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解决水问题 打通致富路

2017-01-20董明锐

中国水利 2017年1期
关键词:仙女山双河武隆

本刊记者 董明锐

重庆:解决水问题 打通致富路

本刊记者 董明锐

自西南,向东北,万里长江过境;北嘉陵,南乌江,大小河流纵横。可以说,重庆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降水量也算得上丰沛。

但是,由于绝大部分面积为山地、丘陵,重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很大。事实上,重庆市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其西部的11个区县更是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再加上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条件差、水环境恶化等因素,一系列的水问题竟然成为重庆相当比例人口致贫的根源。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要想撬动贫困这顶“帽子”,找对病根就是那个关键的支点。

为此,重庆围绕关键的“水”问题,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在水利部的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全方位帮扶下,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骨干水源工程等民生水利项目,打响了一场水利扶贫攻坚战。

巩固提升,让饮水安全,保量更保质;兴修水利,让村有库塘,水源有保障;以水为基,让产业发展,荷包鼓起来。多年来,水利发展充分助推重庆市脱贫攻坚,“因水受困”“因水致贫”现象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就此过上了好日子。

巩固提升 解决靠天吃水问题

“总是怕没得水,一时半会改不了。”虽然现在拧开龙头便有水可用,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使然,住在丰都县江池镇关塘村的村民朱光禄依然每天将家里的石缸接满水。

长期以来,朱光禄家和周围30多户邻居共用着离家约200 m开外的一口古井。古井供水量有限,而这就是他们的主要水源。每到旱季,井水总是不够用,免不了要去到1 km外的溪沟中挑水,费时又费力。

“走了多少冤枉路就不说了,关键是溪水水质还不好。”朱光禄对此曾颇为无奈。

为了解决关塘村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从2014年开始,丰都县水务局根据关塘村水源比较分散的特点,在该村相继布局了4个规模较小的水厂。2016年6月,供水管网铺到了朱光禄家,汩汩清泉终于直接引进了他的家门。

在管网入户、让村民喝上自来水的基础上,保障好水质、水量对于彻底解决饮水难题同样重要。

在丰都县的三合街道,这里2016年刚刚投资了51.6万元,改扩建了4处供水工程,并在其中一处汇南水厂建成了水质化验监测实验室,实现了对出厂水质的管理监测。据三合街道水管所所长张河介绍,实验室共有2名工作人员,每天负责采集三合街道几座水厂的出厂水样,对其进行9项指标的常规监测,以保证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从管网入户到对水源和水质的管理监测,丰都县改变了过去贫困村群众饮水难、饮水不安全的状况,仅2016年就解决了88个贫困村内1.99万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丰都县的变化是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发挥效益的一个缩影。整个“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累计解决了贫困区县420.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6年再度计划实施9 760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建成7 305处。截至2016年9月,1 261个贫困村饮水脱贫销号,占全市1 919个贫困村的66%。

接下来,重庆还将继续优先实施贫困乡镇(村)集中供水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改扩网、新建小水池、小水窖等方式解决极个别偏远农村单独户的饮水难问题,确保1 919个贫困村全部通自来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人人喝干净水”的目标要求。

兴修水利 构建水源长效保障

重庆扼守两江,但过去受制于水利设施的欠账,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矛盾突出。尤其是遍布在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的众多贫困县,贫困人口居住地多为高山、石山、深山,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受山体垂直裂隙发育的影响,这些地区的保水能力很差,蓄水十分困难,“因水受困”“因水致贫”现象严重。

“有雨遍坡流,无雨水无踪”。水利供给不足,不仅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瓶颈,更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短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有不少山坪塘出现在这些无骨干水源工程的山丘区,曾作为农田灌溉和农村饮水的主要水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缺少必要的维护和管理,经过数十年运行后,许多山坪塘变得年久失修,大多淤积渗漏现象严重,放水、排洪设施缺失或损毁,已严重制约了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作用发挥。

为了改变山坪塘年久失修的状况,让这遍布村落的微型水利设施再次造福群众,从2013年开始,重庆市对全市山坪塘集中开展了整治和必要的清淤扩容工作。

“山坪塘修好后,就是碰上旱情也不用怕咯。”丰都县鹿鸣岩村村主任文万财是村里山坪塘整治的见证者之一,据他介绍,此前全村30多口山坪塘大多已经淤积严重,有些拦水坝上还有裂缝渗漏,根本没法蓄水,这次通过县里解决维修资金,请专业的施工单位前来整修,几个月时间下来村里的山坪塘如今已经焕然一新。

据了解,整个“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共整治山坪塘3.13万口,为18个贫困区县有效解决了生产生活水源保障的难题。2016年重庆再度计划整治山坪塘1.48万口,截至9月,开工率98%,972个贫困村因此受益,覆盖贫困人口19.29万人。

如果说微小的山坪塘是保证用水通畅的“毛细血管”,那么要想构建水源长效保障,还需要同时在“主动脉”端进行发力。为此,重庆大力推进了小型水库水源保障工程,以此作为水利扶贫的重要着力点。

在武隆仙女山镇桃园村2015年开工的核桃水库施工现场,站在水库坝顶上远望,不远处就能看到武隆仙女山景区里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率团队打造的“印象·武隆”演出场地。核桃水库所在的武隆县仙女山镇土地贫瘠,但因旅游资源丰富,近年相继开发了仙女山、天生三桥等一大批精品景区,慕名而来的旅客呈井喷式增长,随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奇秀险绝的自然奇观是这里经济发展的天赐资源,然而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勃兴,供水不足一度成为瓶颈。

据武隆县水务局副局长蔡江平介绍,仙女山景区就曾经因供水问题而影响了正常的运营。当时是2013年7月,正值暑期的仙女山景区人流爆满,不巧的是武隆遇上了长时间干旱,旱情使得景区及周边村落用水告急。因为停水,极大地影响了游客旅游体验,一时间景区收到的投诉数量激增。

为了守好仙女山这块武隆旅游的金字招牌,武隆县水利部门下大力气破解用水短缺制约,近年陆续修建中心庙中型水库、大河沟水库、核桃水库,拦蓄仙女山片区清洁的山泉水。其中,核桃水库和大河沟水库已经成为水利部定点扶贫计划帮扶的小型水库,纳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同时,水利部还从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派出了挂职干部,专门负责两座水库的工程建设,解决了县级技术人才方面的短板。在此基础上,武隆配套修建了仙女山景区水厂、大河沟水厂、周家坪水厂及中心庙水库提水工程,保证了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及周边的正常供水。

保障好水源,才能聚得财源,水利工程对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支撑保障作用正在逐步凸显出来。从武隆放眼全重庆,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截至2016年9月,在城口、巫溪、丰都、武隆4个贫困县,水利部定点扶贫计划帮扶的34座小型水库已开工7座,完成投资1.63亿元,受益贫困村64个、贫困户1.41万户、贫困人口6.64万人,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12.21万亩 (1亩=1/15 hm2,下同),新增年供水量2 183万m3。

以水为基产业发展带动增收

武隆县双河镇木根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可谁又能想到,10年前这里还是穷乡僻壤,村民收入名列全县倒数。

木根村地处喀斯特山区,平均海拔接近1 300 m。“山下江水滚滚流,山上滴水贵如油”,缺水成为群众脱贫的最大制约因素。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几乎没什么水,灌溉是个大问题。”2008年,渝蔬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合兴从湖北来到双河镇木根村,想在山上发展规模化的高山蔬菜种植产业,但起步并不顺利。那时,“靠天吃饭”是木根村乃至武隆全县农业发展的普遍现象。下雨了,田里有水浇;连续旱上一阵子,因为缺水只能干等着地里的作物打蔫;如果再碰上水害,一年的收成就彻底泡汤了。这样用“天落水”进行农田灌溉的生产方式,使当地的农业发展仅仅维持在“自给自足”的状态。

水是农业的命脉,是产业发展的根基,解决不了“水”的问题,想要致富简直是“天方夜谭”。为此,武隆向上争取了灌区改造、高效节灌等农田水利项目,在水利部、重庆市水利局的帮助下,一举扭转了当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不仅解决了浇水的问题,还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的防御,一方面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蔬菜产量和品质。”在灌溉用水有了充分保障之后,王合兴的公司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成为村里高山蔬菜种植的龙头企业,并带动整个木根村的村民摆脱了种植烤烟的单一农业生产方式。如今,木根村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近1.5万亩,且市场化率很高,90%以上的蔬菜销往重庆主城区及广州等地。

在木根村的带动下,整个双河镇的高山蔬菜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据双河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全镇年种植蔬菜5.5万亩,产量12.65万t,产值达到1.35亿元,户均收入为5.45万元;建立蔬菜经济合作组织50余家,培育运销大户500余人。双河高山无公害蔬菜不仅丰富了重庆主城区的“菜篮子”,还远销香港、澳门、韩国、欧洲等地。

绿色无公害蔬菜牌子打响之后,许多周边城市居民慕名来到双河镇游玩,采摘农家菜,品尝农家饭,感受农家屋,新的产业就此兴起。

曾经的贫困户王庆林就在村里经营着一处农家乐,每到周末,客人走一拨儿来一拨儿,一天到晚忙不过来。

据王庆林介绍,最早他家种植玉米和烤烟,起早贪黑一年下来却赚不了几个钱。在水利设施完善之后,他也跟其他人一样搞起了高山蔬菜种植。2015年,王庆林家里又新盖了面积近900 m2的4层小楼,把农家乐旅游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收入比最初翻了差不多10倍。

和王庆林一样,其他村民大多也走上了这条致富新路。来到如今现代化的双河镇,映入眼帘的是近百栋几层高的小别墅,宽阔的水泥路修到了每户村民门前,广场、停车场、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公厕、垃圾收运站等公共设施完备。村民们一面发展高山蔬菜种植,一面以秀美山水为依托经营农家乐。

生活变得忙碌了,腰包也逐渐鼓起来了。根据统计,2015年双河镇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3 950元,居武隆县乡镇人均纯收入之首,同比增长13.9%。

以水为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这样的美丽蝶变不仅发生在木根村、双河镇,更是遍及了整个重庆。在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肉牛养殖的水源得到保障后,通过水利部定点扶贫对贫困户实行贷款贴息政策,目前该村已发展肉牛养殖户210户,年均存栏肉牛1 500头左右,村里的庭院牧场发展得越来越好,促使多位贫困户收入提高;在城口县坪坝镇光明村,近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 250亩,加上“小农水”打破了灌溉瓶颈,使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成就了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猕猴桃种植基地,2015年猕猴桃基地产量达到1万余kg,年总产值达70余万元,300余人圆梦就业并持续增收。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在水利扶贫工作推动下,重庆各地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蓄、引、调、供水能力大幅增强,蓄引提水总量、人均供水能力增幅均为9.1%,人均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增幅6.2%。

正如当地流传的民谚所说,“金池银池,不如山里面修口蓄水池;金沟银沟,不如在庄稼地里修一条渠灌沟。”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产业发展有了底气,进而带动农民创收增收,充分彰显了水利扶贫工作增强“造血”功能、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巨大作用。

纵观重庆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战,从解决贫困人口最基本的饮水安全和农村用电问题,到促进产业转型、农民增收,支撑贫困地区长远发展,水利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惠民生的巨大作用。整个“十二五”时期,是重庆水利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最多、建设成果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尤其是水利部定点扶贫的城口、巫溪、武隆等6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此期间获益巨大,中央和市级投向6个县的水利资金达到了90亿元,解决了18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和恢复灌区面积55万亩,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贫困人口减少了65%。从2016年开始,水利部又开启了对城口、巫溪、丰都、武隆4个县的定点扶贫,为其量身定制的“八大工程”正在开花挂果,成绩斐然。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终点在眼前,越要鼓足干劲、坚持不懈。下一步,水利扶贫将继续立足于补短板、破瓶颈,通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助推重庆朝着“2017年基本完成、2018年全面扫尾”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作战目标迈进。 ■

猜你喜欢

仙女山双河武隆
“南国第一牧原”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仙女山机场进行校飞,年底有望通航
超越想象的地下世界——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
绥阳双河洞
“寻味武隆”让当地农特产品走向世界
武隆仙女山举办集体雪地婚礼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仙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