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2017-01-20杨永丽盛文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

杨永丽,王 瑾,盛文凯

(1广东医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24023,yongliyang512@126.com;2 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24023;3 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24023)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杨永丽1,王 瑾2,盛文凯3

(1广东医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24023,yongliyang512@126.com;2 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24023;3 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24023)

近年来广大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呈现低水平徘徊状态,这既与现行人文素质课程的质量不佳有关,又与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之间缺乏有机融合有关。切实提高医学院校的育人水平,迫切需要树立大医学、大教育、大文化的全息育人观念,全力提升现有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提高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与培育能力等措施。

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医学专业教育

医学教育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被称为“最人文的科学,最科学的人文”。医学教育,特别是本科阶段,要突出综合教育性质,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医学生独特职业品质的内在要求,又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医学生个体成长的客观要求。近20年,各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其实效不尽如人意。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今后医学院校提升育人水平的必由之路。

1 医学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礼记·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中,首先讲求德育,其次才是传递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我国古代医者讲究“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在1988年通过的《爱丁堡宣言》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古今中外,医学之“至精至微”,不仅体现在医术上的精益求精,更体现在医者的人文情怀与道德自律上。

医学模式正从单纯、单向的治疗模式转向预防、保健、医疗的主动参与模式,从生理服务扩大到身心服务,从医院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同时兼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和康复医学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2]这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具有宽广深厚的人文社会知识,要有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仁爱之心,要能跨文化、跨传统、跨价值体系理解人、尊重人,将人作为一个整体等多视角考察人的健康、促进人的健康。

抛开专业属性,单从医学生个体角度考察,如果没有过硬的人文素质基础,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该如何独处、如何与人共处?他们该如何在良莠不齐、信息泛滥的时代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何在“百家争鸣”的纷扰中独立思考、审慎判断?如何在网红奇观、媒体乱象中树立正确牢固的三观,不错位、不偏离,不被低俗化、不被消耗掉?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教师都该思考的。

上述从教育属性、医学属性、医学生个体属性三方面考察,医学教育都必然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2 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矛盾与困境

2.1 现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无效性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实效性之间的矛盾

广大医学院校中现行的人文素质教育多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系统、综合、饱含底蕴的精致课程,多见松散无序的选修内容,可谓广而不深,识而不通。其教学质量与成效难以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却占据了相当多的学时,排挤了专业教育这一“硬通货”。而专业教育,在教、学方式转变不及时的情况下,削减学时会导致教师讲不透,学生吃不消等问题的产生。多年来,人文素质教育低水平徘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诸多人文素质课程无法完成自身使命。

2.2 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与专业需求的紧迫性之间的矛盾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将所学所得内化于观念中、外显于行动中。这个过程讲究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其效果将在长时间的等待后自然涌现,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与之相对,专业学习存在着紧迫性。学校需要学科排名、需要影响力,以争取更多的经费、更好的生源;学生需要生存、需要就业,因此对专业知识、对专业技能这些看得到、拿得出的“硬通货”特别重视,而对人文素质课程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却未能及时给予重视。

2.3 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博性与师资队伍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广博性与包容性,这不仅体现在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宽泛上,更体现在这些课程背后相通的原理、规律和联系上。它们具有深刻性和普世性,可以借助某一教学内容呈现,但不局限于该内容。因此特别需要广大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和培育能力。而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师资队伍鲜明的行业特色上,这些教师多出身于医学及相关专业,有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知识价值取向,这决定了他们对待不同领域知识的心理态度和价值判断,决定了他们教什么、怎么教;另一方面是授课方式与水平的局限性,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人文素质相关课程需要多元文化的知识背景、弹性灵活的思考方式,需要在案例中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掂量轻重缓急并审慎取舍,需要在反思与自省之后形成见解与判断。

2.4 人文素质教育的纵深性与课程设置的断联性

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教育过程中多方面纵横交织、盘根错节的合力。而现实中,广大医学院校现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部结构上普遍存在孤立断联的现象。许多人文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课程以非限定性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教育的系统性。[3]各医学院校又普遍将人文素质课程安排在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的第一、二学年,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人文素质教学,导致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和纵向的序贯性。[4]这样的课程难以孕育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没有深度的教与学,难以促成素质的提升。

3 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牢固树立大医学、大教育、大文化的全息育人观念

医学之大,不仅在于治疗疾病、救助患者,更在于面向社区、面向健全的人开展预防保健,从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促进全人类健康。教育之大,不仅在于传承精神、积淀文化、延续学脉,更在于关爱、滋养每一个个体,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文化之大,不仅关乎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和谐、文化身份归属,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向心力。医学院校需要提升人才培养格局,牢固树立并践行大医学、大教育、大文化的全息育人观念。

首先,学校层面,要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医学人文教育机构,并明确其发展目标、组织管理及所需的资源条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规范和管理,贯彻其教育理念,规划核心课程,完善课程设置比例,明确师资条件及标准;要制订人文素质课程标准,在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及实施等方面明确基本要求。多管齐下,致力于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青年医师。

其次,教师层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及其培育能力。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无论哪个专业的教师,都要树立高尚的师者情怀,学者情怀。在与学生的点滴接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再次,学生层面,要努力提高格局与眼界,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高雅的情趣爱好、良好的心理结构、睿智的思维、温润的性格。因此,专业学习与人文素质养成要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修养,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要多渠道、多元化学习。

3.2 全力提升现有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

广大医学院校现有的人文素质课程是若干年来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结晶,是人文素质教育愿景落地的实在产物,凝聚着多年的经验成果与集体智慧。

首先,授课教师应统一认识,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各学科视为整体,不能偏执一隅。教学目的应聚焦到素质的提升上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对医学生而言,更需强调立德树人,以道驭术。

其次,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深挖教学内容、提炼内涵,注重知识背后的方法、现象背后的规律、观点背后的立场,强调学习中的前后联系、纵横比较。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多元、弹性、灵活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资源方面,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

再次,改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医学生多为理科生,针对这一现状,医学院校的教师更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如主题式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人文素质教育咨询等。

最后,加强监督管理,以教风带学风。对教学质量欠佳的课程予以督促,限时改进,查处走过场、混学分等不规范、不严肃的教学现象。

3.3 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提升素质可谓道,具体的学科、课程可谓器。道不离器,道在器中。无论是人文素质课程,还是医学专业课程,都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传道”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两者不宜抢占学时,而应突破自身的限制,从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寻求切入点,相互融通,形成合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需要做到课程设置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方法的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人文素质教育中所习得的认知方法、思考方式可以改善专业学习策略,并助力于实现课堂教学、动物实验、临床实践各环节的人文化,使专业不盲。专业教育中获得的对自然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同时得到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训练,使人文不空。两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多管齐下,在课程设置上,使课程的结构和发展逻辑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要适时启迪、点拨,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驾驭知识的美好感受,从而成为勤奋的思考者和积极的发现者,而非现成知识、既有观点的被动接受者。

3.4 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与培育能力

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及其培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点点滴滴地渗透给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因此,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根本之举还是提升教育者的水平。

首先,应从政策角度引导,在绩效考核方面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系数,在科研立项方面设置医学生人文素养专项课题,在师资培养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支持教师外派进修。进而激发广大教职工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增强现有授课教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吸引优秀师资参与到人文素质教育中来,集中优势力量,催生、扶植一批质量优良的人文课程,不求大而泛,可以小而美。

其次,加强人文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整合校内师资力量,形成教学合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学能手。医学院校中人文社科类教师往往缺乏对现代自然科学和医学的系统了解,医学专业教师又在人文底蕴上略显不足。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类和医学类教师专业素养的互融互通,人文类教师可通过参加医学课程听课,加强自身的医学知识的补充,增加人文教师对医学教育的了解[4];医学专业教师可通过参加培训、讲座、深度阅读等方式,拓宽人文视野,突破“匠人”思维、“制器”倾向,提高践行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与能力,实现全员全程育人。

再次,鼓励建立教师社群,为协同教学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和支持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共同兴趣或相同目标参与社群,通过教学观摩与讨论、主题式的经验分享、跨领域知识整合与研究等活动,分享课程理念、教学经验与研究心得。协同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以跨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为起点,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及计划执行,结合教师各自的专长实施教学。

3.5 大力倡导深度学习

人文素质的提升迫切需要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不是传统的授受式学习,而是突出主动参与,侧重在已有认知和经验基础上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解构、建构,以便修正、完善认知框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记忆、更灵活地迁移运用。

大力倡导医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塑造良好的学习文化,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培养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学习品格。其次,对教学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阐释,使师生了然于胸,以此作为高效教学活动的起点。再次,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围绕着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思辨能力。最后,大力开展深度教学,即在以往讲清知识点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引导学生触碰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并将所学所得加以运用,用来分析生活、学习、社会现实中的真实问题。

3.6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考试改革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考试改革,建议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基础到临床的考评体系,突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笔试与技能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临床专业实践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内容上,注重考核医学生对所学人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推行临床实际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社会实践、情景模拟测试、书面、口头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在临床实习的考评中,亦应包含人文素质考察指标,促成学生知行合一,在临床实践中将蕴含于心的道德良知展现出来。

大力提升现有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深挖内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考试改革。培养“有人文情怀的中国青年医师”,是每一位医学教育者的使命,需要每一个人努力推进。

[1] 魏寒冰,马晓玲,王慧.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2):34-36.

[2] 陈燕萍.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26.

[3] 任天波,张焜. 关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4):516 -520.

[4] 贾颜.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2):935-936.

〔修回日期2017-07-05〕

〔编 辑 李丹霞〕

DevelopmentDilemmaandOutletofHumanisticQualityEducationinMedicalUniversitiesandColleges

YANGYongli1,WANGJin2,SHENGWenkai3

(1HigherEducationResearchInstitute,Guangdong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524023,China,E-mail:yongliyang512@126.com; 2SchoolofBasicMedicalSciences,Guangdong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524023,China; 3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Guangdong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524023,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vast number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s a low level of wandering state. This in not only related with the poor condition of current humanistic quality course, but also related with the diametrically oppose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lack of organic integration. To improve the medical colleges’ educational level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holographic education of great medicine, great education and great culture,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urren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ctively explor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nurturing ability of teachers staff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so 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Medical Professional Eeducation

2014 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广东医学院选修课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项目编号:GDJG20142227

R192

A

1001-8565(2017)08-1018-04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8.23

2017-05-24〕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