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调动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积极性的方法

2017-01-21顾颐菲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医务人员医疗

顾颐菲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11

刍议调动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积极性的方法

顾颐菲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11

医务人员是社会职业群体中一类特殊人员,他们的工作关乎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他们承载的职业压力相较于其他职业更加巨大。然而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在医疗执业过程中的显露越来越明显,医务人员职业精神正逐渐被遗忘,关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迫在眉睫。该文分析了影响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来讨论调动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积极性的方式和方法,以达到激励医务人员,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塑造医院良好形象的目的。

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积极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资源配置逐步整合,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逐年增加,医患之间信任度降低,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务人员家庭负担重,各种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使得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悄然滋生,这势必影响医务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必然会对医疗质量、医患关系、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在这种令人担忧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大家关注医务人员的自身需求,探析医务人员的职业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从预防开始减少、避免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引导他们走向职业精神积极的方向,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的成功。

1 职业的特殊性决定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是指医务人员置患者利益于首位、医师行业的自律、个人技术的胜任和医师群体对社会的承诺[1]。这是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行业过程中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由医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职业理想和职业意志、职业能力和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所构成的[2]。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体现在了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并且时刻影响着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一旦出现对职业精神认知不到位或者不良因素影响到职业精神,则必然导致执业行为的偏差等严重后果。医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医务人员是社会角色中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精湛的手术技能、熟练的护理技术,同时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医风医德、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等。他们身上承载了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更加寄托了患者对生命的希望。在工作中,不能允许有差错,也不能允许有失败。一旦出现微小的失误,改变的不只是患者的整个人生,更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消失。这种特殊的行业性质带来的职业压力远超过普通职业。

2 影响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因素

2.1 个人需求因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按照出现的先后分成从低到高的5个层次,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必然要承担更大的医疗风险和职业压力,同时也导致他们无法满足正常的需求。这使得需要层次理论的每一层需求都存在了危机。例如,忙碌的门诊、长时间的手术使得他们休息的时间也无法保证,工作处于长期应激状态。同时夜班、值班、加班经常使作息时间的不规律,从而导致睡眠时间的不充足,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甚至因此患上职业病。然而高强度、高风险的努力无法换来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据显示,医务人员中对经济收入现状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仅达到22.13%。年龄、工作年限和分配制度是影响医务人员收入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当最底层的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危及到上面其他4层。医务人员的安全感低、稳定感差,受他人尊重的程度降低,更无法谈及实现职业理想和取得职业成就。

2.2 医院管理因素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卫生管理不断细化完善,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工作负荷、医疗检查、科研课题、论文发表、职称考试、带课教学等方面的要求迫使医务人员疲于应对。如果个人职业想有所发展,必须在医、教、研上综合提升水平。然而有些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落后,上下级沟通不畅,工作绩效得不到反馈及认可。同时科室内部存在利益分配不均、公平性低、职业继续教育与职业规划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而且医院在硬件设施方面又以患者为优先考虑对象,尽量压缩医务人员的各项开支和工作成本,单方面强调效益的增加,忽略了人性化管理,就会容易导致医务人员产生倦怠感,医务人员对职业的期望值越来越低。

2.3 社会评价因素

如今我国医患关系越来越趋于紧张,虽然存在医患个人层面的不信任感,但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整个行业中,更重要的是,医患关系在患者、社会群体层面对医疗整个行业方面缺乏集体信任的基础和保证。由于个别媒体的恶意炒作和对医疗知识的匮乏,使得很多正常的医疗事件被宣扬为对患者的不公。例如一度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深圳“八毛门”事件、深圳“产妇缝肛门”事件、徐州“丢肾门”事件、山东“纱布门”事件等。这些事件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众矛头直指医生没有职业道德,对患者过度治疗等。虽然最后事实都证明医生或医院并无过错,但是这种报道已经在大众心中留下不良阴影,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和声誉。总结这些矛盾升级的最终原因是因为医学是一门探索性科学,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完美性等特点,然而大众并不了解医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对医疗结果期望过高。其次,是大众把“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体制问题怪罪于医院和医生的头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医患关系的紧张与不信任感使得患者依从性逐步降低,为医务人员的救治工作设置了障碍,更让医务人员对职业产生倦怠感。

3 调动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积极性的方法

3.1 健全薪酬制度

有调查表明,医务人员认为最重要的前3位激励因素为经济收入,培训和提高技能的机会,以及晋升的机会。医院的聘任、考核、分配等管理运行机制都要体现报酬与贡献挂钩,体现人的能力大小差异、责任大小差异、贡献大小差异,体现多劳多得,使报酬成为激励职工并使职工满意的手段。医疗机构应合理调控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薪酬待遇不合理不能较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通过医院构建内部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绩效管理,真正构建公平、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手段,把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等相结合,并采用发展性评价理念来考核医务人员,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此鼓励医务人员努力工作。

3.2 改善管理方式

作为医院管理方,可以在组织和管理层面上,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制定合理和灵活的工作作息计划,减少工作负荷,尤其是一些职业倦怠易发的专业或岗位,通过授权提高其工作的自主性。减少工作环境和工作特征中的应激因素,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医疗纠纷方面的应急处理机制,让医务人员能够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安心执业。医院还需要创造通畅的组织沟通渠道,培养良好的组织文化,对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有积极作用。医院还可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如提高个人应对能力、改善人际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为医务人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培训、进修的职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只有建立高效公平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支持个人职业发展的平台,采取“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3]。医院还可以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情绪。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宣泄,尤其要加大对低年资、低学历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关注力度,使得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情绪自我管理。在保持积极情绪的同时,正面引导医务人员,使消极情绪能够得到合理宣泄[4]。医务人员投入工作时间越多,则对家庭照顾越少。因此医院可以提供有益的家庭援助,多关注女性医务人员的家庭角色需要,理解男性医务人员实际承担的家庭责任。例如可以建立灵活的休假值班和学术休假制度,为家庭负担较大者提供帮助和补偿,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尊重和关心。

3.3 提高医务人员公众形象,树立典型正面形象

虽然医疗不良事件的产生能吸引媒体去曝光,但是作为医院可以通过各类手段开展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宣传医务人员正面形象。其中包括建立门户网站、设立公共微信平台和微博账号、设置宣传橱窗、为科室打造宣传册、长期建立健康宣教讲座、到基层为百姓义诊、利用各类宣传日做活动等。在院内文化建设方面,报道院内好人好事及工作风貌,鼓励大家向楷模学习,以前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来带动晚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院内选拔及评审措施,例如优秀共产党员、满意窗口、服务明星、优秀示范岗等方式鼓励大家发现身边的优秀医务人员,并以奖励方式激励大家向积极向上的一面努力进取。从各地报道涌现出的“最美护士”“最美医生”等就可以看出,大众仍然是渴望寻求人性的真善美。医院可以抓住大众的此类心理,突出典型人物,与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宣传医务人员。例如在平面媒体的医疗专版发表专家事迹介绍,与电台电视台合作举办专家访谈及健康知识节目,用自媒体的平台及时应对负面消息等。通过对外界的宣传,使得医院以良好的形象展示给大众,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积极性,才能使得医务人员以最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1]丛亚丽.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背景与工作目标[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81.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陈晶,方鹏骞.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剖析及干预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7):482-485.

[4]周兰泳.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11):1208-1210.

R192

A

1672-5654(2017)01(c)-0106-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3.106

2016-10-22)

顾颐菲(1981.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医院文化。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医务人员医疗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医疗场所医务人员被攻击事件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