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网络精准诈骗肆虐,个人信息泄露是“元凶”

2017-01-26

中国防伪报道 2017年5期
关键词:元凶犯罪团伙受害者

链接:网络精准诈骗肆虐,个人信息泄露是“元凶”

2013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30余万起,涉案金额100亿元;2014年,发案40余万起,涉案金额107亿元;2015年,发案59万起,涉案金额超222亿元,这电信诈骗的发案数与涉案金额年年屡创新高,从一个侧面表明,欺诈案件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你、你的亲戚、你的朋友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上购物、电子支付、朋友圈晒幸福等等,让人们自觉甚至不自觉地泄露出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谓网络诈骗的罪魁祸首。数据显示,约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包括电话号码、购物习惯、身份证号码等,仅2015年,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损失124元。

面对频频发生的网络欺诈案件,“透明”的我们是无法独善其身的。要知道,大多数犯罪分子很聪明。平常我们经常收到各种诈骗电话和短信,基本上两下子就被我们识破了。这不是我们厉害,而是我们很幸运,遇到的都是刚出道没啥经验的新手,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确实很穷,没有什么可骗的,“杀鸡焉用牛刀”,还轮不到犯罪团伙主力部队倾巢而出或者骨干人员亲自出马。

在此,揭露一个残酷事实:当前的网络诈骗犯罪往往是有组织、成规模的,形成了一条非常完整的网络诈骗产业链,分为开发制作、批发零售、诈骗实施和分赃销赃四大环节15个不同分工。

在这条网络诈骗产业链上,有人专门收集信息、制造木马与病毒,有人专门卖信息、卖木马病毒,有人专门发信息、打电话,有人专门去取钱、提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有专业人士参与到网络诈骗的活动中来,如“诈骗导师”,这些拥有心理学博士学历的高端人才,会写好经得起推敲的行动剧本,以便诈骗分子更专业地攻破受害者的心里防线。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犯罪团伙,你觉得自己逃的掉吗?

更残酷的事实是,当前的法律难以严惩这些诈骗分子。

一是犯罪分子很聪明,诈骗金额大多控制在1000元以下,超过3000元的占比很少。而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诈骗的涉案金额低于3000元,公安机关是无法立案的。即便你因为被骗去报案,警察会告诉你:对不起!我们无法立案,涉案金额太小,侦破成本太高。

二是同一个犯罪团伙的上下游成员之间相互不认识,更没见过面,骗子们与受害者也往往不在一个城市,警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抓获去ATM提取赃款的小马仔,诈骗产业链上的头头脑脑们毫发无损。再具体点说,由于诈骗产业链分工明确,每一环节都相互隔离,个体诈骗成本很低,即便警察抓到其中某一环节作案的不法分子,依法量刑,受到的惩罚也不会很大,很多人在看守所待几天就出来了。

毋庸置疑,我们每一个人正不知不觉地变成裸奔的“透明人”,骗局防不胜防。但如果我们能从受害案件中吸取经验,花点时间做些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不随意链接公共场所WIFI;养成定期更改密码的习惯,勿一码通用;不点击短信后附网址链接,不扫描未知二维码,不透露短信验证码;定期给手机杀毒。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或许能让你少受些诈骗之灾。

猜你喜欢

元凶犯罪团伙受害者
美加向海地运送装甲车
眼皮反复跳动,“元凶”竟然是它
无限追踪
“责任甩锅”罪在偏重过程——改进考核要能“揪出元凶”
让我们衰老的元凶
为什么有人说小行星是恐龙灭绝的元凶?
“租用儿童盗窃”痛点何在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