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于课标,区别于课堂
——辽宁省科技馆“馆校结合”项目开发思路

2017-01-23刘晓峰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馆校科技馆课标

刘晓峰 于 舰

对接于课标,区别于课堂
——辽宁省科技馆“馆校结合”项目开发思路

刘晓峰 于 舰①

各地“馆校结合”普遍学校方面积极性不高。为此,通过调查分析“馆校结合”中的问题和困难,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馆方服务与学校教学内容脱节、未能满足校方需求所致。结合辽宁省科技馆经验,本文提出了为学校提供既对接科学课程标准又区别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课程开发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对提升“馆校结合”质量和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科技馆;馆校结合;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服务;开发思路

科学课程长久以来都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边缘角色”,多种因素制约了科学课程的发展。目前学校的科学课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清晰,学科建设不完善,教学人员不专业,教材教具缺乏等问题,尽管已经开展了一些崇尚动手的科学课程,但是在探索式学习和多学科融合上仍须提高。

科技馆具备实验条件完善、展览设施新颖、互动性强等特点,可以使之成为学校科学课的有益补充。辽宁省科技馆在建设之初就十分重视教育功能的实现及服务于学校学生的理念,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工作。科技馆利用培训实验室的特色与浑南区教育局进行沟通,寻求馆校合作的尝试。在合作过程中,笔者发现,科技馆教育服务必须与学校科学课程标准对接,形成“场馆——学校——场馆”的路径,以科学课程标准为纽带指导科技馆科学课程的设置与研发。

一、科技馆为学校提供课程服务的原因

科技馆作为区域性科学普及教育机构,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是提升区域人口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馆校合作也是优化科技馆效能的有效方式,利用人流密度低的时段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不但有利于科技馆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是科技馆自身从展览到教育功能转换的内在追求。

(一)科技馆为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是我国当前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于2006年8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旨在促进场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满足学校科学教育的需要,降低区域间科普资源不平衡的情况。

2012年,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共同主办了“首届科技场馆教育项目展评”活动,引导和鼓励科技场馆研制、开发并有效实施青少年科学教育项目。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整合和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2017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小学科学课标》)明确要求学校充分利用科普场馆资源。这一切都清晰表明,科技馆为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是我国当前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科技馆为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是学校科学教育的迫切需求

科技馆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具备的特性:没有课堂教学的长课时、系统性讲授和较强组织约束力等特点,教学模式也不是脱离实物资源的灌输式讲解,而是充分利用展品资源,依托展品开展探究式教育,引导学生有效体验展品,辅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认知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的科学课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只能选取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内容进行教学;而科技馆设施先进、教具生动,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课外活动场所和丰富的活动内容,选题更贴近日常生活,用科学探索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得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成为学校开展科学课程的有力合作伙伴。我国小学和初中科学课标陆续发布后,学校对科技馆提供教育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三)科技馆为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是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内在追求

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而采取的正确解决之道和有机补充。[1]在科技馆开展科学课程,可以依据丰富的场馆资源,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和展品组合,选取适合的内容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们对科学、场馆的兴趣,增加对展品的探索热情。形成批量化的课程,有利于科技馆的长期运营,提高场馆的影响力。科技馆可以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对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起到重要、积极的作用。一项基于洛杉矶人口的研究表明,加州科技馆对加州学生在科学的理解、态度和行为上都有深远的影响。[2]

在馆校合作过程中,科技馆的展览教育人员充分了解学校各阶段对课程的需求,有目的地提升业务水平,有方向地拓展个人的研究领域,从整体上提高了科技馆展教人员的科普展教能力。与学校合作是科技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高科普教育产品水平,提升教育服务标准的内在追求。

二、科技馆为学校提供课程服务的特征及依据

馆校结合的核心产品是课程,科技馆提供什么样的教学课程是长久吸引学校参加馆校合作活动的关键。在《小学科学课标》发布以后,建立“对接课标又区别课堂”的科学课程,是馆校合作中的首要任务。

在开发基于科技馆展品资源的科学课程之前,我们应该了解目前“学校教什么,学校不教什么,我们要教什么?”在现有的馆校合作活动中,存在着科技馆替学校上课的现象,把学校课标范围内的内容交给科技馆来讲授,学校老师乐于将学生托付给科技馆,既取得了表面的教育多样性,又省去了教学的劳累。但这种现象是与馆校结合精神相违背的,也违背了课标的初衷。

科技馆的教育目标,本质还是要“替”学校上课:针对学校教育中无法实现的现场教学,开展基于展品的直观学习、探究式、互动式学习。科技馆应该替学校想到前面,针对课标的指导做到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连接。科技馆应该是学校科学课的引导,借助展品突出展品,强调观察和自我总结分析。科技馆课程应该对接于课标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同时区别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对接于课标的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校参与的积极性

科技馆提供科普教育首先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对象的参与深度,让其参与到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来,重要的是让其体验过程,而不是告知结果。所以,科技馆的内在追求也体现于通过为学校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让其参与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思考科学与技术、人文、社会的关系,从而发挥科技馆非传统教育的作用。

辽宁科技馆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对接科学课标极大提升了学校来科技馆开展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用户粘性。以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为例:该校自2015年与辽宁省科技馆进行馆校合作,以苏教版的科学教材和美国科学教材为依据,共同开发课程7门,每学期进行教学活动20次,开展课程100节。对接课标的课程极大增强了学校参与的热情,提升了参观学习频次。科技馆的教育产品对学校科学课程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该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科学课,利用科技馆的教学设备和辅导教师,补充了自身资源的不足。辽宁省科技馆在新课标推出之时就站在客户的角度设计教育产品,深入挖掘学校的教育需求。在科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与学校的科学课程相衔接,邀请学校的科学老师参与科学课程的研讨,从而极大提高了学校对科技馆课程的参与热情。

(二)区别于学校的科学课程有利于发挥科技馆教育的独特性

科技馆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环境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和教学方法不同。科技馆的教育活动具有自身特色,由于科技馆的展品互动性强、演示效果好、涉及科学原理多,故而成为除正规教育机构以外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场所之一。科技馆拥有的大型科学展品和实验室远超传统中小学。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自主性是建立在科技馆硬件优势和非正规教育的灵活性基础上的。科技馆的展品通常体积较大,现象明显,是书本或小型教具无法实现的效果。科技馆的展品间联系紧密,故事线、科学线清晰,适合串联式学习一个主题的多个知识点。我们坚持“科技馆在展品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出尊重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在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的同时要探究科学原理的发现过程、实际价值、最新动态等,这也同时提升了科技馆自身的科普教育能力。”[3]这一切都是科技馆教育独特性在硬件上的体现。

科技馆教育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区别于学校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有利于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自主性,有利于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互补。展览教育人员长期从事展品辅导开发工作,熟悉展品的知识点及场馆教育特点,开发出的课程遵循科学探究的精神,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轻松有趣且形式多样。学校课堂教学基本是授受式、灌输式的教学,给学生的基本是“间接经验”,而且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足、学科融合不足;而科技馆是基于实物的体验、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强调给学生以“直接经验”代替“间接经验”,且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接受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这是科技馆教育的特征和独特价值。

(三)区别于学校又对接于课标的科学课程有利于馆校二者合作的协同性

科技馆教育资源及其教学理念只有与现行课标相对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提高场馆和学校合作的协同性是馆校合作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科技馆教育作为非正规的教育,应该区别于正规教育,发挥正规教育不能发挥的作用,体现其特征与优越性:科学思维的启迪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与具体科学原理的演示和科学知识的传授相比更加重要。学校教育,强调的更多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侧重点是知识学习的渐进性。在开发学生创造力领域,由于教学目标难以控制,教学效果难以评估,故而开展难度较大。

科技馆从传统教育中汲取养分,在合作过程中展教人员与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也在沟通中协调了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学校教师在馆校合作中,熟悉场馆的设备设施,在日常科学课程的讲授中有的放矢,制定计划。场馆与学校共同基于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在各自层面加深对科学课程的理解深度和讲授广度,使场馆活动和日常课程协调发展,无缝连接。

美国米歇尔教授曾指出:尤其在科学教育课程理念的起点上,知识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恰当地表达科学的三个方面应该是:科学=态度+过程+知识。[4]这一点更适用于科技馆教育,所以科技馆教育应突出科学思维的启迪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等特征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科技馆在科学态度的教育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领先于学校教育,展品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能更宏观地建立科学概念;而学校在知识传授方面则更为专业。组织完善、目标明确的馆校合作能够将二者紧密结合,最终的效果是让学生对科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一层面上,基于课标的科技馆科学课程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是对学生认知世界的启蒙,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解释世界这一话语体系的培育。新的科学课标是完成这一教育过程,提升合作协同性的关键。

三、“对接于课标,区别于课堂”科学课程的特点与实施要素

(一)“对接于课标,区别于课堂”科学课程的特点

1. 强调科学课程的宗旨

科学课程的宗旨是提升科学素养、培育科学思维、塑造科学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正如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刘兵教授所言:“应试教育对于培养科学素养是不理想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3]目前,科技馆教育普遍存在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如实验室的课程仅流于形式,学生在实验室接受的学习内容过于单一,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再如展厅内的学习单,大都注重答题或解题的思维训练,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重要能力的培养仅停留于口头。上述这些现象都体现着当前素质教育的缺失,而改进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科技馆和学校联手解决科学课程设置问题的目的。新课标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为科学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辽宁科技馆展厅内的展品在设置上按照不同主题进行排布,依据学校教育的现状与特点,展示前沿科技,经典理论,浩瀚宇宙,与课标中提到的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均有联系,开展科学课程的条件十分优越。强调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实施“对接于课标,区别于课堂”科学课程的首要特点。

2. 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

在课标的指导下,为学校设置既对接课标又与课堂相区别的科学课程,具有科技馆的特色。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其处理问题,参与公众事务的能力。[5]同时,新课标的核心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公平的学习机会,倡导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因此,科学课程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科技馆科学课程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科学课程的设置目标,只有深入贯彻课标对科学课程的目标设定,科技馆开展的科学课程才是有意义的。科学教育的愿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遵循科学精神;此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依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有效结合才能得以实现。“创新能力”是新型人才的重要能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离不开创新,而目前学校的科学课程在这方面所做的并不理想。为此,辽宁科技馆基于课标开发了馆校结合的科学课程。这些科学课程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新课标进行课程设置,与学校老师密切合作,开发出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定制化科学课程。

3. 发挥场馆的教育优势

在辽宁科技馆的科学课程实践中,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的素质和教育背景也不同。要向不同对象传授相同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就要充分发挥科技馆教育灵活多变的特点。目前,学校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阐述过程各有特点,再加上教育条件与学生基础的差异,各类科学课程的实施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科技馆的科学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弥补课程教材的不足。辽宁馆自开馆伊始,就注重与教育局、学校等机构的对接,开展馆校合作,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科学课程。开课节数由2015年的100节增至2016年的1000余节,涵盖机器人、数学、化学、食品等八间专业性实验室。同时,辽宁科技馆与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达成深度合作意向,该校由最初的学校老师到馆授课,转变为由馆内的科学老师与学校的科学老师共同商讨教案,直到科技馆老师独立授课,已形成一系列定制化的科学课程。要开展贴近学科的科学课程,可结合课标内容,选择场馆内现有的相关展品进行教学。例如:教案“水火箭”,展厅内与之相关的内容就有神火飞鸦、火箭车等展品。学生在体验展品后,还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动手制作。科技馆为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要具有开发科学课程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认真思考与研究,都可以开发出具有价值的科学课程。

(二)“对接于课标,区别于课堂”科学课程的实施要素

科技馆开展“对接课标又区别课堂”的特色课程是下一阶段科学课程开发的首要目标。课标中对三个阶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类别的不同目标要求,同时提出了学科融合的建议。科学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实践,完成主题项目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科技知识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

1. 定制化的课程

首先是分学段、分领域建设创新实验室,为科学教育提供适宜的课程资源(标准、教材、教具、学具等)。将学校的资源和场馆提供的资源有机结合,基于国际水平的课程标准和框架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实验区或实验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方案。我国《小学科学课标》涉及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206个学习目标,要在科技馆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全实现是不可能的。场馆内可将常设展厅展品资源的开发和实验室课程相结合,同时需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积极地开展实践,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则是连接课堂与场馆内外的一座桥梁。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兼具的课程,参加课程的学生其经验和知识基础各不相同,需要按照科学课程标准,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多样的定制化课程。

2.专业化的师资

培养专业师资,加强对科技馆科学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教育和培训,达到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理念、熟悉和胜任科学课程的专业水准。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科学教师作为科学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生科技馆活动的规划执行者,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按照课标的要求,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科学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新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有较大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师如何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和开发合适的科学课程项目,如何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如何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等等。因此,科技馆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内容,参与相关教师培训,开展校本、馆本课程开发,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完善自己的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结构,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切实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科学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们的想法、看法以及如何推理从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评价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从而知道如何运用和解释各种评价策略,与学习者互相沟通,创造需要的环境。辽宁科技馆现有的馆内科学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小学科学课程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判定学生们对课程有多大程度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观念,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任重而道远。

3. 创新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中指出,学习评价的方式包括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遵循过程性评价与效果性评价相结合。没有科学而有效的评价,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这样的评价既注重对知识目标的评价,又注重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动力目标与教学信息控制目标的评价。在科技馆的科学课程开展中,更注重对后者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包括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小组评价包括小组内个人评价、组员间交互评价、小组间交互评价与小组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建构。

新版《小学科学课标》的发布,不但为各种教育机构的科学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了科学课的地位,促进学科学、爱科学、尊重科学社会风向的形成,这无疑为科技馆教育带来巨大的机遇。新课标的要求已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方面包含了相当细化的要求和步骤,因此学校及非正规教育机构均可以基于这套课程标准开发多种类型的科学课程。科技馆作为校外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抓住这次契机,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应学校教育且发挥科技馆特长的教育产品。

[1]扈先勤,刘静,李占超.浅议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J].科技论坛,2010(11):153-154.

[2]马旭洪.欧美科技馆运行模式特征分析及启示.学会[J].2015(9):61-64.

[3]郭寄良,刘懿.非正规教育视野下的科技馆教育[J].科协论坛,2009,(7):43-45.

[4]米歇尔·本特利,克里斯汀·艾伯特,爱德华.科学的探索者[M].洪秀敏,夏靓,邓亚楠,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8.

[5]王冠丽.《科学素质纲要》对非正规教育意义重大[J].科技中国,2006(4):48-49.

Compliance with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Different from Classroom Teaching——Development Ideas for Project“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of 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Liu Xiaofeng Yu Jian

The practice of“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is stagnant due to the lack of motivation and enthusiasm at school.The author investigated and analized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chools dissatisfied with the contents applied by museums,as well as activities provided by museums are disconnected with school curriculum.Based on the experience from Liao 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the author proposed the ideas of course development on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chool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The idea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and effects of“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museum-school collaboration,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course services,development ideas

①刘晓峰: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党委书记;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59号;邮编:110167;Email:lnkjglxf@163.com。 于舰: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展览教育部部长,馆员;研究方向:展览教育,博物馆学;Email:51561681@qq.com。

猜你喜欢

馆校科技馆课标
“双减”视域下馆校合作的实质与出路
科技馆一日游
馆校合作可持续性发展的探讨
深圳科技馆新馆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实践
——以广州市从化区馆校合作为例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