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2017-01-20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弘扬培育

季 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团委,上海 201203,jiwei2009@163.com)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务工作人员的专门培养学校,在价值取向塑造和道德情操养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高等医学院校又不同于一般的综合性院校,其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和精神内涵等诸多方面既有高等教育的一般性,又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出的建议。

1 高等医学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1.1 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医学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通俗地说就是解决问题最先着手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切入点,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性而言的。一方面,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科学总结和高度提炼,但是对于刚刚从中学教科书中脱离出来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二十四个字的内涵和意义并不容易理解、领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古老而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发轫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深刻内涵既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美好文化传统和崇高社会理想的传承,更是对华夏儿女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统一与升华。因此,从更加贴近青年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着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将更便于打开局面、产生影响。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医学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立足点

所谓“立足点”,通俗地说就是解决问题的支撑所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立足点,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而言的。正如前文所说,青年大学生虽然是一个整体概念,但细分开来看群体差异性较大,学校、专业、方向和个人志趣无一不在客观上加剧了这种差异性。因此,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是相同的,然而培育的方式和方法却应当因人制宜。在古老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数千年里,中医药文化和传统医德思想等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当代社会仍然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适用性。“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等古训背后既蕴藏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串联着现代社会的现实需要和医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从更加贴近医学生学业和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着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将更便于持续和深入地发挥积极作用。

1.3 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医学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着力点

所谓“着力点”,通俗地说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着力点,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局性而言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向来看要解决的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成长到成才的发展问题,横向来看要解决的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国家兴衰史、民族荣辱史,是培养青年人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天然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说,“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2]深沉广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斗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宝库。因此,从更加灵活、生动、全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着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将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 高等医学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

2.1 信息爆炸:多元价值的冲击

“信息爆炸”可能是互联网在20世纪末诞生尤其是经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发展之后,对这个时代信息产生、传播和作用的最好描述。信息爆炸带来了外在信息良莠不齐、无孔不入的泛滥,同时也造成了个人接受的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在信息爆炸的诸多外部负效应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庸俗化对青年大学生影响深远。医疗事业的重要性和医务工作的严肃性决定了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因此,长期以来医学生接受的教育都以学制长、分数高、要求严著称,堪称象牙塔中的“苦行僧”。除了严格的专业标准,医学生还被要求具备超出一般人群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在面对艰巨的任务时仍拥有涵养、毅力、专注、同情心、忍耐力、奉献精神甚至牺牲精神等。这种“求全”的培养模式正契合了我国古代对于“君子”的期待。然而社会转型加剧,多元价值越来越有力地冲击着青年人。医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和苛刻的期许时,很可能否定传统的“济世泽民”思想,转投向充满诱惑的多元价值,功利和短视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2 文化传承:古老传统的异化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当对传统进行梳理和厘清,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切忌病急乱投医,把“传统”等同于“优秀”。在传统文化相关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内容的设计中,要理性去除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现象,有机补充“平等”“科学”和“法治”等现代文明因素,强调教育工作的因时制宜。要学会在工作中使用辩证法,既不能断章取义、穿凿附会,同时又要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和核心理念,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做到“知其然”,更做到“知其所以然”。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很可能会陷入传统的泥淖无法自拔而又难以在价值观层面向着社会主义要求拔高和升华。

2.3 市场经济:利己主义的濡染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放大现行医疗制度的缺陷,一方面医疗物资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丰厚,大量非法的“回馈”遭遇的唯一门禁只能是相关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准绳;另一方面医院作为差额事业单位,其服务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收费却受到政府的严格制约,医务工作人员劳动价值得不到相应的市场回报。与此同时,医患之间越来越体现“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医务工作者不再是神圣的、被敬仰的群体,而被描述成为冷酷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的残酷、制度的缺陷、媒体的扭曲、贫富的分化……在客观上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医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传统的医者道德体系传承显得越来越苍白和脆弱,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愿意接受现实的再造和重塑。

3 高等医学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改进路径

3.1 落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学生系统接收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从课程的设计、教授、考核、反馈和改进来讲,都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最为成熟和高效的组成部分。以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第一课堂,就是要科学细致地提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效果。在高等医学院校尤其是非中医类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补充开设兼具优秀传统文化和医学内涵的课程作为专业入门课程或专业任选课程,如古典医学经典导读课程、古代音律疗法批判课程等兼具趣味性、文化性和医学性的课程;在公共课中增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考核灵活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计划中,适当改变授课比例和权重,设计更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实验课的课程设计中,更多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和人文教育气息,如将人体解剖课程与传统义利观中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相结合,将动物实验课程与传统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相结合,开展仪式教育,培养医学生的敬畏感和责任感。上海中医药大学当前共有以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或载体的通识类公共课程28门,占全校公选课程总量四分之一。其中,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教育载体的《书法实践》等;有以传统文化经典为教育载体的《四书导读》等;有以民族通史为教育载体的《中华文明史撷要》等;有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教育载体的《中国古代哲学述要》等;更有以中医药文化为教育载体的《周易与中医学》《中国功夫与经络》等。实践证明,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对课程进行层次化和体系化设计,科学、具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全身心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探索既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工作的切实开展,也能够推动传统中医药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先进技术的结合,加速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会发展。

3.2 落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第二课堂

在课堂教学之外,系统建设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尝试。以某一门类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内容,开设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学制灵活、针对性强的“课堂”“书院”和“学堂”,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选拔、教授和考核机制;引导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长期、定期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协助社团建立有效、高效的准入制度、推广路径和奖酬机制;将中国传统武术和保健拳操引入大学生体育教学、锻炼考勤、“三走”活动和学生体育联赛等,帮助学生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国粹;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商店、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传统德育项目相结合,开展面向社会、深入群众的全程文化育人,回归价值观构建工作的社会性,都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实践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淑女学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面向全校公开招生,在为期六个月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邀请名医、名师、名家作学员的专任“一对一”导师,既传授学员以知、书、达、理、琴、棋、书、画八门课程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教授以形体健美、烘焙技术、美妆知识、商务礼仪等为主体的新时代女性必修课程,打造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女性自信的“当代淑女”。这一探索不仅有助于提升准女性医务工作者们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还能够为营造平衡、稳定、友善的医患关系未雨绸缪。可见,以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态度着手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着眼于现有资源的全面整合与现有工作的巧妙衔接,对于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的趣味性和大众性,建造医学生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桥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在实处、落在小处是大有裨益的。

3.3 落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网络课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92.5%,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3]。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不再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一种教育思维、一种组织形式。以价值观教育为先导,创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样工作“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4]。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堂的建设应当正视移动智能终端使用的普遍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革命,既要强调学校和各职能部门、学院官方网站的主阵地作用,更要重视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为首的一切可以动员的自媒体力量的协同。毕竟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堂的建设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强调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作的宣传、呼应、反馈和强化。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兼具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和学术性,背后又蕴藏着深刻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是价值观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其素材库不仅适用于各种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个人偏好的受众,更克服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堂扩大了传统课堂作用的广度和宽度,有利于营造以文化人、氛围育人的治学氛围,在整个学校形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

[1] 新华网.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5-04)[2016-11-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4/c_126460590.htm.

[2] 人民网.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2016-11-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12-0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 63.pdf.

[4] 新华网.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2014-02-27)[2016-12-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弘扬培育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