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2017-01-25肖梦雅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4期
关键词:细腰长袖技巧

肖梦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肖梦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

长袖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那些形态各异、风格各有特色的袖舞形象从最初的商代流传演变至今,为我国当代的长袖舞做了深厚的奠基作用。本文着重以我国周、汉两代的袖舞作比较、分析,通过对长袖舞的形象、舞衣、动作特点、技巧等方面的全面分析来探究周、汉两代长袖舞的异同,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汉代长袖舞在继承周代长袖舞基础上的创新方面的表现。

长袖舞;形象;风格;技巧;继承;创新

长袖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纵观古代的历史文物及文献典籍,可以看到我国古代舞人丰富的袖舞形象,那蹁跹舞袖的乐舞艺人将长袖舞的动态形象以或平面的汉画像砖,或静态流传至今的诗歌中显现出来,那些形态各异、风格各有特色的袖舞形象从最初的商代流传演变至今,为我国当今的长袖舞做了深厚的奠基作用。本文着重以我国周、汉两代的袖舞作比较、分析,通过对长袖舞的形象、舞衣、动作特点、技巧等方面的全面分析来探究周、汉两代长袖舞的异同,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汉代长袖舞在继承周代长袖舞基础上的创新方面的表现。

一、周、汉两代长袖舞舞蹈形象的异同

(一)周代长袖舞发展的时代背景及舞蹈形象

周代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奴隶制经济较前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繁荣,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文化方面也有着明显的进步与提高。这一时期已使用了铁器,农耕、手工业和商业等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周时期的乐舞文物中有很多舞袖的形象,舞袖在古代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象和动作技巧。周代袖舞的舞蹈形象大体为长裙曳地,上肢着细长的袖,身姿与腰腿配合摆动,以人体的“细腰”为中心,整个身形呈上下两部分,身姿错落有致,总体上是长袖细腰的形象,并带有轻盈流动的美感。春秋战国时期,在楚国宫中的表演性乐舞中也可体现,楚舞的舞蹈形象是袅袅长袖、纤纤细腰、飘绕萦回的舞姿变幻莫测,总体上是具有虚幻飘逸之美。

(二)汉代长袖舞发展的时代背景及舞蹈形象

汉代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国家,汉朝气势宏大、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民族交往频繁,思想文化具有开拓精神。这一切不仅为汉代乐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会袖舞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及人文环境。汉代的乐舞享乐之风非常盛行,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乐舞技艺的提高与发展。

综观汉代的文献典籍、文物遗存不难发现此时期的舞人几乎是“无舞不舞袖”,《长袖舞》自周代以后在汉代更是广为流传,可谓是继承后的发展。汉代长袖舞不仅是舞蹈,更是一种技巧。表演形式大多是载歌载舞,舞蹈形象是袖舞满庭,舞步轻盈,舞动时长袖、衣襟、饰带齐飞,这可以表现出舞动时动作的强烈,并带有“扬袖”“奋袖”“振袖”“挥袂”“拂袖”“挽袖”“抗袖”“拽袖”“揄皓袖”“抗修袖”等动作技巧。这一时期的袖舞形象及动作主要体现在动作上的高超技巧。

(三)周、汉两代长袖舞舞蹈形象的异同

综观周、汉两代的长袖舞舞蹈形象可以看出,周代与汉代长袖舞的相同之处表现在舞人的长袖舞衣及细腰上,这是一种特殊的舞人形象,并且具有飘逸之美。而不同之处是周代袖舞具有虚幻飘逸的美感,姿态丰富、含蓄优雅。而汉代的袖舞在继承周代舞人舞袖的整体外观形象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发展,这着重体现在动作技巧上。汉代长袖舞不仅有“扬袖”“奋袖”“振袖”等动作技巧,更有袖舞与踏盘、踏鼓相结合,此外高祖宠姬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中将“翘袖”与“折腰”这两个动作组合起来,这些动作与技巧都丰富了袖舞的形象,可谓是发展中的继承,汉代袖舞也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丰富了袖舞的审美体验。

二、周、汉两代长袖舞衣的异同

妙丽多姿的长袖舞离不开长袖舞衣这个物质基础,因此对长袖舞的分析必须立足在长袖舞衣的发展和变化上。《长袖舞》最早可追溯到两周时期,丝麻纺织的生产为长袖舞衣在周代和汉代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两袖具有可舞性,因而袖的不同所产生的舞蹈形象和特点也就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一)周代的长袖舞衣

西周的长袖舞衣流行“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式,到春秋战国演变至“上衣下裳”合二为一的“深衣”。这一时期人们主要穿着宽大阔绰的服装,衣袖有大小之分,流行宽腰束带。并且人们的穿着也有等级之分,上层人物衣着宽博,下层人物衣着窄小,此时期女子的服饰特征是长袖束腰。从舞蹈文物形象来看,乐舞艺人的服饰主要是曳地长裙配长袖,头外露,服饰基本将人体包裹,舞蹈多依靠长袖的动作,以及腰腿的动作与身姿的摆动。

(二)汉代的长袖舞衣

汉代流行宽衣博带大袖服饰,宽大的袖子挥洒舞动,流风似雪,颇为潇洒。汉代不仅有或长或宽的袖子,长裙曳地也是其时代的一个特点。汉代的女子时兴“绕衿裙”,这种服装在行走的时候下部膨大如伞。汉代衣袖样式很多,有小袖、狭长袖、宽长袖、延袖等。多种样式的舞袖可以表现出汉代袖舞多样化的特征,为人们拂衣奋袖表达情感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周、汉两代长袖舞衣的异同

综合比较周、汉两代的长袖舞衣,可以看出周代与汉代长袖舞衣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长袖配长裙,并且裙子的长度都触及地面。而不同之处在于周代的长袖舞衣以长袖、束腰长裙及地为特点,以舞长袖为主要动势,与下肢相配合。而汉代的长袖舞衣形式多样,长袖大小、宽窄各异,裙身也更加膨大,和周代长袖舞衣相比更加流风似雪和潇洒一些,以此也可以看出汉代在继承周代长袖舞衣的基础上更多了些创新和发展,袖形状的多变更为长袖舞的不同形式与风格奠定了基础。

三、文献和文物中周、汉长袖舞表现的异同

(一)文献中的周、汉长袖舞的表现

纵观周、汉两代的文献,我们可以得知这些时期袖舞的一个表现形态。在周代,《韩非子·五蠹》载:“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时期人们的生活服装就是长袖,所以因势利导,长袖舞也就此产生。又有《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体现出长袖舞以瘦为美,以细腰为美的外观条件。因此,舞长袖、扭细腰,表现出周代长袖舞人纤丽娟秀的身姿。

汉代中,据《韩非子·二柄》载,齐桓公好紫衣,齐国就盛行通身着紫衣。而更为突出的是汉代袖舞技巧性的展示,如曹植在《七启八首》中有云:“历盘鼓,焕缤纷。长裾随风,悲歌入云。矫捷若飞,蹈虚远蹠。”那踏着盘鼓,矫捷雄健的舞姿在诗句中尽显无遗,技巧之高超、气宇之轩昂犹可体现。

(二)文物中的周、汉长袖舞的表现

在周、汉两代遗存的文物中更可观其舞人舞袖的具体形象。在河南安阳出土的一对玉雕舞女,两人双肩并排、身靠身的对舞形象,外侧手两只相合扬袖,内侧手呈按掌拂袖而舞,紧束细腰,长裙卷边,展现出既温婉又妩媚的状态。战国漆器中的舞袖舞人则更显精致,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彩绘舞女漆奁,图中的舞女身着长长曳地的宽袖舞服,三个舞女在舞师的监督下练舞,双手抱拱状,如做侧腰或左右摆腰的动作。河南信阳出土的楚漆锦瑟乐舞图中,也可显现出奋臂击鼓的乐人和飞舞长袖的舞者形象。

汉画像砖、石上的长袖舞人形象更是丰富多姿。如江苏沛县汉画像石的长袖舞人,一脚迈步于前,臀部摆于后,胸部外腆,形成三道弯的曲线,回头扬袖,舞姿婀娜动人。淮北汉画像石长袖舞人细腰、长裙及地,向前迈步,身体置后,这种舞姿是汉代的特色,讲究“足与身移”的美感形象。南阳汉画像石中,左侧一舞人,头戴花冠,细腰、短裙、肥裤、舒展长袖大弓箭步曲身而舞,右侧舞人戴假面手摇鼗,另一手弄瓶,另有一人单手倒立,一手托物,技巧尽显,服装也较周代有了明显的变化。更有女子长袖对舞和男女长袖对舞;有男子博袖长袍的对舞,也有男子长服小袖的对舞;有男子折袖的对舞,也有女子折袖的对舞,都可在汉画像石中一览。

(三)文献和文物中周、汉长袖舞表现的异同

在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代长袖舞与汉代长袖舞在风格与突出的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周代长袖舞以舞人的细腰特点,突出舞长袖与扭细腰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婀娜多姿的美感形态。而汉代长袖舞在文献中的表现着重于舞袖和踏盘的结合,是技巧性的展现,舞蹈的特点和周代全然不同,是矫捷雄健、气宇轩昂之势,汉代的长袖舞动势与风格更加明显,不再是强调婀娜的姿态,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开拓,和风格上的变化。

在文物中,周代长袖舞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主要还是女性舞人的展现,而汉代的文物中增加了男性的长袖舞,并且双人舞中不仅有女子对舞,还有男女搭配的对舞和男子对舞,男子舞长袖技巧性更加高超,舞姿更加雄健。汉画像石中舞人或长袖对舞、或独舞的舞姿形态各异,有的婉柔妩媚,有的健朗明快,这是与周代长袖舞最大的不同。

四、周、汉两代长袖舞的技巧比较

(一)周代袖舞的技巧

周代袖舞从具体的形象(文物)可看出舞人呈正面的舞蹈形象,一些撩袖起步、大袖卷舞、顿足转双巾等,以造型富有曲线为美,回袖婀娜,扬袖欲飞;双臂迎袖,塌腰双举;折腰应两袖,对歌对袖而舞。总体形态上主要以袖的撩、卷、扬和腰肢的纤细柔软结合来展现,体现出柔美而富于弹性的舞姿。

(二)汉代袖舞的技巧

汉代袖舞的技巧之中,首先是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所“翘”之袖很长,所“折”之腰要细软,因而可知翘袖与折腰这两个技巧的相加组合体现出一定的难度与独特的动态美感。而《盘鼓舞》之中,舞人上肢着长袖,脚下踏盘、鼓而舞,更属于特殊的技巧。《盘鼓舞》有单人、双人和多人的表演形式,男女皆有。女子表演时脚踏盘、鼓,上肢扬袖飞舞。男子表演时多与杂技配合,并带有歌唱和奏乐。舞人所踏之盘有一盘一鼓,多的更有八盘一鼓。其技巧展现在于不仅上肢舞袖,脚下还踏盘、踏鼓并与折腰腾跳相结合,十分具有观赏性和难度,张衡的《观舞赋》中有“连翩骆驿,乍续乍绝。裾似飞雪,袖如回雪。徘徊相侔,提若霆震,闪若电灭。”舞人舞动长袖踏于盘上,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三)汉代继承周代长袖舞的创新之处

周代将折腰与舞袖技巧相结合,有对歌与对袖而舞的形式,并在注重舞袖的撩、卷、扬等技巧以外,主要强调上肢的舞动与技巧和腰部的柔软,舞人下肢基本没有过多的发展与开拓、变化。而汉代袖舞不仅继承了周代袖舞的上身和对歌对袖而舞等形式,更多地发展了下肢的技巧,如与踏盘、踏鼓相结合的形式,并伴有腾踏、跳跃、倒立等技巧,舞者们相较与在平地上的起舞更富有难度。若是多人起舞,更是要注重舞人们依此踏盘的顺序,需要连续不断,更替连接起舞。在盘鼓舞中的技巧主要有:揄皓袖、竦并足、翘足、徐击、顿身、振足等,表现了节奏速度、肢体柔软、动作轻盈、脚下灵活等,这也是高难度技巧的显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袖舞的进一步发展和在那个时代已有的舞蹈技巧和高超难度。

五、周、汉两代长袖舞动作特点的比较

(一)周代长袖舞的动作特点

两周时期长袖舞的特点是:长袖细腰,挺腰撅臀,含胸屈膝,行步流畅。上肢动作大都张臂、扬袖、曲肘。下肢动作多屈膝、下蹲、行步。身体造型以曲线为美。两周时期的长袖之舞,姿态丰富,含蓄优雅,如:回袖婀娜,扬袖欲飞;双臂迎袖,塌腰双举;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巾;大袖卷舞,撩袖起步;对歌而舞,对袖而舞等。

(二)汉代长袖舞的动作特点

汉代长袖舞的的特点有二,其一是细腰长袖,“翘袖折腰”。这一点可以说是继承周代长袖舞而来,即是外形的模仿、继承,又是折腰与舞袖结合的技巧上的发展,这一创新可谓是丰富了长袖舞的观赏性和技艺性;其二是汉代长袖舞轻盈流畅,飞舞婉转,舞袖的技术较周代更加高超,动作更富有流畅性,舞袖之“飞”说明动作节奏更加快速,技艺更加娴熟。

(三)周、汉两代长袖舞动作特点的异同

周、汉两代长袖舞的相同之处体现在细腰长袖上,汉代长袖舞富有继承性,而不同处在于汉代长袖舞较周代更加技艺高超和娴熟一些,不再是像周代讲求造型的美感、三道弯曲线和专注于优雅的形态,更多的是追求舞袖之流畅和飞舞之曼妙。

综上所述,袖舞在整个古代发展一直延续传延,起始于周代的袖舞首先就为后代的袖舞奠定了一个长袖舞衣的形象,长袖细腰的特点,造型上的三道弯,上肢的张臂、曲肘、扬袖,下肢的屈膝、下蹲皆以造型的曲线为美等,都为后代袖舞奠定了袖舞的基本形态。而汉代的袖舞在与下肢的腾踏跳跃等技巧结合中开创了袖舞的新形式。周代袖舞不仅在服饰、动作、特点、技巧上对汉代长袖舞有着很大的奠基意义,更重要的是开创了舞人舞袖这样一种舞蹈的形式,还发展了扬袖、奋袖、卷袖、抛袖、撒袖等动作技术,长袖不仅是舞具,更是对舞人上身肢体的一种延伸,增加了身体轻盈飘逸、柔软多姿的美感。汉代的长袖舞继承了周代长袖舞的基本形制,在创新方面,因势利导,服装上汉代长袖舞发展出了更多长袖舞衣的样式,如小袖、狭长袖、宽长袖、延袖等。舞衣的发展带动了舞蹈风格的变化,宽大的袖子更富于抒情性,而更长的长袖更对舞人的臂力、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汉代长袖舞的创新之处更要重点强调的是踏盘踏鼓与袖舞的结合。技艺的高超,与风格的多样使得汉代的长袖舞在周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并为后代的长袖舞奠定了基础,并延传至今,如魏晋南北朝时的著名乐舞《白纻舞》,舞者所穿的是“质如轻云色如银”的长袖舞衣,技巧也是以舞袖为主。唐代软舞《绿腰》,上身舞动长袖,舞姿轻盈柔美。女子独舞《春莺啭》,在草席上着长袖舞衣独舞,胡味甚浓,并传入朝鲜、日本等国。明清时期袖舞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戏曲舞蹈之中,水袖是戏曲的传统服饰,甩动长袖形似水波,京剧中旦角的人物表演离不开水袖的运用。袖舞作为起始于古代舞人的一种舞袖形象,一直发展至今具有重大意义,纵观当今,长袖舞的发展已延伸至我国古典舞中的三个流派——汉唐舞、敦煌舞、古典舞身韵,当今三大流派作品中对长袖的运用可以看到今人对于古人那丰富舞袖形象的提炼、加工、再创造,如汉唐舞作品《踏歌》,古典舞《桃夭》、《楚忧》以及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水袖部分等,这一系列的发展体现了今人对袖舞的利用与开发,更完善了舞袖的形象,发展了袖舞的形式。当今我们研究袖舞不仅要借用周汉以来遗存下来的文物、文献等资料,借鉴和继承古代袖舞的形象与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和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中国人气质和人民群众审美相结合的袖舞,这就要更加深层次地深思、探索与实践,以至于袖舞的发展向更远更深处走去。

总而言之,周代的袖舞与汉代的袖舞不论从舞衣到舞蹈动作、技巧到舞袖的风格特征皆有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代对周代袖舞在继承之上有着更大的发展与创新,不仅从舞服、风格上,更从技巧中得出,这是汉代袖舞的一大重要的发展特点。袖舞从古至今一直在我国舞蹈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形象,延伸了的上身更为舞蹈增添了纷繁多变的肢体形象和动作。通过对周、汉长袖舞的比较,我们能得出更多古代袖舞的形象与特点,也为我们后世探索袖舞的发展做了很好的基础性研究。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刘青弋.彭松.中国舞蹈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J71

A

肖梦雅,党员,湖北省武汉市人,研究生,舞蹈学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中外舞蹈交流史。

猜你喜欢

细腰长袖技巧
攀援而上
”小蛮腰“最早指男性的细腰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指正要有技巧
First Look
提问的技巧
楚王爱细腰
楚王好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