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申克的救赎》之电影解读
——法律角度浅析

2017-01-27雷蕾

法制博览 2017年17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诺顿肖申克

雷蕾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00



《肖申克的救赎》之电影解读
——法律角度浅析

雷蕾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00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错判入狱,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经历。但真正展现给观众的是安迪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拯救的过程。它表现了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和人生哲理,这部片子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映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绝望、灵魂丧失与灵魂救赎的深刻主题。

法律角度;司法腐败;体制化;迟来的正义;希望与救赎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银行家安迪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错判其杀害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关进鲨堡监狱,安迪于是在监狱里结识了瑞德一行人,度过了漫长岁月。监狱如同一个小社会,腐败的典狱长,暴力可怖的哈德利狱警以及鸡奸如狂的姊妹花。安迪一直坚信自己无罪,从未放弃希望,用头脑和知识进行自我救赎,甚至在此期间将鲨堡监狱焕然一新,19年之后,越狱成功,最终获得了在墨西哥芝华塔内欧阳光明媚的海滨享受阳光的自由。

作为一位法律人,影片除了给我心灵上带来许多对生命对信仰的拷问外,更多的是对我国司法体制建设的对比反思。

一、腐败丛生,司法公正之践踏

如今我们崇尚法文明治社会,提倡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然而实践与理论,执行与规范之间还相差太远。因为有权力存在,腐败就会滋生。

在鲨堡监狱的第一天里,美国的司法的腐败便展露无遗。新犯人胖子无助的可怜的呼喊,直接导致了哈德利狱警无情的棍棒相加和拳打脚踢,命归西天。哈德利的暴力,无疑是对人权赤裸裸的践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典狱长诺顿。不同于血腥暴力的狱警,外表斯文的诺顿却笑里藏刀,虚伪的皮囊下心藏着更大的腐败阴谋。讽刺味儿教人深思,道貌岸然的诺顿,本身标榜着自己是美国国家法律司法公正的象征,而实质却是一个肆意践踏法律权威,剥夺人权的刽子手。

监狱——本身就是一个给违法犯罪的人改过自新,给予惩罚和教训的地方。可笑的是,有的人无罪却在蹲着冤狱,有的人却在监狱里大摇大摆地违法犯罪。典狱长在监狱里光明正大地干着逃税,洗钱的勾当。诺顿建立起“外役监”制度,听起来似乎是狱感化的一大革新,然而这了诺顿敛黑财的又一大利器。从伐木、挖水沟到铺设地下电缆管道,都可以看见诺顿在其中私捞油水,中饱私囊。诺顿简直有上百种方法从中揩油。而安迪不得不成为了诺顿的左右手和沉默的合伙人,“用一只手洗净另外一只手的罪孽”。此时鲨堡监狱已经是活脱脱一个适者生存的黑暗的社会,安迪为了存活坚持玩笑话之“在外面,我是个诚实的人,正直得像杆直箭,变成骗子就不得不到监狱里来”。

最令人愤慨的一幕就——汤米的加入。在一次意外的谈话中,得知汤米竟是对安迪犯罪案件的知情人,即是唯一可以证明安迪无罪的证人。书中道“他这次完全失控,那天我后来看见他的时候,他仿佛被重重打了一耙,正中眉心,他两手发抖,当我跟他说话时,他没搭腔。他说就好像汤米手上有把钥匙,正好开启了他内心深处的牢笼,他自我禁锢的牢笼。那个牢笼里关的不是人,而是一只老虎,那只老虎叫希望。汤米的钥匙正好可以打开牢笼,放出希望的老虎,在他脑中咆哮着”故事若按着正常、和平的发展,就应该是有了有力的汤米的证人证言,安迪的案件重新审理,无罪释放。然而一切都没有难么一帆风顺。

影片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描绘了美国监狱的司法腐败情况,极大讽刺了国家公权力的嚣张和对国家公正与法治的无情摧毁。如何保证权力的正当实施,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了我们思考的话题。在我国,监狱作为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部分,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军事化的管理和高度戒备的状态,使监狱警察长期处于一种谨慎和紧张的状态;封闭的环境和单调的交往,直接影响其认知方式和思维观念,使他们易产生心理问题;物质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少数人容易受金钱和物质利益的驱动,法制意识淡薄,导致失职渎职。

近年来,监狱腐败乱象起底,监督机制建设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监狱警察队伍身心健康的改善和监狱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再严格监督就像是对一根接近弹力阀值的绳子继续用力。

二、拒绝体制化,人道主义之思考

电影中还另讲述了一个小插曲,却令我触动不已。垂垂老矣的图书管理员老囚犯布鲁斯在被囚禁了50年之后,被假释出狱,然而他没有喜悦或是兴奋,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拿刀挟持了好友海伍德。这看似很荒唐,可是我们都心知肚明,这是因为体制化,为了再次留在监狱只想去再次犯罪。这是他唯一认识的地方,在这儿他是一个重要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外面,他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假释出来的囚犯。老布鲁斯在鲨堡监狱里,已经完整渡过了半个世纪之久,肖申克对他来说,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他的家。高墙外的世界瞬息万变,早已不知道是何模样,出去了意义又何在呢?对于他长达50年的监禁时光里,布鲁斯成为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他对监狱留下了依赖,完全不可分离的依赖,我们认真思考,假释出狱重获自由对于老布鲁斯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幸事而是一件太痛苦的事了。

在老布鲁斯的自我独白片段中,影片音乐转为悲哀和低沉。画面中,老布鲁斯不知所措地站在路口,打量着这个陌生冷漠的外面的世界,眼眸里只留下惊恐和迷茫。他佝偻着,曲着双腿。不息的车流,日渐昏暗的夜色。他所能遇见的东西太多太多,他不得不在一个商店里做着看似简单的体力活,忍受着店主和顾客的冷眼;他在夜里常常做噩梦,恐惧袭来,睁开眼却面对着这个冷冰冰的自由世界。“也许我应该用枪打劫,好让他们送我回家。我可以打死那个店主,做额外补助。但我已经太老了,干不了这种蠢事了。我不喜欢这个地方,它令我感到害怕,所以我决定……离开。”独白中,老布鲁斯用了“家”这个词,让我们感到辛酸。肖申克监狱本应是人们最不想进去的地方,人人都向往自由世界的家。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封闭禁锢,布鲁斯的思想早已滞留在肖申克里。

在我们都知道,布鲁斯早已不属于外面的世界,无可谋食,无可生存。心痛和怜悯充斥着我的心,最终,老布鲁斯还是选择了离去,结果是无法挽回的。

这是体制化的悲哀,“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是我们狱政司法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老布鲁斯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我国的监狱司法制度。

监狱的根本任务是执行刑罚,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并回归社会。转言之,监狱一方面来说,是将罪犯为其违法行为而受到刑罚,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罪犯能更好的回归社会,并适应社会。然而肖申克中的体制化却常常出现在生活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监狱工作中更好的贯彻人道精神,以人为本。

这告诫我们,在监狱的司法实践中,不能机械呆板地执行刑罚,而应该以人为本的为囚犯自身发展和未来做考虑,将罪犯的生存发展和外界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譬如,犯人重返社会之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能否谋食生存都是应该加之考虑的问题。若不加之思考和改进,被体制化的罪犯就留下两个选择:一是走极端了结生命,二是故意二次犯罪,回归监狱中。这都不是我们设立监狱的初衷,所以,人道主义精神势必要贯彻到监狱司法实践中。

三、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是英国的一句法谚。影片的结局,令人动容。安迪终于实施了密谋多年的越狱计划,瑞德曾经以为用小槌子要六百年才能掘通的隧道,安迪用了不到20年就办成了。最终,瑞德得以假释,安然跨越美墨边境,看见了梦中所见一样的蔚蓝的太平洋海水,和久别重逢的安迪拥抱,享受着自由人的怡然自乐。这样的自由对于主人公安迪来说,代价未免太大,从1947年始,安迪在监狱里坐了30年的冤狱。无辜的人受到惩罚,而有罪的人逍遥法外。

整整三十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实在代价太大,足以磨灭一个人的所有希望,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肉体和魂灵。是他的信仰和努力,自我拯救才终获得的应有的自由。现实中,又会有多少个能保有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对信念的不懈追求,能自我救赎或者被救赎的安迪呢?就像瑞德所说“在肖申克里,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因为监狱里的黑暗和腐败,加之日复一日的禁锢煎熬,又或是老布鲁斯假释之后的悲剧,都让囚犯们绝望。

况且,安迪本身就是无辜无罪,本应通过重新开庭而获得无罪释放,通过合法的程序稳稳当当地跨过鲨堡监狱的牢门,走出铁网,回到现实自由的世界里。种种原因却逼迫和压抑着安迪,他知道,在这样的黑暗腐败的监狱中,他是不可能被法律拯救的。

一段时期以来,相继出现的刑事冤假错案给人民法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妥应对,将严重制约刑事审判工作。错案一经发现,惟有依法及时纠正、匡扶正义,方能让民众对国家法治树立起信心。同时,相比较错案的纠正,要更加重视“防患于未然”,使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冤假错案无法形成。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不仅是刑事审判部门和法官应尽的职责,也是由于司法审判的最终判断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可知,冤假错案有着严重危害性:一是一个冤假错案就会毁掉一个家庭、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是任何赔偿、补偿都无法弥补的。二是对司法形象与司法权威的伤害。一个冤假错案,多少年、多少人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多少成绩和贡献也都将化为乌有。三是对社会公众对法律和法治信仰的伤害。虽然古今中外都难以完全避免冤假错案,但中国公众的普遍认知是司法应当绝对正确、公正无偏。因此,冤假错案一旦发生,就会极大地动摇公众的法治信念。所以,我们在司法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重证据优先的原则,坚持罪刑法定,不能做无罪推定的有罪判决。充分依靠法律程序制度防范冤假错案,充分借用科技的力量防范冤假错案等等。

四、结语

尽管,现实监狱的残酷无法改变,被禁锢的肉体也无法逃脱,安迪却没有将自己的灵魂一同被桎梏。我为之动容的是安迪一直保有的强烈的希望,对自由的无限渴求。

“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s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 that they can't get to...that is hope(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安迪如是说。

[1]王立端.二战后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特点[J].史学理论研究,2007(01).

[2]范淑娟,黄影.梅花香自苦寒来——试析<肖申克的救赎>中Andy的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6).

J

A

2095-4379-(2017)17-0150-02

雷蕾(1996-),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北京林业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律。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诺顿肖申克
中班社会活动诺顿和大熊
诺顿美术馆
诺顿的求职理由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