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产科学

2017-01-2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17期
关键词:核型早产子痫

郭战坤,马京梅,范玲,等

妇产科学

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早产儿结局的调查分析

郭战坤,马京梅,范玲,等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早产发生现状及不同孕周、不同类型早产儿的结局。方法:选择2006年12月1日—2007年5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一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市妇产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海淀妇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大三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36周+6早产产妇955例及其早产儿1066例为研究对象,4家医院同期分娩数为15197例。结果:(1)早产发生率:早产总发生率为6.3%(955/15197)。其中北大三院的早产发生率为13.1%(150/1142),北大一院的早产发生率为8.1%(125/1549),市妇产医院的早产发生率为5.5%(369/6656),海淀妇幼的早产发生率为5.3%(311/5850)。其中北大三院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医院(P<0.01)。两家综合医院(北大一院及北大三院)的早产率10.2%(275/2691)明显高于两家专科医院(市妇产医院及海淀妇幼)的早产率5.4%(680/12 5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早产发生孕周:<34周的早产发生率为28.5%(272/954),≥34周的早产发生率为71.5%(682/954),早产主要发生在孕34周以后。各家医院的早产发生孕周分布有明显不同,其中,海淀妇幼<34周的早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家医院(P<0.01),北大一院<34周的早产发生率最高(P<0.05),北大三院与市妇产医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发生的原因:在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早产占首位(405例),其次为医源性早产(340例)和自发性早产(205例)。各医院早产发生的原因有所不同,北大三院的医源性早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医院(P<0.01);北大一院的PPROM发生率较高而自发性早产率较低。医源性早产的发生原因排序中前4位分别是子痫前期143例(42.0%),胎儿窘迫58例(17.1%),前置胎盘43例(12.6%),胎盘早剥33例(9.7%)。(4)各家医院的早产儿结局比较:4家医院由于早产原因、孕周不同,其早产儿结局也存在较大差异,市妇产医院早产儿死亡率最高,为5.4%(22/408),与海淀妇幼(1.3%,4/320)及北大三院(0.6%,1/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北大一院(2.4%,3/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孕周的早产儿结局比较:<32孕周的早产儿治愈率显著低于≥32孕周者(P<0.01),≥34孕周的早产儿治愈率为99.6%。<32孕周的早产分娩家属放弃及早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32孕周者,其中,<32孕周的早产儿死亡率为22.1%,≥34孕周者仅为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不同原因的早产儿结局比较:医源性早产的早产儿死亡率(4.9%)高于PPROM早产(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ROM、自发性早产及医源性早产3者的早产儿治愈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死亡率较高,尤其是<32孕周的早产儿死亡率更高,这部分早产儿是早产预防的重点;同时,减少医源性早产,积极预防PPROM早产的发生也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2): 99-103

入选年份:2015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与相关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的相关性

魏代敏,郁琦,孙爱军,等

摘要:目的: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生育指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此为目的,分析了近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内异症相关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评价EFI与患者术后妊娠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35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患者的病史及手术资料,电话随访其术后的妊娠情况。按照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的评分标准计算生育指数,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不同分值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类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妊娠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进行,统计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8、9、10分患者术后36个月的累积妊娠率分别为62.5%、69.8%、81.1%,3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6、7分患者术后36个月累积妊娠率分别为49.8%、43.9%、41.6%,3者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3)。但8~10分患者术后36个月的总累积妊娠率为71.8%,5~7分患者为44.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4分患者例数较少(共33例),其中15例妊娠。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的妊娠率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对指导术后处理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后处理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是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手术记录的描述来评分,与直接根据术中所见进行评分,可能会有不同,但由于本院的手术记录对记录内容有统一而严格的要求,对盆腔情况的描述较为全面,可以进行EFI术中情况评分。此外,EFI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低分患者较少,为实现较高的检验效能,需要积累更多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11): 806-808

入选年份:2015

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31例临床分析

鲁海燕,张文华,单君,等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效果。鞍山市妇儿医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对31例CSP患者采用经阴道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方法:对鞍山市妇儿医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符合CSP诊断标准的31例患者行经阴道手术治疗,根据其超声检查结果及术中暴露病灶情况,酌情选择不同术式,其中经阴道局部病灶清除术+子宫壁修补术(A组)15例,经阴道结扎子宫动脉后行刮宫术(B组)7例,经阴道纵向切开宫颈前壁和子宫下段前壁于直视下清除病灶并行子宫修补术(C组)9例。比较各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血hCG恢复正常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成功。(1)术中出血量A组为(41±21)mL、B组为(27±7)mL、C组为(148±132)mL,A、B两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多于A、B两组(P<0.05);(2)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血hCG恢复正常时间A组分别为(40±11)min、(4.7±0.8)d和(2.7±1.0)周,B组分别为(44±5)min、(4.0±0.8)d和(2.9±1.0)周,C组分别为(40±12)min、(4.9±1.0)d和(2.8±0.9)周,3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3组无一例膀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阴道手术治疗CSP,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保留子宫、安全经济,其中A组术式适用于病灶为外生型的早期病例,B组术式适用于病灶为内生型的病例,C组术式适用于前两种术式操作困难或失败的病例,但损伤较前两种术式大。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12): 917-922

入选年份:2015

孕中期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其异常核型发生率的比较

张月萍,伍俊萍,李笑天,等

摘要:目的:分析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及比较不同异常核型的发生率,并对各种异常核型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1998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行羊水染色体检查的孕妇共13648例,抽取并培养成功的羊水标本共计13795份,即13795个胎儿获得核型诊断,对上述胎儿根据其母亲(孕妇)不同检查指征进行分组:当孕妇年龄≥35岁时为高龄孕妇组(4065个);血清学筛查提示高危时为血清筛查高危组(6462个);超声筛查出现异常征象时为超声异常征象组(1539个);已知夫妇中有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时为夫妇染色体异常组(108个);除此之外,其他胎儿列为其他因素组(1621个)。采用羊水细胞培养法对各组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用荧光原位杂交对78个≥26周的胎儿行常见非整倍体快速诊断,对153个核型异常胎儿的父母进行淋巴细胞核型分析。结果:(1)各组异常核型分类及其构成:13795个胎儿中共发现异常核型388个,异常核型发生率为2.813%(388/13795)。388个异常胎儿中,非整倍体最多,为59.8%(232/388);常染色体结构异常为24.7%(96/388);嵌合体为12.4%(48/388);其他较少见的异常核型包括标记染色体为1.3%(5/388),性染色体结构异常为1.0%(4/388),三倍体为0.8%(3/388)。除了夫妇染色体异常组,其他各组均以非整倍体占绝大多数,有4例罕见的非整倍体,分别出现在高龄孕妇组、超声异常征象组及血清筛查高危组。超声异常征象组异常核型种类最多,而夫/妇染色体异常组其胎儿染色体异常种类最集中(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嵌合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筛查高危组,占该组异常核型的20.0%(29/145)。(2)异常核型种类及发生率:异常核型种类中以21三体最为常见,占全部异常核型的35.6%(138/388),其次为常染色体平衡性结构重排为20.6%(80/388)、嵌合体为12.4%(48/388)、18三体为11.3%(44/388),其他较常见的异常核型包括常染色体非平衡性结构重排和45,XO,各为4.1%(16/388),47,XXY为3.9%(15/388)。(3)父母淋巴细胞核型分析:153个胎儿进行了其父母淋巴细胞的核型分析,并最终确定了胎儿异常核型来源:家族性异常58个,新发生的异常95个。78个胎儿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结果与G显带核型全部一致,其中2个为21三体。结论:不同检查指征孕妇的胎儿异常核型的构成不同;孕中期胎儿异常核型种类繁多,致畸风险与异常核型种类有关。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9): 644-648

入选年份:2015

MCV、MCH和血红蛋白A2检测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价值

李莉艳,李强,宋兰林,等

摘要: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Hb)含量(MCH)及HbA2等3项指标在地中海贫血(地贫)筛查中的价值,以及临床不同情况下地贫筛查的最佳策略。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1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及内科门诊进行地贫筛查和地贫基因诊断的受检者1384例,其中1036例确诊地贫基因携带者为地贫组(包括α地贫408例、β地贫608例、αβ复合型地贫20例);348例确诊非地贫基因携带者为非地贫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了血液学表型指标筛查,并分别对单独应用MCV、MCH和HbA2作为地贫筛查指标、MCV+MCH联合应用作为地贫筛查指标以及MCV+MCH+HbA2联合筛查在两组受检者中诊断地贫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地贫组MCV筛查的灵敏度分别为:α地贫92.9%(379/408);β地贫99.3%(604/608);αβ复合型地贫100.0%(20/20)。非地贫组MCV的特异度为75.0%(261/348)。(2)地贫组MCH筛查灵敏度分别为:α地贫92.9%(379/408);β地贫99.0%(602/608);αβ复合型地贫100.0%(20/20)。非地贫组MCH特异度为72.7%(253/348)。(3)地贫组HbA2筛查的灵敏度分别为:α地贫67.4%(275/408),β地贫97.5%(593/608),αβ复合型地贫100.0%(20/20);非地贫组HbA2的特异度为72.4%(252/348)。(4)单独以MCV、MCH或MCV+MCH为表型筛查指标,而以HbA2作为地贫分型结果显示,HbA2>3.5%作为β地贫的分型标准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以HbA2<2.5%作为α地贫的分型标准则有较高的假阴性率。(5)MCV、MCH和HbA2单独作为地贫筛查指标时,MCV和MCH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均高于HbA2。结论:MCV、MCV+MCH及MCV+MCH+HbA2 3种不同的地贫筛查策略中,MCV+MCH的初筛效果最优;而MCV+MCH+HbA2在β地贫筛查中效果最优。但针对MCV和MCH筛查阳性的孕妇,可直接行α及β地贫基因诊断。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2): 96-100

入选年份:2015

母体基础疾病状况对子痫前期发病的影响

沈洁,杨孜,王伽略

摘要:目的:探讨母体合并内科疾病等子痫前期临床风险因素对子痫前期发病的影响,旨在提高和强化围孕期早期评估和识别高危人群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年1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合并内科疾病的子痫前期患者97例(M-PE组)及无内科疾病的单纯子痫前期患者203例(I-PE组)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与同期合并内科疾病未发生子痫前期孕妇183例及无内科疾病正常妊娠孕妇203例进行对比。结果:2008年11月至2011年1月本院子痫前期总体病例中,存在多胎及合并内科疾病等子痫前期临床风险因素者占43.1%(159/369);单胎妊娠中合并内科疾病者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内科合并症者,分别为15.0%(97/646)、4.45%(210/47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胎妊娠子痫前期中合并内科疾病者占32.3%(97/300)。M-PE组孕妇比I-PE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1.7±4.5)、(29.3±5.2)岁]、高龄孕妇比例[分别为29%(28/97)、17.7%(36/203)]、既往有子痫前期史孕妇比例[分别为11%(11/97)、4.9%(10/203)]及中晚孕期妊娠丢失史比例[分别为11%(11/97)、3.0%(6/203)]、早孕期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6.0±5.6)、(23.3±3.7)kg/m2]及高BMI孕妇比例[分别为62%(18/29)、33%(18/55)]均明显增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E组比I-PE组诊断孕周中位数提前(分别为32.9、34.4周),发病孕周在32周之前者[分别为45%(44/97)、34.0%(69/203)]、在34周之前者[分别为54%(52/97)、45.8%(93/203)]及在孕32周前发生的重症病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5%(44/97)、34.0%(69/203)]均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2孕周为界,I-PE组早发型患者平均早孕期BMI低于晚发型[分别为(20.9±2.0)、(23.4±3.8)kg/m2,P=0.269]。以32孕周为早发型界定值,合并内科疾病是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OR=1.718,95%CI为1.005~2.937,P=0.048);无论以32孕周或34孕周界定早发型与晚发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中晚孕期妊娠丢失史及不规律产前检查均是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存在内科疾病及多胎妊娠的子痫前期患者在同期子痫前期发生总人群中超过1/3;存在内科疾病的子痫前期患者其子痫前期发病孕周较早,是不容忽视的高危人群。单纯型子痫前期早发型早孕期BMI低于晚发型,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存在BMI方面的差异,提示两者可能存在母体异质性和不同的发病机制。中晚孕期妊娠丢失史及不规律产前检查均是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的影响因素,应强化包括潜在内科疾病在内的临床风险因素的早期评估和产前检查。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6): 405-411

入选年份:2015

炎性及脂肪细胞因子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及在产褥期的变化

刘陶,房臻,杨冬,等

摘要: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瘦素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相关性及在产褥期的变化。方法:2008年6月—2010年5月,选择在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80例,其中GDM孕妇40例(GDM组)、同期正常妊娠分娩孕妇40例(对照组),于孕早期(10~12周)、孕晚期(36~38周)、产后第3天及产后第42天分别抽取两组孕妇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脂联素、瘦素和TNF-a水平;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水平;比较两组孕妇孕期4种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以及4种细胞因子在产褥期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TNF-α预测GDM的阈值。结果:(1)孕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IR的相关性:孕早期GDM组脂联素水平为(5.7±1.8)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2.7)mg/L,且脂联素水平与HOMA-IR呈负相关(r=-0.333;P<0.05);而孕早期GDM组瘦素水平为(28±10)μg/L、TNF-α水平为(10.0±3.4)ng/L、CRP水平为(4.7±1.1)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8)μg/L、(4.6±2.7)ng/L和CRP(2.4±1.2) mg/L,且均与HOMA-IR呈正相关(r=0.411)0.529、0.308,P<0.05)。孕晚期GDM组脂联素水平为(3.9±2.2)mg/L,明显低于正对照组的(6.6±2.7)mg/L,且脂联素水平与HOMA-IR呈负相关(r=-0.344;P<0.05);而孕晚期GDM组瘦素水平为(37±13)μg/L、TNF-α水平为(12.7±2.6)ng/L、CRP水平为(6.7±3.6)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13)μg/L、(5.8±2.1)ng/L和(4.4±3.1)mg/L,且均与HOMA-IR呈正相关(r=0.414、0.487、0.285,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早期及孕晚期TNF-α水平均与HOMA-IR相关性最显著(r=0.390、0.284;P<0.05)。(2)产褥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HOMA-IR的相关性:产后第3天,GDM组脂联素水平为(3.3±1.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1.5)mg/L,且产褥期脂联素水平与HOMA-IR呈负相关(r=-0.283;P<0.05);而产后第3天GDM组瘦素水平为(31±13)μg/L、TNF-α水平为(10.1±5.7)ng/L、CRP水平为(35.1±6.5)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15)μg/L、(5.6±3.0)ng/L、(30.5±8.5)mg/L,且瘦素及TNF-α水平均与HOMA-IR呈正相关(r=0.372、0.494,P均<0.05)。产后第42天,脂联素与IR呈负相关(r=-0.299,P<0.05);而瘦素、TNF-α水平均与IR呈正相关(r=0.401、0.442,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产后第3天及第42天均是TNF-α与IR相关性最显著(r=0.363)0.274;P<0.05)。(3)ROC结果将孕早期数据进行ROC分析显示, TNF-α预测GDM发病的阈值为5.45 ng/L。结论:TNF-α可能成为孕期及产后预测及评价GDM及其预后的指标。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6): 436-439

入选年份:2015

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发生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影响因素及新生儿结局

谢爱兰,狄小丹,陈小鸣,等

摘要: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患者发生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的影响因素及新生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28~33周+6的PPROM单胎妊娠孕妇共203例,根据产后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分为HCA组(138例)和未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孕妇年龄、产次、破膜孕周、潜伏期时间、入院时是否合并羊水过少、入院时和分娩前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发型败血症、颅脑超声异常的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结果:(1)203例患者中,HCA的发生率为68.0%(138/203)。(2)HCA组破膜孕周为(31.1±1.5)周,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2.0±1.3)周,HCA组分娩前CRP为(8.2±14.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7.2)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A组入院时羊水过少发生率为(55.1%,76/138)、剖宫产率为(45.7%,63/1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8%,20/65和29.2%,19/65),两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年龄、产次、白细胞计数及入院时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A组潜伏期时间为(140±116)h,对照组为(129±125)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羊水过少(OR=2.937)、破膜孕周<32周(OR=2.352)、分娩前CRP>8 mg/L(OR=4.923)、潜伏期>48~168 h(OR=4.439)是HC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4)HCA组新生儿出生孕周为(32.0±1.5)周、出生体质量为(1680±379)g,对照组分别为(32.7±1.5)周和(2017±333)g,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A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20.3%,28/138)、颅内超声检查异常(14.5%,20/138)、新生儿肺炎(12.3%,17/138)、支气管肺发育不良(5.8%,8/138)、早发型败血症发生率(6.5%,9/138)及围产儿死亡率(12.3%,17/1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5/65)、4.6%(3/65)、3.1%(2/65)、0、0、3.1%(2/65)],两组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A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1.5%,2/138)高于对照组(0);HCA组NRDS发生率(18.8%,26/138)低于对照组(21.4%,14/6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ROM期待治疗过程中,破膜孕周、潜伏期时间>48~168 h、分娩前CRP水平、入院时羊水过少与HCA的发生有关;HCA可导致新生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2): 105-109

入选年份:2015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中、重度内异症的疗效观察

钟亚娟,张蔚,张文婷,等

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内异症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后联合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68例中、重度内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GnRH-a组25例,术前月经来潮第2天皮下注射GnRH-a(亮丙瑞林)3.75 mg,每4周1次,共3个月;口服避孕药组23例,术前最后1次月经来潮第2天口服避孕药去氧孕烯-炔雌醇片1片,连续21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单纯手术组20例,手术前未用任何药物。3组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疼痛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复发率等指标。结果:GnRH-a组、口服避孕药组、单纯手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8±18)、(80±21)、(90±2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8±15)、(161±18)、(193±13)mL;以上两项指标GnRH-a组均低于另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a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口服避孕药组和单纯手术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至术后12个月,GnRH-a组、口服避孕药组以及单纯手术组VAS分别由术前3.8分(1.9~6.8分)、2.7分(1.3~5.5分)、1.9分(1.0~4.9分)下降至1.9分(1.1~2.8分)、1.8分(1.2~3.2分)、1.6分(1.0~3.6分),GnRH-a组下降最明显,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a组、口服避孕药组以及单纯手术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分别为12%(3/25)、22%(5/23)、25%(5/25),GnRH-a组与其他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a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内异症,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痛经改善效果好,复发率低,短期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3): 180-182

入选年份:2015

孕妇孕期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的探讨及其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王文鹏,陈芳芳,米杰,等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足月孕妇孕期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及其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健康足月单胎孕妇16460例,将孕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质指数(BMI)、历次产检体质量、分娩孕周与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指标录人统一的病例回顾调查数据库,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孕前BMI<18.5 kg/m2定义为孕前低体质量组,孕前BMI为18.5<24.0 kg/m2定义为孕前正常体质量组;孕前BMI≥24 kg/m2为孕前超重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500 g为低出生体质量儿,2500<4000 g为正常出生体质量儿,其中2900~3499 g为最适宜出生体质量儿,≥4000 g为巨大儿。结果:(1)3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范围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6460例孕妇孕期平均体质量增加范围(17.1±4.9)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为(3406±400)g,其中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0.92%(152/16460),巨大儿发生率为7.55%(1242/16460)。孕前低体质量组(3089例)、正常体质量组(11478例)、超重组(1893例)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增加范围[分别为(17.4±4.6)、(17.3±4.8)、(15.6±45.3)kg]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76、0.256和0.170,P均<0.01)。3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范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巨大儿发生率3组问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百分位法分析3组孕妇孕期适宜的体质量增加范围:3组出生适宜体质量新生儿共8449例,孕前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范围分别为14.0~19.5 kg、13.5~19.5 kg及11.0~18.0 kg,平均增加16.0 kg最为适宜。(3)孕期体质量增加不同孕妇的妊娠结局:以结果(2)中推荐的孕期适宜体质量增加范围为标准,将16460例孕妇分为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少、增加适宜和增加过多3个类别,与体质量增加适宜孕妇比较,体质量增加过少孕妇分娩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风险增加(OR值为1.589,95%CI为1.085~2.326),分娩巨大儿的风险降低(OR值为0.500,95%CI为0.401~0.624);而体质量增加过多并不能降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风险(OR值为1.168,95%CI为0.774~1.764),同时,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却会增加1倍(OR值为2.031,95%CI为1.789~2.306)。(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孕妇孕期最佳体质量增加值的分析:将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值作为预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900 g或≥3500 g的指标,结果发现,对于孕前低体质量组孕妇最佳孕期增加范围是16.3~16.7 kg,正常体质量组是15.6~17.8 kg,超重组是14.6~15.1 kg。平均最佳孕期增加范围是15.6~16.7 kg。孕期体质量增加16.0 kg比较合适,与百分位法结论一致。结论: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值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密切相关,建议孕妇孕期体质量增加控制在16.0 kg左右比较合适。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5): 321-325

入选年份:2015

体外延伸野调强加腔内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柯桂好,黄啸,黄晓炜,等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延伸野调强加腔内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46例Ⅰb1期~Ⅳa期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子宫颈癌患者均予体外延伸野调强加腔内放疗联合化疗,具体方法为:采用体外延伸野调强放疗,延伸野组织量为50.4 Gy,1.8 Gy/次,共28次,对转移淋巴结、宫旁加量,外照射后补充腔内放疗,A点剂量为20.0~30.0 Gy,5.0 Gy/次,共4~6次;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分别给予1、2、3个疗程紫杉醇+卡铂方案的化疗。随访时间为15~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生存情况和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完成情况:完成放疗总时间为47~71 d,中位完成放疗时间为53 d;26例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加量放疗,37例患者接受盆腔肿大淋巴结或宫旁加量放疗。化疗的总疗程数为189个,每例患者平均4.1个(2~6个)。(2)生存情况: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61.2%,3年无瘤生存率为46.2%。21例(46%,21/46)患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6个月(9~35个月)。3)近、远期并发症:急性放、化疗反应:38例(83%,38/46)患者出现Ⅰ~Ⅲ级胃肠道反应,其中Ⅲ级胃肠道反应2例(4%,2/46);46例(100%,46/46)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Ⅲ~Ⅳ级骨髓抑制18例(39%,18/46);27例(59%,27/46)患者出现Ⅰ级泌尿道反应。晚期放疗反应:21例(46%,21/46)患者出现Ⅰ~Ⅳ级放射性肠炎,其中Ⅲ~Ⅳ级放射性肠炎3例(7%,3/46);4例(9%,4/46)患者出现Ⅱ级放射性膀胱炎。结论:体外延伸野调强加腔内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子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能获得满意的3年总生存率,且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9): 649-653

入选年份:2015

妊娠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

牛建民,雷琼,吕莉娟,等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多重代谢异常聚集及妊娠期代谢综合征(GMS)的诊断标准,并对GMS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定期产科检查并住院分娩的309例单胎妊娠、子痫前期孕妇为子痫前期组,627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为GDM组,1245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记录各组孕妇年龄、孕周、基础血压、入组血压、身高、孕前体质量、孕前体质指数(BMI),检测其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按本研究应用的GMS诊断标准(具备以下任意3项或全部者):1)孕前BMI≥25 kg/m2;2)血糖升高,诊断为GDM;3)血压≥140/90 mm Hg(1mm Hg=0.133 kPa);4)脂代谢异常,TG≥3.23 mmol/L。计算各组孕妇的GMS发生率并分析发病危险因素。结果:(1)子痫前期组及GDM组孕妇年龄、孕周、基础血压、入组时血压、孕前BMI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子痫前期组孕妇FPG水平为(4.6±1.0)mmol/L、FINS为(10.1±5.6)mU/L、TC为(6.3±1.6)mmol/L、TG为(3.9±1.8)mmol/L、HDL-C为(1.4±0.4)mmol/L、LDL-C为(3.0±1.0)mmol/L、FFA为(0.8±0.4)mmol/L;GDM组以上指标分别为(4.7±0.9)mmol/L、(10.2±5.8)mU/L、(5.7±1.3)mmol/L、(3.2±1.1)mmol/L、(1.4±0.4)mmol/L、(2.7±0.9)mmol/L、(0.6±0.3)mmol/L;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4.3±0.5)mmol/L、(9.0±4.4)mU/L、(5.7±1.1)mmol/L、(2.8±1.1)mmol/L、(1.5±0.4)mmol/L、(2.9±0.8)mmol/L、(0.6±0.2)mmol/L,子痫前期组和GDM组孕妇以上指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子痫前期组孕妇GMS发生率为26.2%(81/309),GDM组孕妇GMS发生率为13.6%(85/627),分别与对照组(发生率为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以GMS为应变量,以孕前BMI、TG、HDL-C为自变量,分析子痫前期组和GDM组孕妇发生GMS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子痫前期组孕妇发生GMS的危险因素显著升高(P<0.01),其危险因素是孕前BMI(OR=1.29,95%CI为1.13~1.47)和TG(OR=2.49,95%CI为1.87~3.31);GDM组孕妇发生GMS的危险因素也明显升高(P<0.01),其危险因素是孕前BMI(OR=1.13,95%CI为1.04~1.23)和TG(OR=1.16,95%CI为1.02~1.33)。子痫前期组及GDM组均显示TG是发生GMS的独立危险因素(P分别<0.01及P<0.05),而两组均显示HDL-C与GMS的发生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按本研究应用的GMS诊断标准,子痫前期及GDM孕妇中存在着孕前身体超重(和)或肥胖、糖代谢异常、血压升高、脂代谢异常等多重代谢异常的聚集现象;TG是子痫前期及GDM孕妇发生GM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与GMS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来源出版物: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2): 92-97

入选年份:2015

编辑:张宁宁

猜你喜欢

核型早产子痫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筛查中的作用评估*
阿司匹林配合钙剂和叶酸预防子痫前期的效果观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特征与临床的关系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早产“黄宝宝”的家庭看护
早产宝宝的奶粉喂养,不是件小事
超声弹性成像评价先兆子痫的应用进展
HSP70、NF-κB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全基因组芯片扫描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