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校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举措

2017-01-20林曙明

青年时代 2016年3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微课程教学情境

林曙明

摘 要:信息技术课堂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堂,如何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到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以及怎么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情境;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课堂是一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先结合的课堂,而体校学生相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缺乏动力,并且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操作能力也比较薄弱。鉴于这些特殊的原因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下面就针对体校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体育元素”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问题与一定的情景融合在一起,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情境,通过一些故事、动画、视频等和课堂相关的主题和教学过程开始,就是为了将抽象的知识想象化和具体化,将概念和技能操作实用化,从而让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学会以信息技能处理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对比式导入、作品展示式导入、问题式导入等。

体校学生有自身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和一定的敏感度特点,因此他们对相关“体育元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与自己相关的运动项目那更加热衷。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融入“体育元素”,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如我在教学《认识动画》时,一开始我就播放我事先制作好的几个田径队同学的百米跑步逐帧动画、篮球队同学的投篮动画和游泳队的潜水起跳动画。而且我是用真实同学的图片制作的,同学们在观看了之后开始纷纷讨论,问我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为什么可以动起来图片。这时我开始融入相关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的工具。这样引入新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设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主题──认识动画。这说明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以“微课程”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实践证明,初中40分钟时间,基本上是按“讲—练—讲—练—总结”这个模式,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就会慢慢的被磨灭掉,离开老师对操作技能的演示,学生就无法完成一些作品的创作。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如果在在课堂中统一讲解,对已经掌握的同学是浪费时间,不统一讲解,老师的课堂负担就是在做一些重复的劳动。但是体校学生相当大一部分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一些操作技能如果没有进行操作演示,在任务操作时,他们就是很迷茫。而且有些学生总是遗忘率很高,这就是导致了课堂教学出现了矛盾。

微课程的运用正好很好的解决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操作技能讲解问题。老师在课前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分解,录制成相关微课程,课堂上学生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观看相关的微课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时效性得到增强,学生能集中有效时间解决学习中难点和疑点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元件的应用》时,要求学生完成话筒和卡通任务的图形元件的制作,在其中一个班我先演示话筒的制作方法,接着与学生分析任务,明确重点难点,再让学生去完成。但是最后课堂上很多学生一开始图形元件创建都忘记了,最终作品都没有完成。第二个班级,我就直接分析了本节课的操作任务,分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各个问题我我发给学生相关的微课程,在课堂中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看微课程,最终整节课学生都在自我创作、自我学习中度过,而且作品也都完成的很好。

以“微课程”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构建体校信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老师通过激趣、设疑、启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操作技能难点,学生容易忘记信息技能,可以通过录制微课程来解决。学生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多了更多的的自我创作的空间,也将进一步强化的自我学习意识,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体校学生有着一种很强的团体意识和它人认同感,在平时的运动训练和赛场上他们非常注重这种个人荣誉感和团体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感。针对学生这种特性发展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我制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成绩评定,由理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水平、团体合作能力三项内容组成:

(一)理论知识水平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相关的知识要点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表述任务中所用到的知识点体系,可以用相关的知识原理来讲解自己的课堂作品。

(三)操作技能水平

包括平时的课堂作品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前者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后者则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相结合。

(三)团队合作能力

主要从组员自我分工的合理性有效性,学生情感的变化与产生情况,每位组员认知上发生的变化,成果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团队合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课堂工作量,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团队合作能力,在《认识动画》一课中,我以3~4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位单位,布置3个自主学习的任务:1、计算机动画的分类。2、播放“奔跑的豹子.flv”文件。3、帧和关键帧的区别。最后一个大的任务是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并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制作一个逐帧动画(建议每2位组员制作一个成品,最后推荐最好的一个作品)。这样学生可以结合任务即自身的情况来合理选择配合,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完成一个较完整的作品。这样做的结果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获得了乐于助人的品质,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领,在体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殊的背景及掌握知识的能力,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孟令革,李淼.《优化信息技术升级课堂教学》.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37).

[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浙江省金华一中.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微课程教学情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