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01-24诺卫星

中国民政 2017年22期
关键词:民政救助养老

◎ 诺卫星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 诺卫星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也关系着民政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我们一定要用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做好民生领域三项保障,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解决民生难题没有捷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做菩萨事业就得怀着菩萨之心,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我们要抓住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人民群众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在党兴党的“大责任”扛在肩上,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困难群众、高龄老人、孤残人员、困境儿童的笑脸上体现民政工作的价值、体现民政人的担当。

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眼2020年全省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不断健全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探索研究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支持政策。持续做好深度贫困地区救助脱贫兜底工作,进一步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稳步开展临时救助,完善救急难措施,打破政策“壁垒”、扩大基层“权限”、降低救助“门槛”。落实医疗救助扶持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深入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有序推进医疗救助与全省健康保障一体化平台对接。升级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化平台,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做好养老综合服务保障,推动养老服务转型升级。以服务需求为核心,倒逼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满足全体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服务需求,努力实现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投入机制、经营方式“六个转变”。以全省养老服务“四个规划、一个规范”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做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等国家级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养老服务标准化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营造尊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持续提升高龄老人优待水平。

做好困难群体救助保障,完善保障政策措施。持续加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建设和政策落实力度,实现特困供养对象城乡统筹,落实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星级奖补,提升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保障困难残疾人合法权益。完善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补贴)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四级儿童福利服务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体系。认真开展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等专项活动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持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

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全力推进民政领域三大改革,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政部门是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政府组成部门,要切实按照十九大的战略布局,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三社联动”管理机制。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扎实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各地依法有序、按时完成换届选举。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持续做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分类开展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减灾救灾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建设,及时出台地方法规规章,制定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认真落实救灾资金分级承担机制和受灾人员救助补助标准,巩固取消部分生活物资实物救助改革成果,扎实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在多灾易灾县设立救灾志愿者服务站点,加强民政灾害信息员培训,完善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布局,扎实做好灾害救助和应急保障工作。

加快落实双拥优抚改革举措,切实保障优抚安置对象权益。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和军民共建活动,扎实做好拥军支前和服务保障工作。根据中央有关改革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扎实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认真落实退役士兵服役量化评分办法,推进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阳光安置。全力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为支持国防军队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实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提供坚强保障。

始终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根本动力,着力提升推进民政事业创新发展三种能力,全面培植民政为民爱民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根本动力,厚植“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和能力本领,努力为全面开创青海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奠定坚实根基。

提升改造自我的能力。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党组班子把方向、带队伍、谋创新、求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为抓手,努力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加强党性锻炼,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自觉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提升真抓实干的能力。十九大报告为我们绘就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指明了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以做广大群众的贴心人为行为导向,切实强化民政工作无小事的观念,持续提升驾驭风险、应对考验、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实际,勇于革故鼎新,敢于攻坚克难,牢牢把握民政工作主动权。履行“为民”的核心职能和神圣使命,恪守“爱民”的素养要求和情怀操守,进一步改进作风、夯实基础、加强基层,主动接地气、察实情、解急忧,主动将十九大的安排部署转化为全省民政干部职工和各项民政业务工作的自觉行动、生动实践、务实举措,把民政“真善美”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把民政“打基础”的工作做到最基层。

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自觉服从大局,用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民生民心民力的结合点、生态生产生活的关键点,持续深化民政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确保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总体部署在全省民政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积极服务大局,切实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应尽的特殊责任,坚持“两个生态”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扛,着力强化城乡低保、福利彩票、工程项目等领域的监督执纪问责,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依法创建平安边界,着力加强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和节能低碳,着力在民政基础建设项目上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碧水蓝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实现生态发展、安全稳定与民政事业双丰收。

(作者系青海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猜你喜欢

民政救助养老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别样的春节,一样的温情——在“就地过年”中感受“民政温度”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养老生活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小猫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