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机制 分类施策 推动宁夏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7-01-20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中南部旱作残膜

惠 芳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信息中心,宁夏银川 750001)

近年来,宁夏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深度挖掘旱作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为稳定全区粮食产能,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助力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基本情况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降水稀少,干旱缺水。全区水资源总量50.2亿m3,每667 m2平均210 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区之一。宁夏全境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3个自然生态区域。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总面积4.85万km2,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73%;旱作耕地面积62.67万hm2,占旱作区总耕地面积的78%。该区域年降雨量在200~550 mm,60%的降水集中分布在7~9月,年蒸发量1 200~2 100 mm,是降雨量的3~10倍。由于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春旱、夏旱发生频率高;秋季降水比较集中,水资源利用矛盾突出。十年九旱,建国以来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2 发展成效

2.1 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立足中南部山区各地自然降雨等资源条件,围绕主导作物和特色产业,按照各种旱地作物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经过多年系统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出秋季抢墒覆膜、旱春顶凌覆膜、留膜留茬越冬保护性耕作技术、全膜双垄沟侧播、全膜覆土穴播、起垄覆膜覆土、滴灌水肥一体化、一次性施肥等旱作节水技术模式,建立了适合宁夏所有旱地作物的覆膜保墒栽培的技术体系。目前宁夏中南部山区已累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6.13万hm2、水肥一体化技术1.6万hm2、秋春覆膜面积14.87万hm2,其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8万hm2。

2.2 旱作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覆膜保墒、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达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抗的效果,大幅度提高了降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真正实现了大旱年份少减产,小旱年份不减产,非旱年份促丰产,切实增强了旱作农业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有力支撑了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高。2017年,中南部山区粮食平均每667 m2产203.3 kg,比2010年增加40 kg,增幅24.4 %;粮食总产147.8万t,比2010年增加27.5万t,增幅23.1%;山区粮食产量对全区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由35%提高到40%,为宁夏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构建

覆膜保墒、高效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带动山区旱作农业由被动性种植向适应性种植转变,夏秋比例调幅加大,抗旱稳产性能好的冷凉菜、玉米、马铃薯、优质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2010年到2016年,山区夏秋粮面积比例由27∶73调整为20∶80,产量比例由18∶82调整为12∶88。结合旱作农业发展,加快玉米粮改饲步伐,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粮饲兼用、青贮饲用品种种植,为肉牛、肉羊等养殖业提供了稳定的饲草料来源。目前,“种植秋粮→秸秆养畜→发展沼气→沼液还田→促进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在山区各地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构建。

2.4 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地处宁夏中南部的六盘山地区是目前全国集中连片最贫困地区之一,聚集了全区90%以上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70%以上的回族群众,贫困面广,贫困度深,扶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覆膜保墒、高效节水技术充分挖掘了种植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拓展了种植业外部的增收空间,破解了干旱地区农业增效难题,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之路。2016年,中南部旱作区推广覆膜保墒技术14.87万hm2,每667 m2均带动增收206元,均增加纯收益134元,受益农户人均增收183.4元。旱作农业发展推动特色种养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为当地推进精准扶贫、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夯实了产业基础。

3 主要做法

3.1 以政策支持为引导,推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2008年以来,我区不断加大中南部旱作区秋季覆膜和早春覆膜补贴力度,扶持覆膜保墒旱作农业发展。2016年推广覆膜保墒技术15.53万hm2,自治区财政地膜补贴总补贴资金1.02亿元,占地膜投资的50%。2008~2016年农业部累计安排资金3亿多元,重点扶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目前此项技术在中南部旱作区已实现全覆盖。同时宁夏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大力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支持发展滴灌、喷灌和移动补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对节水机械设备补贴力度,对马铃薯种植收获及深松覆膜机和残膜回收机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自治区再累加补贴20%,促进了全区旱作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3.2 以示范园区为载体,辐射带动技术到位

结合粮油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攻关,针对中南部旱作区各地不同的生产条件、资源特点和耕作习惯,突出特色作物和优势产业,累计建成各级各类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100多个,切实发挥了技术集成、效果展示、现场培训、辐射带动和机制创新作用。组建旱作农业行政领导小组+技术服务小组+产业协会“两组一会”,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联合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攻关,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进行集成配套和展示示范,提升了我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水平。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培训,力求旱作区每家每户有1名旱作农业技术“明白人”,有效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3 以“两个减量增效”为抓手,推进绿色增产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集成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减少不合理投入,推进绿色增产,打造旱作农业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升级版。在化肥方面,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新技术,加快应用控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目前中南部旱作农业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7.33万hm2,推广应用各类成品配方肥4.1万t,化肥总用量较2010年减少0.3万t,累计节本增效1.15亿元。在农药方面,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大力推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加快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药械,实施精准施药,旱作区开展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主的统防统治面积3.73万hm2,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同时,积极围绕农牧结合、种养融合,以资源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为主要内容,推动旱作循环农业发展。

3.4 以残膜回收利用为突破口,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 “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驱动,农户参与”原则,按照“三有、三无”和“三个双约束”(三有:有回收网点,有加工企业,有回收作业公司或合作组织;三无:田间、地头无裸露残膜,村庄、道路、林带无飘挂残膜,无随意焚烧、填埋二次污染;三个双约束:覆膜面积与用膜量、回收残膜面积与残膜收集量、残膜交售量与加工量3个指标相互适宜、相互印证、相互约束)的要求,围绕“源头控制、残膜回收、残膜交售、残膜加工利用和残膜无害化处理”5个关健环节,连续多年开展专项整治,农田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全区已建成237个残膜回收网点,27个残膜加工企业,组建86个机械回收队,购买残膜回收机械1 933台,残膜回收面积2.1万t,加工造粒4 476 t,残膜回收率达到90%。据测算,通过广泛使用地膜和开展残膜整治,农作物普遍增产10%~15%,农户交售残膜还能增收1 000元/t,起到了增收增效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作用。

3.5 以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为统领,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 发展综合服务组织的意见》,并率先在种植业领域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按照“政策引导、主体多元、资源互补、便民高效”原则,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机作业公司、农资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农技推广站,创建公益服务型、企业引领型、公益服务和企业引领相结合型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40个,其中其中宁夏中南部旱作区从事优质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的7个、从事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的12个。在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技术指导、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六项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向土地托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服务领域拓展,实现了从生产领域向全产业链延伸、从常规服务向专业化服务转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在旱作区开展托管式、半托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总面积达到1.4万hm2,玉米、马铃薯节本增效83元,每667 m2蔬菜增效156元。

4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用残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残膜污染治理还不彻底;二是规模化和集约化推进速度有待加快。中南部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滞后,旱作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较低;三是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旱作农业投入水平较低,农田基础条件差,机械化水平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5 建议

5.1 加快构建旱地轮作休耕制度

针对传统豆科作物面积萎缩、马铃薯等多年连作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积极引进试种大豆、黑豆、芸豆等新型豆科作物,加快构建与旱区各地资源环境相匹配、适应覆膜保墒种植、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现代旱作农业轮作休耕制度,实现农田用养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5.2 大力改善农田基础条件

根据宁夏中南部地区旱地土壤类型,建设一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示范区,集成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综合技术模式,集中投入、连片建设、示范带动,提升耕地质量。坚持不懈加强旱作农田建设,加快梯田机修,使适宜改梯的坡地尽早全部实现梯田化,为发展现代旱作农业打好基础。

5.3 强化残膜回收利用

认真贯彻农业部《农膜回收行动方案》,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0.008 mm的农用地膜,推广使用厚度>0.01 mm抗拉耐候地膜,便于机械捡拾回收,降低农田残膜留量,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切实减少农用残膜污染。但随着地膜厚度增加,亩用膜量增加,地膜投入成本相应增加,建议提高地膜补贴标准。

5.4 加强旱作农业交流合作

加强中西部地区旱作农业协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省际间交流合作,强化技术研究,创新经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南部旱作残膜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内蒙古中南部出土汉代铜镜纹饰的文化内涵浅析
寿县中南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