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以陕西文安驿古镇为例

2017-01-20张亚妮罗莉文李宗育章双秋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安村镇民俗文化

张亚妮,杨 君,罗莉文,贺 成,李宗育,章双秋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以陕西文安驿古镇为例

张亚妮,杨 君,罗莉文,贺 成,李宗育,章双秋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古镇的发展现状,从当地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得到启发: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古镇在修复开发时,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民俗文化传承;挖掘不同层次需求,提升旅游产品价值;加强村镇规划设计,集成多产业共开发;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古镇开发;文化产业园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小城镇的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各级地方政府要抓紧编制小城镇的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大力发展现有基础建设较好的建制镇,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根据其特点,以经济市场为导向,以旅游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及风景名胜,着重发展人文观光旅游产业[1]。

古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空间物质载体,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文化、经济、审美、生活态度及人地关系等多种重要信息,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从旅游需求角度看,游客们在经历了以大自然观光旅游为主要目的的阶段后,更多的游客将目光转向对传统文化旅游景点的追求与关注[2]。因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村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区延伸。

1 陕西省文安驿古镇的发展现状

1.1 地理行政概况

文安驿古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东部,紧邻210国道,距延安市50 km,距延川15 km,外连延安高速,是太原—西安—内蒙古旅游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全镇辖21个行政村,总面积96 km2,总人口8 032人,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整镇连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

1.2 气候条件概况

文安驿镇气候条件优越,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大陆气团影响,常为势力强大的蒙古高压所控制,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炎热,降雨集中,多雷雨;春季极地大陆气团消弱,热带暖气团增强,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秋季气温迅速降低,冷暖气团交锋,多阴雨天气。全年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0.8℃,年降水量500 mm,适宜农林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使文安驿镇形成了以枣果业、养殖业、棚栽业为主的农副产品体系,带动了该镇农业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3 旅游资源概况

文安驿于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郡县,古称文州,是陕北重要的驿站,是一个集千年古道驿站、百年窑居建筑群落、千名知青记忆和一部路遥人生的文化旅游名镇。该镇明清时期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驿站和繁华的贸易集镇,悠久的历史为文安驿留下了古城墙、文洲书院、烽火台、魁星楼、古道栈道石牌楼等众多文化遗址。

1.4 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4.1政府引导2014年文安驿镇被确定为延川县唯一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市级重点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重点镇相关优惠政策,市级财政连续3 a每年给市级重点镇投入1 000万元,同时县级财政也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用于文安驿镇的城镇建设,拟将文安驿镇建成一个集文化展示、现代产业和特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具体分为5个片区:禹居镇为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区,高家坪片区为现代产业园区,梁家河片区为养殖基地和旅游开发区,上驿片区为居住和行政商业中心,下驿片区为文化产业开发区。

1.4.2开发理念由表1可知,文安驿古镇的发展主要从整体格局、两板一带、文安驿局和绿水青山等理念出发,以陕北天然人文自然景观为依托,引入主题驿站丰富文化园区,通过当地农家乐及大美文化艺术酒店等形式,使到来的游客最大程度地融入当地风土人情中,充分感受当地的驿站文化魅力以及知青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识形态。

表1 文安驿古镇的发展理念

1.4.3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以现代文化资源禀赋和某种历史文化集合为依托,以旅游产业作为园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内容,以文化旅游为主体,开发系列相关旅游产品的一种新型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特定的文化和休闲需求,反映当地特殊的文化资源、社会风貌与经济需求,通过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来组织和管理[3]。文安驿古镇的文化产业园区位于镇中心区东侧、国道沿线以北的下驿村,北靠文安山,南临文安河,规划建设面积约为 27 hm2,项目占地约为10.86 hm2。古镇东部以古驿站文化、知青文化和作家群文化为重点,打造延川文化产业园区,恢复古城墙风貌,复建古驿站、商铺等建筑,形成仿古一条街;外围建设知青纪念馆、路遥纪念馆,并以高品质打造延川县作家群文化体验园区、知青文化体验园区和陕北黄土风情文化体验园区(其具体表现形式见表2);西部以20万t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京航科创生产基地项目、瓜尔胶项目等为“龙头”,不断壮大规模,形成了延川县的轻工业区。将文安驿镇打造为集窑洞主题展示、特色餐饮、文化驿站、知青历史博物馆、黄土画派写生基地、人文体验项目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文化园区[4]。

表2 文安驿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政府引导、理念支撑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文安驿古镇于2014年开始修复。以文安驿古驿站为核心,以保护陕北古村落原有风情风貌为前提,将原生村民社区予以重新建设,充分挖掘和提炼古镇驿站传统文化、道情文化、窑居文化和知青文化等陕北风情文化及本土特色文化,丰富村域产业结构,以《陕西省重点镇建设标准》为标准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形成了以现有禹居镇与文安驿镇为核心的景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良好的西部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 文安驿古镇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启示

2.1 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民俗文化传承

文安驿古镇的驿站、古城墙、文洲书院、烽火台、魁星楼等众多遗址都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古镇悠久的历史,通过这些载体旅客不仅可以重塑历史人文景观,而且还可以感受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另外,古镇的开发也为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用文化产业园区创建特色人文环境,保护继承历史传统文化。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安驿镇的产业规划从自身丰富的民俗资源出发,在保证其本土文化保护及自身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文化产业园区设置民俗文化体验区,定期举办民俗节日活动,出售民俗文化产品,邀请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一起参加具有传承及推广意义的民俗活动,将文安驿镇打造成一个具有鲜明陕北特色的新型文化古镇。

2.2 挖掘不同层次需求,提升旅游产品价值

项目开发时应考虑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根据产业价值链理论,一个产品的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过程附加价值最低。因此,想要提升文化产业,必须要在两端寻找增长点,打造品牌优势,发展品牌战略,提高产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型文化产品;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适应性改变,提升产品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并且通过政府及招商引资加大营销力度,利用大众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5]。

研究表明,民俗旅游者中也有不同层次的价值需求,感受民俗趣味、体验随性生活、欣赏奇观美景与当地的民族风情为第一级的价值需求;参加互动体验、疏远城市压力、回归原始本真、欣赏原生美景、品味地方美食为第二级价值需求;冒险经历、浪漫艳遇、艺术创作为第三级价值需求;购买特色商品、民族特产是第四级价值需求,也是游客完成一次完整旅游的补充性价值需求。这些不同的需求对每一位热衷于民俗旅游的观光者来说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是构建景区差异化特质的突破口[6]。这四级价值需求中的一些行为可以归结为活动资源[7],以此为依据,文安驿古镇可建立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如:主题公园、艺术中心、休闲购物中心、特色商店等。

特色村镇旅游以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产品为资源,有序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色村镇旅游,可以从民俗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生产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民俗文化跨地域交流;同时,侧重旅游产品系列化、精品化的开发以及多样性的功能设计,避免出现粗糙、简单、空洞、单一的产品[8]。

2.3 加强村镇规划设计,集成多产业共开发

村镇地区的旅游必须以合理规划为前提,在村镇自身的价值体系上进行有文化、有内涵的村镇规划设计,避免村镇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9]。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还应集成多个产业园区共同开发,以增加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以多个产业和谐发展为原则,以其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一产立镇、二产强镇、三产富镇”的总体思路,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巩固发展第一产业,坚定提高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构筑富有全面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打造一个集文化展示、现代产业和特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城镇。

2.4 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国不少具有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村落还未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设计落到实处的例子也较少,因此打造充满民俗文化影子的文化产业园没有经验可以照搬。文化产业园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旅游建设的一种新常态,是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一种主动探究,也是“文化旅游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园区成功的案例发现,产业园区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可通过共享整体资源、联合克服外部效应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产生。产业园区的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目标和方向,形成了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产业集群的引导下,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不仅是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需求,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道路。因此,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古镇文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整合了各种资源,加快了当经济地社文化的发展,提升了产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聚集了多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促进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村镇经济转型。同时,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促使农民完成向市民身份的转换,并强化了村镇规划的公众参与力度[10]。

文安驿镇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是一个以民俗文化的生态性为核心,重构当地文化产业结构,实现地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与集约高效、制度改革与体制创新的新型城镇化过程[11]。

3 结 论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部分,可分为非物态传统文化和物态传统文化,基于乡村的物态文化主要表现为古村镇、乡间民俗民居、自然风光等,而发展旅游经济是这些具有传统旅游资源的古村镇的不二选择。通过实地走访,笔者调查了陕西省文安驿古镇的发展现状,发现促使其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通过其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2)通过产业园区的划分重点提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并予以实施;(3)通过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模式实行村镇经济转型;(4)通过政府支持、国家政策优惠、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以及招商引资加大营销力度,保障整个开发工程的实施。因此,在基于古镇传统文化特色的村镇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产业园区的建设在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方面都会带来较大的改进。今后可以选取适当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探讨如何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以及村镇未来的发展路径。

[1] 吴 丹. 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导向型村镇规划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2.

[2] 卢 松,陈思屹,潘 蕙,等. 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 旅游学刊,2010,25(1):17-18.

[3] 王松柏,衣 玮.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构建“七要”[N]. 中国旅游报,2010-11-12(11).

[4] 康春雷,冯 帆. 文安驿古镇乡村标本探索与实践[J]. 新丝路,2016,(2):9.

[5] 郭艳娜. 论陕西民俗产业的升级[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2):103-106.

[6] 黄 炜,陈 听,王 丽. 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需求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 旅游学刊,2013,28(12):64-65.

[7] 刘 渝. 借鉴与提升——成都乡村旅游与英国乡村旅游的比较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8.

[8] 任红蕾. 聊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9] 李志新,高朝暄,陈 磊,等. 试论传统文化村镇规划中价值特色评价的意义[J]. 南方建筑,2015,(4):44.

[10] 汤书福. 欠发达地区村镇规划编制的主要矛盾及对策——以浙江省丽水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为例[J]. 城市规划,2008,32(12):62-64.

[11] 单卓然,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责任编辑:成 平)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An Example of Wen’anyi Ancient Town in Shanxi

ZHANG Ya-ni,YANG Jun,LUO Li-wen,HE Cheng,LI Zong-yu,ZHANG Shuang-qiu
(Academ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PRC)

Through feld visit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Wen’anyi Town of Yan’chuan County of Yan’an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inspired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evolu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town in the repair of development, should fully ta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tourism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heritage of folk culture; digging out different levels of demand and improving the value of tourism products; enhancing the design of town planning and integrating industrial exploitation; building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folk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book=73,ebook=81

F299.22

A

1006-060X(2016)12-0073-03

10.16498/j.cnki.hnnykx.2016.012.023

2016-09-05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XCX15118)

张亚妮(1995-),女,陕西榆林市人,本科生,专业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杨 君

猜你喜欢

文安村镇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雨姑娘快下凡
2018高文安设计新航向AIDG聚创国际新启航
将不动
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设计作品探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