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论纲

2017-01-23张春泉

中国科技术语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域传播

张春泉

摘要:科学技术需要交流、能够共享、可以沟通的充要条件是科技术语的存在。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值得研究。认知语义是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支领域的扩散,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

关键词:科技术语,语域,传播,认知语义

中图分类号:H030;H083;N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6.002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are basic units which inherit and repres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Cognition semantics is basic motiv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 register communication.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register,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semantics

科学技术需要交流、能够共享、可以沟通的充要条件是科技术语的存在。加快推进中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大力加强以科技术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术语学研究。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术语学著作——《现代术语学引论》[1]问世之后,术语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在形式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在功能研究方面,也有诸如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该书有较为丰富的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不限于该方面成果)[2]、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3]等代表性成果。此外,喻薇《功能和认知视角下术语的跨语域使用——以“期望值”为例》[4]也直接从功能等视角探究术语语域渗透。喻薇的论文指出,“期望值”作为概率论和统计学术语,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其他领域,使用频率大幅提高,语义扩大,功能增多,从科技术语变为现代汉语一般用语。

现在看来,相关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向其他分支领域的扩散,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等问题。简言之,术语的功能研究尚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

这里,从“语域”等相关术语的简单界定、科技术语的认知语义框架、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模式等方面概论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

一相关术语的简单界定

科技术语在科技前沿和科学传播(科普)等方面都不可替代。科技术语是口头和书面上在科学技术领域使用的专门词语。一般认为,“专门性”是科技术语的特有属性之一,即科技术语主要是在本领域使用,是本专门领域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交际和认知的工具,也是承载相应领域知识的基本单元。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科技术语也可以,甚至必然会渗透传播到其他领域——这是科技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科技术语在不同领域之间的传播渗透,即可称为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

“语域”(registers)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里德(Reid)于1956年提出用来描述语言运用变体的。韩礼德(Halliday)1975年出版的《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把语域看作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相联系的意义结构。这样,不同语域之间的区别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形式上的区别,而是意义上的区别。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

朱永生更为明确地定义了“语域”:“语域这个抽象概念指在特定语境中一组语义模式(semantic patterns)的组合,以用来表达语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结构。通俗地说,语域是讲话者根据语境的变化而选用的语言变体。语域与语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语域反映语境,语境决定语域。”[5]

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不尽相同,李葆嘉指出,言语系统还存在纵向应用功能的分领域,专指社会不同应用领域所造成的“社会方言”,即植根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专门领域的言语表现[6]。

以上诸家对“语域”的看法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很重视语义;都十分重视功能;都关注专门应用领域。简言之,语域是不同专门应用领域的系统的言语表现。与之相对应,术语是特定专门应用领域(语域)的系统的言语表现的基本单元。

科技术语也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基本单元,是在不同领域间及同领域内不同分支领域之间进行传播的符号单元。“传播是人类的一种话语实践方式,传播借助话语建构社会,包括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同时又改变着社会。”[7]34“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7]35科技术语语域传播,也是一种科技话语实践方式。传播过程中,借助科技术语这一符号单元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科技交流、沟通、共享、发展。

全面探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应以全面、系统地认知科技术语为前提。而要全面、系统地认知科技术语,对它们进行分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本身也契合于科学的内涵。科技术语分类的结果是形成相应的认知语义框架。

二科技术语的认知语义框架

科技术语的总量很大,可以分门别类,划分科技术语的基本类型。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分析科技术语的语义认知框架、建构中文科技术语多层级语义场。

在结构形式上,科技术语可分为单音节形式、双音节形式和多音节形式。单音节形式如“熵”“功”“数”等。双音节形式如“向量”“压强”“涡流”等。多音节形式如“参考系”“等离子态”等。双音节形式和多音节形式又可分为偏正型(如“植食动物”“素数”)、联合型(如“开关”“解析”)、动宾型(如“解构”)、动补型(如“吸附”)、主谓型(如“生态平衡”)。

以语义关联方式为分类依据,可分为:语义组合(如“电流”“有机物”)、语义缩合(如“生化”)、语义融合(如“磁感应强度”)、语义糅合(如“条件反射”)。“电流”是“电”和“流”的语义直接组合而成;“生化”是“生物”和“化学”的语义的节缩与组合;“磁感应强度”不妨说是“磁感应”和“感应强度”套叠融通而成,其中的“感应”是重要“融合点”;“条件反射”是因为有了条件才发生反射的因果语义关系的糅合。

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修辞格术语(如“磁力线”“黄金分割”)、非修辞格术语;根据语体适用情况又可分为学名和俗名。从发生类型的角度看,术语包括借用型(如“DNA”)和新造型(如“电子对撞机”)。就术语的接受类型而言,包括共识型术语(如“折射”)、非共识型术语(如“外星人”“野人”)、反共识型术语(如“永动机”)。最后,从功用类型上看,术语包括核心术语(学科专业领域里基本的、常用的术语)和外围术语(学科专业领域里除了核心术语之外的其他术语)。“表达方式”“发生类型”“接受类型”“功用类型”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语用”这个关键词,即“语用”可看作以上分类的主要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关于术语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的总体认知框架视角在理论上主要是从以下这两部经典文献的相关内容受到启发的:查尔斯·威廉·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的《符号理论基础》(Fou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关于符号的句法(syntax)、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三个维度[8];朱德熙《语法讲义》在讨论主谓结构时提出“可以从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9]95。

三认知语义: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

语义是术语的内核,认知语义及其变异是科技术语语域渗透的重要动因。认知语义(或曰“联想语义”)以概念意义为基础,包括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

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的《语义学》(Semantics)给出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认知语义”的逻辑内涵[10]。例如“白热”,在物理学中的基本义:“物体受热达到发白光的状态。当温度升高到1200~1500℃时,物体所发射的可见光中除波长较长的红、黄色光外,还有较多波长较短的绿、蓝等色光,因此呈现耀眼的白光。处于白热状态的物体,当温度降低时,将由白热转为红热。”[11]该术语含有“剧烈”这一认知语义义素,可传播至体育及其他领域,指竞争十分激烈。认知语义具有动态性、变异性、主体性,促推科技术语向多个语域交叉渗透。

“动态”和“变异”呈现开放格局。“动”和“变”促成“传”。动态特征首先表现为科技术语认知语义的历时发展演变。例如“能量”这一术语,在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之后等时期意义即有一定的变化。再比如科技术语可以有学名和俗称、可以修改、可以简称或缩略等。例如 “小苏打”即为“碳酸氢钠”的俗称。这些变异更多的是认知语义的发展变化,“变”与“传”(传播)相伴相生,“变”可为前提与结果,“传”为过程。

就性质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认知语义体现的是一种语义“活性”,这种“活性”为传播提供某种“动能”,这种“活性”越强,其向外渗透的能力就越强,传播范围就越广。

此外,就层次而言,认知语义是术语语义的“外围”,相对于其核心意义,认知语义更易于渗出。

最后,就传播而言,其关键因素是人的能动性,术语传播毕竟是一种人为的非自然状态的传播,而术语认知语义的主体性正与此契合。

认知语义是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的内部动因。除了内部动因,科技术语语域传播还有其外部动因,比如科技发展、主体的创新思维、语境等。但总体上看,相对于外部动因而言,认知语义这一内部动因是科技术语语域传播的基本动因。

四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模式

基于认知语义的科技术语语域传播有其特定模式。

首先,术语在更大的科学技术语域内向其他分支领域的扩散。比如自然科学术语function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语域的渗透即属此列,该术语起先在数学中使用,后来引入语言学。这里摘录陈望道先生的一段文字作为引证。“function这个字,你是从常译作‘职务。它在科学上很有一点历史。它先走进了自然科学,代表随着别个变量而变的一个变量,普通译作‘函数,有时也译作‘应变数。随后它又走进了社会科学,表示互为因果的一种交互关系。这已经有很多文化人类学家译作‘功能。我曾经看见吴文藻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话说这个字走进社会科学的历史颇清楚,现在节录在下面: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自然科学方法论之因果概念,亦经一大转变,此转变与功能概念之发生有很重要的关系。” [12]陈望道先生所说的“字”,今天一般认为是“词”。

其次,由科技语域向非科技语域的渗透。比如非科技语域中特定术语的适用。例如“近亲繁殖”“系统工程”“升华”等都在非科技语域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科技术语在文艺审美、报刊媒介、公文事务、日常会话等语域中有一定的分布,有的使用频率还很高,甚至成了热词,比如“系统工程”“放电”等。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术语向非科技语域的传播有其语用环境,需得体适用。

再次,非科技语域的语词向科技语域的渗透,形成术语。比如修辞造语,即以特定修辞方式把日常用语“打造”成新的科技术语。例如“分子伴娘”“蝴蝶效应”“杠杆原理”“温室效应”“黄金分割”等,其中的“分子”“蝴蝶”“杠杆”“温室”“黄金”本为日常语域的语词,因其有一定的联想语义(认知语义),通过比喻(隐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机制运作,形成了“本色当行”的正式的科技术语。需要说明的是,动态认知语义(联想语义)的存在是术语修辞造语的重要动因。

最后,科技术语的共时传播移译。由于认知语境和话语风格等因素的不同,同一个科技术语可能在不同地域区域有不同的移译。例如,software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即存在着不同的翻译,大陆地区译为“软件”,台湾地区译为“软体”。

五结语

系统研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的重要动因是认知语义,所以相关研究有助于术语理想认知模型(ICM)建设。在实践上,系统研究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可助推科技术语规范化建设;有利于科学传播,有助于人们走近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科技创新思维品质;亦有益于词典(特别是专科词典)的编纂,可以使词典等工具书的编纂更具科学性。一言以蔽之,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有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升,有助于科技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亦有助于科技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 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 喻薇.功能和认知视角下术语的跨语域使用——以“期望值”为例[J].中国科技术语,2013 (6):10-14.

[5] 朱永生.关于语域的几个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1987(4):24-28.

[6] 李葆嘉.论言语的语层性、语域性和语体性[J].语文研究,2003(14):11-16.

[7] 王本朝,杜积西.传播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34.

[8] Morres C W. Fou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8.

[9]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 利奇.语义学[M]. 李瑞华,王彤福,杨自俭,等,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9-23.

[11] 大辞海编委会.大辞海·数理化力学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88.

[12] 陈望道.回东华先生的公开信——论文法工作的进行、文法理论的建立和意见统一的可能[C]//陈望道.陈望道语文论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95-396.

猜你喜欢

语域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意义隐喻与语域的关系——基于自建英语新闻语料库的研究
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
构式视角下“X+N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类推及其语域特定化
利用语域预测功能突破听力语言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