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系统化方向

2017-01-25沈骊天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系统化规律哲学

沈骊天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系统化方向

沈骊天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决定于科学发展方向。当代科学的系统化推动哲学系统化。系统唯物主义将实体物质概念拓展为物质系统,物质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系统辩证法不断运用系统科学范式表达客观世界辩证发展。辩证法重要规律可以通过信息增值进化等运动规律得到论证。系统历史观认为满足人们多层次信息需求的生产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以经济、政治、文化的环形网络取代单一决定论。系统生命观是哲学系统化的必然延伸,生命、意识、心灵的信息本质揭示,对物质、意识关系,认识、实践规律的深刻理解都具有重大意义。哲学系统化将促成人类一切思想精华的体系化,不同流派哲学的融合互补,乃至哲学和科学的综合与复归。

哲学;系统;信息;范式

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原则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不断革命,不断升华为哲学的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当代科学的系统化和哲学系统化

当代哲学发展的流派虽然五花八门,只有紧随科学发展的方向才是最有希望的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所当然的选择。

第一,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断改变着哲学原有观念的革命。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观念,即哲学思想都是一定时代科学思想的概括总结。先进的哲学就在于它全面概括、深刻提炼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中的思想观念,标志人类文明诞生的燃烧热能的运用和制造金属工具等技术的出现发展,催生了早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以牛顿力学为标志的近代科学,推动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19世纪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的发现,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以及星云学说、地学渐变论的提出,有机化合物的成功合成等一系列科学创新,促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破。[1](pp6~2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导出了从存在到演化的哲学思维,哲学传统决定论因量子力学而受到挑战,基础科学理论的重要创新,都不断改变着哲学原有观念的革命。

第二,20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推动着科学的系统化。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兴起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生物基因科学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引领整个科学技术进步,在理论科学层面编织建构着不同于以往传统科学的新科学门类,即系统科学门类、人类的科学认识从以物质实体为基本对象转变为以包含实体和关系的系统为基本对象,从认识运用物质能量转变为认识运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从分析为主的科学方法转变为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科学的兴起,不仅造成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学、博弈论、协同学、突变理论、模糊数学、人工智能科学等一系列全新科学门类的产生,而且推动着以往全部科学系统化进程。如物理学与生物科学的综合,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化学与生物学的综合,形成了基因科学技术。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的综合,推动着超弦理论等当代物理学前沿的新突破。世纪之交新兴的纳米科学技术,也是人类对物质能量信息认识的综合,物理学,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的综合的成果。科学与人文的综合,导致了如社会生物学、生态环境科学、科技伦理学等综合科学的出现。系统科学正在把整个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科学,组织成为有机相关的体系。

第三,科学的系统化有力推动着哲学的系统化。哲学的系统化表现之一是哲学对象的系统化。世界不再仅仅是形态各异的物质,而是物质、能量、信息在一定关系组织的系统。意识、生命、社会都是统一物质系统一定层次的子系统或一定系统载体上的特殊信息。哲学系统化表现之二是哲学方法论的系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方法论不断取得系统科学的科学范式表述。辩证唯物方法论从科学事实的概括总结,不断发展为系统化的科学理论网络,从存在到演化的系统进化思想成为辩证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基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无疑是向着真正深刻理解系统化的客观世界的理论不断进化。在进化的道路上,并没有什么终极理论,只有这一理论系统思想网络的不断生成。但这一生成必定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性观念为基石,是后者的自然延伸与开拓。唯物主义与系统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唯物史观与系统历史观,从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认识论到包含解析意识、心灵的系统生命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石生成新思想网络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主义的崭新阶段:系统唯物主义

系统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崭新阶段,传统的物质概念今天已经上升为物质系统范畴。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的基点是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但不同哲学派别所指的本体论意义并不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指对人意识之外客观世界总体的理解,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核心概念。

第一,物质概念的系统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却为感觉所反映复写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物质表述客观实在是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的概括。科学的物质是哲学物质的基础,但哲学物质概念又不限于一定水平科学认识的具体物质。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从认为物质等同于分子原子到认识小于原子的物质形态,进而认为物质都是一定的物质实体,即微粒或微粒组合体。现代科学的物质实体就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基本粒子及其组合。与之相应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基本上也是建立在科学物质概念基础上的实体物质观。系统科学的客观实在观念则除实体之外还有关系,关系指组成系统的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科学将物质这个范畴扩展为实体与关系。因此客观实在应当包括实体实在和关系实在两个方面。

第二,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深化。自人类产生之后,就出现了物质与意识这两种对立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并不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意识是特殊物质通过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作为物质附属物反过来又对物质产生巨大能动作用。系统科学认为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哲学意义的物质)是由物质材料(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三大基本成分组成的。能量是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量,信息是物质结构、物质运动秩序或运动的“质”。能量、信息是独立于物质材料的物质要素,而非物质材料的附属物。信息以物质材料、能量为载体而存在,但又是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组织者。意识是人脑接收客观世界信息并对之重新组织所得到的信息,即意识信息。人脑则是具有特殊结构信息的物质能量系统,所以,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就是人脑意识信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第三,系统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系统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关系与实体、物质、能量载体与信息的统一体,关系与实体、载体与信息之间既相互依附又相互独立。以往科学和哲学都是把物质实体作为客观世界的基础。然而,物质实体在物质系统中都是承载一定信息的载体,实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载体承载的信息。系统科学认为载体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基础,但信息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系统的中心内容。同样的原子组成的人脑与垃圾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载体,而在于信息。科学技术实践证明了信息虽然不能脱离物质、能量载体单独存在,但的确是独立于载体的客体对象。信息有其自身的独立属性,可以向不同载体之间输入、输出与转移。

第四,系统唯物主义的基础。系统唯物主义的基础是信息的客观实在性。实体唯物主义和系统唯物主义对实体的客观实在性并没有分歧,二者的分歧在于对信息客观实在性的认识。维纳提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2]在这里物质、能量是分离信息的物质、能量,而不是指哲学的普遍物质。[3]信息是独立于此种物质、能量的。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又是一种客观实在。剥离信息的物质、能量只能是抽象物质材料的量、运动的量。那么剥离物质、能量的信息,只能是普遍物质、运动的质。[4](pp65~7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从质量上去理解”“运动不灭性的”所指的运动的“质”[1](p22)事实上已经给出了作为客观实在的信息概念。系统唯物主义信息范畴的要点在于承认信息独立于物质能量的客观实在性。即认为信息是依存于物质能量但并不附属于物质能量的独立客体,它的客观实在性虽然是与物质能量的客观实在性共存实现的,但却是不依赖于物质能量的独立的客观实在性。犹如空间中的一点其三个坐标必须共存该点,但它们都是彼此不相依赖的独立变量。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新范式:辩证发展与系统进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辩证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一系列辩证法范畴所包含的规律都是世界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辩证发展规律都是哲学对科学规律的概括。系统科学兴起之后,原有的各领域的科学规律已经被连接为物质系统的规律。

第一,物质系统的发展变化。无论物质运动发生何种变化,从系统科学“序”的标准都可以表现为一定秩序的建立和瓦解、有序和无序的对立统一,以及信息与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把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定义为进化,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定义为退化。客观世界作为物质系统的发展变化,就是由这两种变化组成的统一过程。哲学的辩证发展与系统科学的系统进化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世界变化发展规律的描述。其不同在于:前者基本上是对科学发现的物质运动规律的归纳性总结,后者基本上是各门科学系统化之后的演绎推理。它们在逻辑上都存在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但又提供着相互综合、互补局限性的广大空间。中国学者乌杰提出“系统辨证学”[5],就是把哲学辩证法与系统科学的系统进化规律结合互补的积极探索。哲学的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应当是从系统科学的系统进化规律中获得一定的科学范式,成为具有明确范式表达的普遍科学规律。这些规律拥有哲学的普遍性含义,又具备科学的表述形式,是哲学与科学更高层次的综合。

第二,辩证法规律的系统科学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无疑是已被无数事实证明其正确的思想精华。系统科学将对立统一的“一分为二”推广为系统的“一分为多”,将斗争为主导的斗争哲学开拓为以系统协同为主导的协同哲学,就得到更具有普遍性的辩证法规律——协同斗争规律(有学者主张称为“差异协同律”[5](pp86~105)。协同是系统各部分相互调整、适应、趋向协调一致,达到和谐,建立系统序的过程;斗争是系统协同与反协同的干扰的斗争。协同斗争用于两部分组成的系统即是对立统一规律,但不能总将斗争强调到不恰当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规律其实是系统结构功能规律[5](pp106~117)的一个侧面。结构功能规律的含义是:系统对外表现的功能决定于内部结构状态,结构状态包括实体与关系两方面的因素,实体以子系统对外关系——子系统功能参加系统结构状态。结构功能规律的另一重要观念是结构决定的系统功能、超越着子系统的简单相加,增加的功能来自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功能规律包含的质量互变规律在于:结构量变到一定的度引起功能的质变,由功能质变可定义对应的结构质变。功能量变达到一定度会引起功能质变,其条件是与功能量变相应的结构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即结构质变的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历来存在一定争议。这一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全都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经过两次否定,与第一次否定反向的变化在第二次否定中出现,从而造成螺旋形发展,即前进与后退交替的变化,但前进、上升仍是螺旋形发展总的趋势,也就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是总的变化方向。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螺旋形上升发展规律,实际上是对系统演化规律的初步描述。

第三,辩证发展的科学基础是信息进化。系统演化规律是以信息增殖进化规律为核心的信息进化论。[6](pp58~65)信息进化论认为信息是自然界的组织因素。信息不断组织物质、能量,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序,推动着自然界的进化,也推动着包括人类与自然界的整个世界的进化。信息主要有增殖、进化、耗散这三种运动变化。信息相互结合形成新的信息就是信息增殖,信息进化指对较大数量物质、能量进行组织,使其由低序进化为高序。[7](pp36~43)信息耗散指与一定物质、能量相结合的信息,因物质、能量耗散而自发转化为微弱信息和无序物质、能量的变化。信息进化论说明了系统演化、自然界演化存在从低序向高序进化,从高序向低序退化两种变化。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系统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基本表述。系统历史观则是按照社会系统理解的历史规律。系统历史观首先将人类的生活需求,从狭义的吃喝穿住等物质生活,拓展为包括狭义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各层次信息需求。因而充分满足人类多层次信息需求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这些信息需求都需要相应的充分的载体支持。满足人类多层次信息需求的活动,如物质信息、载体的生产、交换活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文化信息的生产、传播活动等,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再者,社会历史单一的决定论,拓展为相互决定、共同推动社会系统进化的环形网络。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环形网络相互决定,通过系统合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

以往的唯物史观认为有史以来阶级斗争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则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存在。系统历史观则认为阶级斗争与社会协同共同成为历史发展根本动力。在生产关系稳定时期是以后者为主的。国家的本质是社会控制系统,其控制目标应包括阶级斗争与社会协同两方面的目标,社会形态稳定时期社会协同的目标是主导控制目标。以往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社会进步的理想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系统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社会进步的理想是人民群众个人信息繁荣发展。[8](p10)

系统历史观的要点可以归纳为:信息需求的生产是根本的社会存在,社会协同的意义超越阶级斗争,经济政治文化在环形网络中推动历史这三个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是从以往的物质资源决定论、阶级斗争决定论、单一社会因素决定论,转变为系统历史观的基本轨道。信息的需求与生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国际关系的和平协作,成为全部社会活动的主旋律,经济政治文化在环形网络中共生共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的系统历史观,其正确性的基础在于其奠基于从20世纪到21世纪引领整个科学技术的系统科学。基于系统历史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社会控制系统将是未来社会的前景。列宁所预言的“日益简化的”“监工和会计”“监督与报告”[9](pp42~43)的国家职能,将越来越转变为智能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社会将成为按照科学最优方式运行的系统,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与繁荣,实现人类所有个体信息的充分张扬。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延伸:系统生命观

实体唯物主义把生命当作山川河海一样的物质实体。哲学本体论发现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是不可能有什么本体论的;而一个有生命的世界所谓本体论描述的世界,只能是生命所认识的外部世界,很难达到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描述。生命是什么,成为唯物主义哲学前沿令人困惑的问题。生命哲学也就成为唯物主义哲学不可避免的延伸领域。只有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生命观,能够解释唯物主义的生命困惑。

第一,生命不是实体而是信息。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主张用物理学和化学诠释生命现象,仍然未能区别生命对于非生命的特殊性。恩格斯认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虽然将生命从载体中心转移到“存在方式”,但依然没有明确生命的含义。维纳指出“生命是消息”[3](pp82~91),第一次揭开了生命的本质。系统生命观又称信息生命观,它认为生命是可自行复制的自组织信息。生命载体实际上只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提供者,而不是生命本身。人的本质存在于意识信息。[10](pp69~72)

第二,主体性和个体性是生命最重要的特殊性。环境的客体性决定于环境的被组织性,生命的主体性决定于生命的自组织性。生命个体的同一性决定于可连续承传的大致全息性,特别是意识信息全息性。生命个体独特性决定于生命信息的个体独特性,特别是意识信息个体独特性。生命的自我就是上述主体性和个体性的综合,自我感知是信息世界的特殊性,也是实体世界不可能具有的性质。可见在实体世界讨论本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道出了具有意识的生命信息自我感知的特殊性。

第三,系统生命观和信息认识论。系统生命观指出人对客观世界认识是一个信息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生命观的信息认识论。自然信息、社会信息通过感觉进入人体成为人的知觉信息,是一个信息传感过程。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则是信息在信息处理系统中加工变换的组织过程。[11](pp578~614)反映现象的感性认识被加工为反映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产生了认识的飞跃。过去认为是特殊结构的物质人脑的能动性造成这一飞跃。然而把造成认识飞跃的能动性归结于人脑物质结构是非常片面的。不同的人脑物质结构基本是相同的,但能动性的差别却很大。认识飞跃能动性的根源在于人脑中类似于计算机软件的程序信息。这种人脑软件程序称为“心理基因”,它是以遗传信息为起点,通过多次认识与实践的超循环过程生成的。[12](pp25~28)

第四,系统生命观的深远意义。传统生命观认为“生命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物质”,难以接受“生命是信息”的信息生命观。这是因为,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未能从现有生命载体中分离出生命信息,尤其是意识信息。当代计算机技术则为信息生命观提供着极佳的模型。在计算机技术中,信息与载体、软件与硬件的独立性和可分离性表现得清晰而确切。一些科学家也由此预言:信息与载体、软件与硬件的独立性和可分离性将在人的生命信息、意识信息中得到实现。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惊人的,它挑战和冲击着人们以往一系列牢不可破的传统观念。系统生命观还在理论上开辟了人工生命技术的可能性。人工生命是指完全以人工技术为生命信息提供载体的生命。人工生命的理念预见着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人工智慧生命的可能趋势。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正在打破不同哲学体系的壁垒,使得互不相容的思想体系相互沟通,成为特色各异的思想联接的开放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建构着人类思维精华的集大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使众多哲学流派相互对立、彼此批判的学说贯通为宏大智慧的局部。如唯物主义哲学认识从物质,到物质运动,再升华到物质系统的运动信息。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推动各派哲学相互吸取营养并走向同化。这对唯物主义之外的流派意味着扬弃糟粕后的新生。对唯物主义哲学则意味着基本原则的继续坚持、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博揽各家之长的精神升华。

系统科学的出现所推动的科学系统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正在促成哲学与科学新的综合。哲学系统化不仅是哲学本身的系统化,而且将不断编织着将哲学与各门类科学有机联结的网络。在哲学与科学的大系统中,哲学与各门类科学不再是彼此相隔的专门知识,而是知识大系统的有机单元。哲学与科学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科学乃至技术方法将渗透到哲学之中。哲学将越来越采用更多的科学范式,甚至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哲学思维。哲学思维的成果可以较前更直接地运用于科学。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美]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3][美]N.维纳.维纳著作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4]沈骊天.当代自然辩证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乌杰.系统辨证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沈骊天.潜在信息、潜在世界与宇宙复杂性之源,乌杰、吴启迪主编,新世纪新思维[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沈骊天.广义信息序量范式建构初步[J].系统科学学报,2008(4).

[8]沈骊天.解读科学发展观[J].学术论坛,2005(3).

[9]列宁.国家与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0]沈骊天.生命自组织信息[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

[1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2]陈红.从进化心理学到心理基因论[J].学术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郭美星

B0-0

A

1008-4479(2017)01-0026-06

2015-09-01

沈骊天,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系统化规律哲学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巧解规律
汽车供应链品质的系统化持续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