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管理中实行学长制的问题及对策

2017-01-20孙秀丽

青年时代 2016年32期
关键词:学长制问题对策

孙秀丽

摘 要:学长制是目前高校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其要义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帮助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本文论述了学长制的意义、实施问题和建议,以期促进学长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生管理;学长制;问题;对策

“学长制”是高校管理部门选拔政治觉悟高、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经过培训,在一定范围内对同专业的大学新生进行帮扶、指导、督促,帮助和引导大学新生尽快度过大学适应期,从而增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

一、新生管理中实行学长制的意义

(一)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2007年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总体上要按不低于1:20的师生比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但近年来,高等院校在校人数急剧增长,而辅导员人数严重不足,学生工作干部与学生的比例远远不能达到国家《教育大纲》所规定的比例,客观上要求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从“传统垂直型”向“立体复合型”转变。学长制使学长在辅导员、班主任和同学间架起一座桥梁,能够较好地实现“上下沟通,左右交流”的“传导器”作用。学长制的推行有利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创新教育管理的模式。

(二)优秀学长能成为辅导员的左右手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在校生数量成倍增长,使得学生的年龄分段出现多层次性,素质状况呈现多样性,这给思想教育工作加大了工作量,增加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辅导员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较大。而优秀学长能迅速成为辅导员的左右手,协助辅导员了解学生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情感世界等,便于辅导员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年级辅导员也通过被聘任的学长及时了解到了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活动、生活困难、情感挫折等问题,对新生的管理教育更加贴近有效。

(三)促进新生适应新环境

大学新生入校后会出现多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得适应环境成为他们进入大学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一方面需要自己的积极努力和不断实践;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和教师以及老生的引导、教育与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日常工作门类繁多,任务量大,无法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面面俱到地掌握。因此,高年级老生在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方面就扮演起了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生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调整好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尽快地融入良好的、友爱的校园氛围中。

(四)有助于学长本身的成长与进步

学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育人者,同时还是实践者。学长在给学弟、学妹们树立榜样,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得到进步。通过当学长的经历,可以更快地了解到怎样与人沟通、与人友好相处。有过这种经历的学生,将来毕业走向社会后,也必然会将这种处事艺术带到社会上,更易于就业和找到发挥自己所长的机会,进而求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实行学长制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学长制的认识存在偏差,未能发挥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功能上的应有之义

具体表现“三重三轻”:职能定位上,“重管理轻教育”。部分高校单纯将学长制作为学生管理的手段,未能发挥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避免将新生教育管理工作过分依赖学长制,使其承担“不可承受之重”。人员选用上,“重使用轻培养”。有些院系的学长制没有相应配套的协助机制,造成实施过程中出现学长工作与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队伍脱节的现象,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制度建设上,“重制定轻执行”。各高校制定和实行了许多符合校情、初见成效的规章制度,但仍然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协调机制来保障条例的贯彻;在条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灵活度和开放性不够,容易产生教条化倾向,不能根据实际及时进行调整。

(二)经验缺乏,角色定位模糊,难以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作为在校生,学长们同样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心理准备不充分,往往会采取简单、生硬、甚至是粗暴方式来解决,其结果是极易引起语言冲突、肢体接触,甚至会导致伤害。有时也会采取一味迁就的方式,难以判断事情的本质,对事情的处理难以把握其“度”。由于学长们本身还是学生,不会从学校、院系和班级的宏观视角加以衡量,所有这些,使得他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难免造成被动的局面。另外,有些高年级学生过分热衷于新生管理工作和学校、院、系组织的活动,常常利用正常上课时间处理所带班级的事务。其课外时间更是全身心“长”在自己的“工作”上,无心自己正常的学业,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业,与自己先前的优秀背道而驰,期末考评多门挂科,甚至于达到退学的境地。

(三)重选拔、使用,轻管理、培养与监督

采取这种制度的学校在选拔高年级同学时都十分重视,有比较严格的选聘程序,从面试、考查到录用各个程序都很齐全。但是这些被聘用的学生一旦上岗,学校就只管使用,不管培养。而由于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管理理论知识,不懂得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没有掌握学生管理的方法,使得“学长们”工作举步维艰,很难获得新生们的认同,更不用说把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了。高校专职思政人员对学长制的参与、指导、监督不足。辅导员平时业务工作较为纷杂,工作面向的学生众多,难以对学长工作抽出大量时间,而班导师多为任课教师,由于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和住所多不在校内等因素,对学长的指导和监督相对较少;高校在实施学长制的过程中,工作方法单一,往往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许多活动吸引力不强,高、低年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帮扶,也仅仅局限于经验分享、室内谈心、个别辅导、小组交流等封闭、静态、单一的帮扶模式。

三、优化学长制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完善学长制工作制度机制建设

高校应在充分肯定实施学长制的成效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探究相应完善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高校应在辅导员制度、班导师制度主体之外,辅以学长制,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订完善的学长制实施条例,保证学长制的规范化、科学化。继续加大对学长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健全学长制的配套机制建设,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从学习、就业、思想领域进行交流,横向实现学生群体之间平等的“柔性管理”,可以填补垂直管理的真空地带,有利于形成横纵联合的立体管理模式。

(二)加强高校学长制的工作主体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长自身素质对工作的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首先必须强化“四种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不断提升自身承担社会工作的综合素质。“正人先正己”,其次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处理好与工作对象的关系,以及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学生友,不做学生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又要以身作则,抓好自身学业,真正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再次必须把握好工作对象的特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尤其面对新生时,尽快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掌握每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是增强学长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措施。还要根据个人特点和具体实际,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此作为辅导学生的重要依据。

(三)严格考评,以评促建,以考促管,打造高素质学生助理队伍

探索建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学长用人机制,通过德、能、勤、绩、效五个方面,对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具体操作分学弟、学妹评议,院部考评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考评三部分进行,将“学生满意度”作为学长评价的重要指标。对考评不合格,不称职、不胜任的学长,实行离职分流等各种办法予以调整。辅导员每年将评选出的优秀学长,纳入党团学干部表彰奖励体系统一表彰,并在全院(系)范围内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业绩,在入党推优中也予以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刘凤云.基于学分制的高职导师制、学长制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8-28期刊7.

[2]林展,麦庆艺,宾琼,赖伟霞,姚晨,刘言香.高校学长制的实施状况与其工作方法探究--基于广西医科大学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3-244.

[3]庞然,丁贞栋.台湾清华大学“学长制”工作的经验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15(1):61-62.

[4]佟影,肖国华大学新生“学长制”管理模式调查分析[J].教育界,2015,(16).

[5]王丽萍.基于我院迎新阶段工作的“学长制”探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11).

[6]万旻轩.高校“学长制”的模式与成效探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1.

[7]王子鸣.学长制——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管理新模式[J].绥化学院学报,2009

[8]颜华;宋连君学长制:新形势下大学新生教育管理模式新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

猜你喜欢

学长制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学长制的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基于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学生自治模型探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台湾清华大学“学长制”工作的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