设置了综述,而《万全县志(1989—2005)》未设。三是一部志书中同类事物或设或不设综述,如《万全县志(1989—2005)》,“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等编设置了综述,而“地方人大代表大会”却未设综述;《昌乐县志(1986—2007)》第九编“财政税务”下未设综述,第一章《财政》设了综述,而第二章《税务》却不设综述。编与编之间、编与章之间设置综述没有一定的规律。四是一些志书在编一级层次中,经济和建设等按科学划分的门类大多都设置了综述,而按管理部门划分门类的一律不设综述。五是有些志书在编、章两个层次撰写综述,因其综述的是同一个事物,二者几乎完全相同,或稍有详略,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二)类同概况,论述不够

从目前出版的许多第二轮志书来看,门类综述实际上写得类同概况,很少论述或基本不论述。如《栾城县志(1993—2005)》“文化体育”篇综述:“80年代,全县16个乡镇均设立文化站,140余村建起俱乐部,县通过举办音乐、舞蹈、曲艺、戏曲、文学各种培训班,演出千余场次,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90年代,广场文化、节日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人们文化参与及文明娱乐意识明显增强,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城乡蔚然成风。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不同纪念意义的文艺调演、大中型文化活动、春节民间花会和民间艺术进城赛演。1995年,新中国成立后首部《栾城县志》出版,并获河北省地方志年鉴优秀成果一等奖、石家庄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县政府印发《关于在我县城乡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保护、勘查、挖掘等工作,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档案管理逐步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上等级活动和企业档案合格证制度。全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不断提高,各种体育健身组织相继建立……”以时为序,将下文内容撷英选粹,平铺直叙,这种概况式的写法虽然有一定优长,但基本上全是记叙,必然对志书著述性造成一定影响。笔者认为,志书门类综述的撰写以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为主要的文体形式,因为这种写法与门类综述的宗旨及功能距离最近,最能发挥述体功效,增强志书著述性,是最为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而目前许多第二轮志书门类综述的撰写却明显地偏向记述,综述写成概况,论述如蜻蜓点水,使门类综述起不到应有作用。

(三)罗列数据,内容重复

目前,许多志书门类综述罗列数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景县志(1986-2003)》第四编“居民”综述:“1985年,景县共有家庭99738户,总人口441235人,其中,男222613人、女218622人;农业人口422567人,非农业人口1866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共有家庭111227户,总人口46883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共有家庭134415户,总人口489817人,其中汉族489183人,回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等18个少数民族634人。全县信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教徒3000多人。2003年,景县共有家庭136792户,总人口496444人,其中,男251384人,女245060人;农业人口417081人,非农业人口79363人。18年间,人口总量增加55209人……”这段文字根本就是将下文中比较重要的数据罗列于前,权当作“综述”。这样会造成四种情况:一是造成志书严重缺乏述体运用。本来,门类综述是志书述体的主体,这里述体不能充分运用,数据挤占了述体空间,直接削弱志书的著述性和科学性。二是与上下文重复。许多数据先后在卷首大概述、门类综述和章节目小序层层出现,形成交叉重复,门类综述的这种写法,增加了数据交叉的机会,而且读来枯燥无味,缺乏可读性。三是难以凸显编纂者驾驭地情及资料的能力,内容范围窄狭,高低层次都在一个小范围内打转。四是这种情况还常常使门类综述数据与上下文数据不一致,造成志书硬伤,这种情况在志书中非常常见。

(四)类同词条或解释概念

如《内丘县志》第十二编“党派·政协·团体”第三章“中国共产党内丘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综述:“中国共产党内丘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并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经常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团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其职能主要有:惩处违反党纪的党员,清除党内腐败分子;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监督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情况;教育党员遵纪守法,履行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反腐败能力。”这种定义式的写法向为志书之大忌,当然更不宜出现在门类综述之中。

(五)文字单薄,分量不足

许多志书编章虽然也撰写了综述,但文字分量过少,或两三行,或三五行,起不到综述作用。如《万全县志(1989—2005)》第十编“第二产业”综述:“万全县第二产业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选矿技术的提高,境内西部山区的铁矿资源,陆续有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开采,采矿业得以迅猛发展。到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89年的4566万元增至50149万元,比1989年增长10倍,其中工业所占比重86.3%,建筑业11.6%、采矿业2.1%。”针对各地庞大的第二产业来说,上述文字信息含量太低,根本不能反映当地第二产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变化及规律。

三、门类综述的撰写技巧

(一)按门类设置,每专业一篇

门类综述的设置应是由反映地情的需要决定的,而不是由志书篇目的结构层次决定的。因为一个门类即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需要且便于撰写综述;而篇目结构不完全对应门类事物,如果按篇目设置综述会造成许多混乱。以中篇体式志书为例,一般为20—30个编(篇)、上百个章,而市县志书按科学分类和管理部门分工,一般为六七十个门类,即六七十个专业志。志书门类专业与编(篇)章结构层次不完全对应,因此决定了门类专业不能与编(篇)章同步。如工业、农业、商贸业、地方党组织、军事、人物等较大门类独立成为一编,编下可直接写综述;而更多的是由几个相近小门类合为一编,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自然灾害等组成“自然环境”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电力、水利等组成“基础设施”编,治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管理组成“司法”编,工会、妇联、青年团、科协等组成“群众团体”编,财政税务为一编,金融保险为一编,教育科技为一编,卫生体育为一编,以及“综合经济管理”“综合政务管理”“居民”“城乡建设”等编都是由几个相近门类专业组成的,这样,便产生一个门类专业综述设在何处的问题。如果统一在编下设或章下设,会造成多门类编的各门类综述与正文的分散脱节;如果编、章两个层次都设,编下综述与章下综述因综述同一事物而难以避免重复。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独立门类的编在编下设综述,章下无需再设(章下可写成综合概况);合并门类的编在编下不设(即不设综述也不写综合概况,形成虚设),而在其专业门类的章下写综述,形成一个专业门类一个综述。如正在编纂的《武强县志(1988—2007)》,整部志书除卷首概述外,于行政区划、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野生动植物、自然灾害、人口状况、计划生育、居民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言、城镇乡村、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与开发、环境保护、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电力、水利、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务、金融、保险、财政、税务、计划、劳动管理、统计、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物价、审计、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信访、政协地方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人事、社会保障管理、民政、治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管理、军事、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文物古迹、电视电影广播、档案、卫生、体育、人物等65个门类的编或章设置了综述。

(二)突破志文记事范围,扩展内容

志书是地情的客观反映,但只是精华和主要内容的反映,不可能是地情的全部,有些重要的事情,由于不宜立目等原因难以在专业志中记述,但却可以作为门类综述的内容。如《武强县志(1988-2007)》稿第四编第一章“交通运输”综述:“武强县历史上曾三次与铁路失之交臂;民国六年省府欲修筑沧(州)石(家庄)铁路,已沿路兴工,但最终未果;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再次组织修筑沧石铁路,沿线武强、深县、献县一带,配合冀中抗日战争大规模实施‘破袭战’行动,日军白日抓夫修,抗日军民夜晚组织发动‘破路斗争’,迫使日军不得不放弃沧石线,改修石德线;20世纪末又迎来了修筑京九铁路的契机,眼睁睁由北向南一条直线武强为必经之路,鬼使神差,却向西绕道而去,使之最终与铁路无缘。一条滏阳河水运自古颇盛,煤炭木料、建材物资,水载船运,受益匪浅,于是建码头、造船闸、置船队,县城因此由街关迁来。可惜好景不常,河涸水断,航船撂滩。因此,只能在陆路交通上下力。修公路,建桥梁,拓宽改造,发展‘村村通’,干线绿化,增进客货运输。到2007年底,全县国、省、县、乡村各级公路625.8公里,阡陌交织,四通八达。”虽然该志书断限内没有铁路的门目和内容,但铁路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方面,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有关铁路的重要事情应该在门类综述中交代。

(三)突破断限,适当上溯

第二轮志书断限大多在10年至20年之间,时间短,距离编修时间近,各类事物的变化规律及因果关系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需要,在记述上适当上溯,才能更好地表现当前特征。笔者认为,在章、节、目正文中一般应严格执行断限规定,而在门类综述中则可以相对宽泛。如《武强县志(1988—2007)》稿“文化”编综述:“武强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商周时期,黄河北流流经县域,河流纵横,水草丰盈。先民临水建村,耕种放牧,繁衍生息。县域商周文化、秦汉建筑遗址、唐宋金元废墟等32处,古城遗址4处。王郎赶刘秀,一路在境域留下许多地名故事;隋唐宗教大兴,道佛并存,宗教建筑遍及全县;宋杨延昭筑‘溃水阵’御敌,堤址尚存;明于马头一带建皇砖窑厂筑北京城,一株古槐见证了兴衰。明清山西、山东等地移民迁入,年画、石刻等艺术丰富了武强文化内涵。著书立说,不乏名人佳作;丰富绚丽的文物景观、庙宇文化、碑碣石刻、建筑物件、石陶玉器等,辉煌在前,余韵悠长。‘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立四新,烧家谱,焚古书字画,砸毁古建筑文物,取缔宗教信仰,文化思想领域遭到空前浩劫。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提倡‘两个文明’一起抓,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思想领域逐渐被重视。1988—2007年,全县文化事业相应发展。文学创作涌现许多新人新作,硕果累累;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创作成果颇丰;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复兴与发展,文艺团体达30余个、业余演职员逾千人;文物古迹保护投入不足,管理不善,毁坏丢失惨重;武强年画研究逐步深入,宣传更为广泛,知名度日盛,新产品不断开发;县档案馆文书档案逐年增加,馆舍日显窄狭;广播电视业迅猛发展,全县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不断增加,成为全县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电影业受电视业、因特网等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后发展缓慢;图书市场日趋繁荣,文化市场进入依法管理运行轨道。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武强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许多篇章门类综述适当上溯是适宜的,但也无需事事上溯,只是一些连续性强、阶段性不明显的事物如文化、风俗、改革开放等内容有必要适当上溯,像自然、经济、政治部类等门类的综述一般不必上溯。

(四)一些正文中无法立目的重要事项,可在门类综述中记述

笔者认为,重要资料来源、与该门类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行业部门重要荣誉等,可在门类综述中记述。如《武强县志(1988—2007)》稿“武强县移民考”综述:“明及其以后移民,散见史志、家谱、碑刻,最多的是姓氏家族世代相传。1981—1982年全国开展地名普查,对于全县各地村庄姓氏基本弄清,但对于全县所有宗族姓氏来说,挂一漏万。许多姓氏居民,或祖籍原本无考,或记载资料散失毁灭,或日久失传。使人不知祖上何方,缘何居此,成为无源无本之民。适逢本届修志期间,幸有侯金栋先生从县农业局党组书记的岗位上退休,自发自愿,热衷地方文化,致力桑梓志谱。先修著籍贯地《郭家院村志》,又兴修《武强县姓氏与村庄》。精诚所至,费尽辛劳,查古籍、觅牒谱、抄碑刻、搜集一切相关资料;最难能可贵者,亲自访诸238个村庄、3000余姓氏家族后人,得第一手资料数十万字。直接参与者上千人。虽然不能将县域居民姓氏迁徙情况全部弄清,但已经解决80%以上。且以此为己任,无怨无悔,枵腹从公;白日奔波乡村,夜晚青灯黄卷;废寝忘食,不顾年老力衰;无论严寒酷暑,数历春夏秋冬;使之为辑,不再散失,终集大成。明以前居民村落稀,人口少,迁徙无考;明朝及清初向武强移民多次,以山西洪洞县居多,另有山东、北京三河县、江南等地移民;移民原因有奉旨移民、谋生移民、投亲移民等。2007年,县域世传姓氏159个”。

(五)语言活泼,增强可读性

志书遵循“资料性文献”及“述而不作”原则,易于形成一副呆板面孔面对读者。志书可读性差,一直是地方志工作者不断研究探讨的课题。然而,欲增强志书可读性,对于专业志正文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或者作用甚微。笔者认为,志书增强可读性的根本所在,主要是语言文字的活泼、形象、生动、幽默,忙里偷闲,适当补缀少许闲笔,而这些可考虑在述体文字中体现,主要是在门类综述上下功夫。笔者在修志实践中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力图做一些尝试。如《武强县志(1988—2007)》稿第三编“居民”(含“人口状况”“计划生育”“居民生活”“风俗”“姓氏”“宗教信仰”“方言”7章内容)综述:“武强境域444.5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着21.4万人民。星罗棋布,分布在238个村庄。男女参半,老幼同堂。环境算不上优美,资源并不丰盈,但这一方水土养育着这一方人民。县域居民自古受儒释道家思想影响,与燕赵文化交汇融合,加上骏马秋风平原的地域风情,造就了武强人民以勤劳、朴实、善良、勇敢为主流的性格特征。做人行事以仁为本,安分守己,顺理遵法;忠孝礼仪,仗义任侠,精神文明发扬光大;心存发财之念,胸怀慈悲心肠。居民姓氏多元,张李王刘郭、孙贾杨陈韩,依次为前十名大姓。方言俚语,乡音无改;移风易俗,新旧夹杂。务农做工,业学经商,各得其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一日三餐,荤素咸宜;穿衣冬棉夏单,四季应时。本志断限期间,除1996年水淹半壁之外,幸无大的天灾人祸,倒也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已温饱不愁,虽贫富悬殊逐步加大,但总体上富裕程度大为提高。生活环境、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城镇高楼迭起,住宅小区成片,现代化器具进入家庭;农家小院,不见了火炕、鸡窝、猪圈、牲口棚,村民居住条件大为改观。改革开放,新思潮引入,人们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等发生显著变化。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增加收入;科学种田,种养加工,讲究经济效益;娱乐消费普及,养生意识增强;上网旅游,潮流穿戴,享受时尚生活。广大农村农民,已经走在了奔小康的路上。”

(六)文字适量

文字适量,每篇500字至800字为宜。门类综述的文字量,从笔者见到的部分志书看,普遍存在偏少的问题,许多志书的门类综述在二三百字之间,极少有1000字以上。如《万全县志(1989—2005)》第三编“资源与管理”综述仅104个字。从志书门类综述整体上看,其文字量应该有一个大体的掌握。笔者在编纂《武强县志(1988—2007)》述体文字时坚持以下四点:一是120万字至150万字的志书其述体文字总体上掌握在4万字至5万字之间,述体文字占3%~4%,既保证一定的文字量又不至于过少。二是卷首大概述1万字,每篇门类综述掌握在500字至800字之间,少则信息量不足起不到综述作用,多则喧宾夺主冲淡了正文主题,考虑与全书文字量相匹配。三是各门类综述文字并非一概而论,内容复杂的门类,如“居民”“农业”“文化”“教育”等篇章适当多些;内容较简单的门类如“工商行政管理”“邮政”“工会”“档案”等适当少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之有物,但又不宜写得过于具体。四是每篇一段文字均不分段,也不宜在门类综述中插附图、表等。

总之,门类综述是增强志书整体性、著述性、可读性、科学性的重要环节,其撰写还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许多志书著述性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类综述写得不充分、述体发挥不够、方志体例运用不当造成的。同时,门类综述也是志书难以撰写的部分之一,它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视野和思维、灵活驾驭地域地情的能力、深厚的文字功底,熟谙门类综述的撰写方法、路径,还要经过反复修改和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写出高水平的门类综述,为志书增光添彩。

K29

B

1003-434X(2017)02-0015-06

猜你喜欢

门类志书综述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千奇百怪的动物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持之以恒反“四风”——我省正风肃纪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