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才女聂晖的神仙生活

2017-01-24邹蜜

家人 2017年1期
关键词:夫妻俩文化

邹蜜

所谓贤伉俪的神仙日子,兴许正如聂晖和谢飞东那般,晨起读四书五经,睡前琴瑟和鸣。纵然大部分时间都宅在诗书画印里,却能让全世界分享自己的文化研究乐趣。

聂晖有一大堆职务和头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古琴学会会员,亚洲文化交流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造型中心副主任……但她最满意的是自己拥有了一方小小的书斋,乐之堂既是斋名,也是她的号。

她和先生谢飞东爱宅,宅在书斋中焚香抚琴烹茶著书绘画,极尽雅致之能事,只偶尔出庐。

上一次出庐是2016年11月5日,重庆文联和重庆市妇联共同主办了她的诗书印画展,名曰“清溪行舟”。她的诗书极有名,7岁练字,30余年里把真草隶篆四大字体融会贯通,创作出别有韵味的诗书画印作品;拥趸们却爱她一袭白袍弹奏古琴的才气—同月12日晚,聂晖的古琴演奏会便成为朋友圈里第一热点新闻,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把她在文联艺术剧场里的古琴演奏照片与视频一转再转。

清溪行舟,流淌的是音乐,也是琴弦上由远及近的岁月和人生感悟。

一幅龙门联,九心九言说三教

在聂晖眼里,儒释道均为传统文化来源,也是她的创作源泉。她绘观音工笔画,作山水泼墨图,书三才五行联,但更长于三者兼容。

乐之堂的窗边窄墙上挂着她的得意之作,一幅龙门联(因上下联相对成“門”型,故有此称)。上联“想忠恕,思感应(應),念慈悲,三教同源通大道”,把儒释道三派的核心理念在九颗心里一览俱全;下联“读论语,讲辩证,诵诫谛,一朝顿悟证菩提”,九句短语简明扼要地道出三派的行动纲领。

推广传统文化,是聂晖这些年里做得最多的事。这幅对联是篆体,由夫妻俩共同完成,书法、字体、诗词、联体,一层一层套着他们对文化包装的深思熟虑:先以书法的美感留住观众,再以篆体引起读者兴趣;进而对传统文化稍有研究的,会琢磨那九心九言。而远远望去,即便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也能看出这幅联的巧妙:“好像一扇门啊。”

无论看到哪一层,都算没有辜负夫妻俩的用心良苦。

他国的声音:我们不想做香蕉人

2012年,聂晖和谢飞东出版了《读字》一书,两月即脱销。著书期间,夫妻俩没少发生学术冲突。我们要出版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是最大的分歧所在。

先生要一本完全版研究考证出版物,仿佛论文的加厚版,怎么专业严谨怎么来。聂晖不同意,她要一本通俗读物,可以和大众有更多交流。大雅大俗,正如她一贯的审美,诗,代表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书、画、印、音,是一种美学的表现。既然可以文以载道,以艺术为文化表达形式,那一本学术专业读物也不要太追求高冷逼格。

这场争论以聂晖的胜利告终。先生嘟囔了几句,便偃旗息鼓。

但他有时也忍不住感喟:为何中国文化的起源地,反不如海外游子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接受度更高呢?这几年,夫妻俩去过世界各国做文化交流,最深的感触便是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热切。

2016年,夫妻俩去到印尼,当地华人对他们展览的狂热,竟有些把聂晖吓到了:在印尼展览的现场,一名七旬老翁竟然当场盘腿坐下,开始抄写他们的文章。

印尼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因为历史原因,这里曾禁汉语32年,现在能熟练说汉语的人大多在70岁以上。但正是如此,让印尼华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注重文化之根的传承。

抄书的七旬老先生便是如此。他抄写的是聂晖与谢飞东撰写的论文《汉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工作人员曾劝他用拍照的形式留念,却被严词拒绝:机会如此难得,用手写会更有感悟。

海外华人最担心子孙后辈做传承中断的“香蕉人”。可在聂晖看来,真正该担忧的应该是国内的中国文化价值传承。

圈子新风气:我不爱出庐,您就别逼我

现代社会浮躁,传统文化则讲究“宁静致远”。

在圈内,聂晖和谢飞东夫妇是出了名的“宅夫妻”:“一个月也许会参加一次活动吧。”谢先生估算了一下他们的出勤频率。

生活在大都会里,有好处: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当然也有弊端,联络太方便,邀约太多,有时为了10分钟的演讲,就要在路上花去2小时。

2小时能做那么多事!谢飞东心痛这些被浪费的时间。看书、练字、弹琴、做研究,哪一样不比外出堵车强?何况他和聂晖慢慢也琢磨出来:有多少邀请是真心实意为了学术?又有多少邀请是冲着他们的名声而来?

为了更好地著书做研究,脸皮薄的文化夫妻开始顶着得罪朋友的风险,开始了宅式生活。一个月出山一次,非必要的社交活动不参加,这些苛刻的条令起初让许多朋友不解,人情来往,总是拒绝,会不会就离了人心?可循着标准拒绝几次后,朋友们开始觉察出其中的妙处:

本来很多邀请就是用人情来勉强他人接受,是否理解你的拒绝,可以成为鉴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聂晖夫妇很快成为圈中榜样,越来越多人以他们为标准做取舍,为自己留出了更多时间静心于文化研究。

兴之所致:慢生活里的今古

这对才子夫妻,在学术上既合作交流又保持彼此独立的思考,但生活里谢飞东却唱了主角。他最崇拜苏东坡,对那些独领风骚几百年的专业人士赞口不绝,去才子们的老家走一遭,就成为夫妻俩的游学主旋律。

2015年10月国庆节,他们去了李白故里,江油市青莲镇。因为9月22日的中秋晚会就以此地为表演会场,谢先生被电视里的景迷住了。

两个人带着家人说走就走。来到青莲镇,手牵手在河边漫步,想象李白小时候就在这条河边跑步、追逐嬉戏,又在河里游泳。想象力一开,各种问题都有了答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人文环境,所以难怪李白有那样洒脱不羁的地域性格。

2016元旦,他们邀约三五好友再次出发,来了趟更小众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湖北武当山;之后是襄阳。襄阳好,城里有米芾祠堂,城外10公里是南阳诸葛亮发迹之地,再远,是孟浩然、皮日休等名人的隐居之处—鹿门山。

说是山,其实就一小山包,半小时就能爬到山顶。但到了山上,往下一看,方知为什么古人都爱来这隐居了:因为地处长江中游,襄江(汉水襄阳一段)水汽氤氲,山上云雾缭绕,仿若仙境;时值冬天,金黄的落叶和遍山的红叶,阳光从烟雾茫茫中穿来,特别有诗意。

谢飞东坐在山顶的望山亭发了好一阵呆。这一刻,仿佛历史和今天重叠,能懂得为什么孟浩然、皮日休等文士会创作出那么多以此山为主角的诗词,能理解米芾米友仁父子为什么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米家山水米点皴。

“人非常少。”夫妻俩得意地回顾这趟旅行,没有熙熙攘攘的旅行团大军,在中国,如他们一样在全国各地寻找历史文化之地的人不多——就如鹿门山,又有几人会冲着其历史价值而一游呢?

所见与所悟:万卷书与万里路

他们将旅行作为一种人生的思考,命名为“游学”,真正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16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广东省中山市特别邀请夫妇俩去参加纪念活动。寻思许久后,聂晖书写了一幅自作嵌名诗:

子系文武双栋梁,

中兴家国葬帝王。

山陵万姓争仰望,

松柏青青映朝阳。

最后一句是聂晖的亲身感受。2014年8月,她受邀去江苏宜兴举办诗书画展暨讲座,先去了南京朝圣中山陵。松树一排一排肃然耸立,走在半山,你回头看,是一排排的平台,再往上看,是一望无尽的台阶。一个激灵,你突然就感受到了设计师的理念:当回头看时,似乎一路过来都是平路;但往上,就是人生一步接一步的路线。

如果不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如何能征服前面的征途?

谢先生把这句诗记得熟练,随口就能吟出。妻子的作品他记得所有,好记性都用在记所有该记之处,就像他走了那么多地方,没留下多少照片能证明“到此一游”,却把所有感受都刻在了心里。

只要能和聂晖分享,就好。

猜你喜欢

夫妻俩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养狗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
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