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7-01-20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生医学

丁 勇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陕西 西安 710032,502117915@qq.com)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日渐渗透进每个行业,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更面临着严峻挑战[1]。在医疗行业,互联网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医疗执业产生了新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进入大学课堂,出现了科学挤压人文的现象,但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仍得到了各国医学院校的普遍关注。

1 “互联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

1.1 “互联网+”背景下的医疗圈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生事物,“互联网+医疗”引起了医疗界、管理部门和舆论的高度关注[2]。而互联网的民众接纳与认可甚至熟练应用的程度也已经远非几年前所能预想到的。因此,在政府大力提倡“互联网+”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渗透向多个行业的热潮中,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融合,从而提高医疗行业效率与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一个方向。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背景下,医疗圈子的发展也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一,诊疗范围大幅提升,远程医疗已成现实。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功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采用,只要存有网线接口,就可以接通网络实现通联,与专家教授隔屏相对,实现远程诊疗。第二,移动医疗日显成效。“互联网+”计划的推行于现今时代,已经不仅仅是电脑上的键盘与鼠标进行操作。当今社会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产生了随身移动的医疗诊疗。只需几个APP的下载和注册,就可以向医生留言咨询甚至即时诊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的移动医疗软件已达两千多款。因此,屏幕后的医生角色正在逐步被人们接受。第三、医疗行为的“日常化”和医疗付费的网络化。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的随身携带,已经使得网络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现今的门诊挂号、医疗付款、报告查取等一系列原本复杂低效的诊疗程序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网络并不是实体上的人与人接触,故支付平台的应用让诊疗付费已经脱离实体货币,而只是网络上的数字转移。第四,大数据、云平台、手术机器人等新兴网络医疗结合技术崭露头角[3]。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医疗执业者的诊断思路已经可以借由网络而大大改变,多维度、全方位的病因分析[4],数字化、3D视角的教学软件已经使得原来一些病因不明的疾病的可疑致病因素逐步浮现,也提升了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

1.2 “互联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现状

我国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不断提升,在当下“互联网+”的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信息网络而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进行延伸拓展是大势所趋,而我们在此背景之下看到的教育界现况却有些不尽人意,尤其是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上,一些误区弊端不容小觑,第一,医学生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直接等价于人文知识的记忆程度。一些医学院校,在五年的本科教育中,只是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通过关联学分累计、学位授予等硬性方式,仅仅强调对于知识的记忆,而不是人文精神内在的教化与感染。第二,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教育相互挂钩。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专业内容,对于人体生理和机能指标有着深入的探索,而人文知识旨在对于人性、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培养与升华,二者不可相提并论。第三,将政治理论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精神的熏陶与传播。政治思想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之课,通过这些课程的授课,增强院校就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理论,其在于充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而人文精神则是在生活工作的内在修养上对学生加以强化,让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可以明是非、知怜悯、察人性,以更全面地提高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和道德水准。

1.3 “互联网+”背景下的医学生培养

在充分享受“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其背后隐藏的种种弊端,由于功利主义的冲击,人文信仰的日渐衰颓,网络的医疗乱象层出不穷。虽然“互联网+”新形态在医疗服务领域渐成气候,但互联网医疗诊治的一些环节还有待合法化,以成为传统医疗诊治活动的重要补充。因此,除却在医疗诊疗、医疗操作等专业技术领域的常规培养外,在新的背景下,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一,远距离的诊疗会诊要求医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练运用。网络是通讯手段的一种高端形式,基于数据的传送以达到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网络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手指操作,对于硬件设备的基础构造,简单原理也应该是所学内容之一。第二,屏幕后的医疗,避免了场所固定甚至传染病源积聚的过往现象,但也导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错误诊断的产生,一些匿名注册的医疗人员只是为了功利而随意进行诊断治疗,这无不是在要求我们对未来医疗执业者在职业道德、人文精神、个人理想的培养的认知加深。第三,大数据的辅助诊断,云健康的平台构造,已经对于医学生只是传统地根据经验诊治、病因找寻的既往模式提出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向。这要求未来的医疗执业者在问题探索的思路上不拘于固有桎梏,其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要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与培养。

2 “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问题

2.1 多元社会价值观,冲击医学生的价值取向

现今社会飞快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便利和生活上的高品质享受,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上不同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医疗领域。在医疗机构加入市场化的大潮之后,经费的紧张程度已经被大幅化解,但这也导致了部分医生道德水平的滑坡。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医疗行业的点点滴滴已经全部覆盖在网络之下,个别医生收受红包、开取价格高昂的药物和器械,而网络上不间断的“内幕曝光”“网友发帖”就是一个证明。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今,加之同时伴有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经济效益的指标导向、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都会对医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影响,使得“人文精神”显得空虚无物。

2.2 诊疗过程机械化,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在手术技术被引入医学进程之后,医疗技术便开始了大踏步地前进。现代化的定向设备、手术器械,已经使得医生可以以很高的精准程度进行局部结构的切除或者缝补,而麻醉学的突飞猛进,更使得患者在手术全程中感受不到痛苦甚至失去知觉[5]。互联网的便利快捷之处,更是在于使得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可以脱离患者,而只是通过屏幕与模拟。同时随着医疗专科化的日益精细,医生更多的只是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专科领域,而忽视了患者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情感存在。患者就医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除病痛的折磨,更需要得到关怀与尊重。而当技术至上之后,医疗职业者只是单纯把自己定义为技艺高超的医疗匠人,忽视了患者和医生之间最本初的信任与互相关爱,因此,适宜于存在当今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医生,更需要具有先进的人文理念,把每个人的身体与精神结合起来,把医学上的病与人的整体状态结合起来。而这些,恰恰是医学生培养环节的薄弱之处。

2.3 教育模式刻板,削弱人文课的精神熏陶

纵观当下的医科大学,尤其是医学专科大学,几乎其学生来源全部是我国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而由于文理分科和某些学生的应试学习模式,很少有学生主动在大学之前学习人文知识,加之考试内容对人文素养的内容涉及很有限,医学生自身人文涵养更是匮乏。来自社会各方的调查研究如黄谦[6]对江西某医疗专业院校课程学时的调查统计,总的医学课程学时数为3186学时,人文课程的学时数为388学时,占全部学时的12.0%。其中“两课(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共计292学时,占人文课程学时数的75.3%均证明了上述观点。据调查[7],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学时数占医学总学时的比重为5.7%~17.0%。2013年对全国69所医学院校的教学调研[8]显示,教授医学心理学的学校有47.8%,教授医学伦理学的学校有34.8%,教授卫生法学的学校有34.8%,而教授社会医学的学校只有5.8%。我国课程设置模式基本沿用三段式,即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基础课,二、三学年开设临床专业课,第四学年为实习阶段,而人文课程只在一、二学年开设,未能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9]。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其与大学教育的相互渗透,远程教育也不失为理论授课的很大补充,但这种已经充分应用于专业教育的教学手段在人文精神的教育施用上几近为零。同时,人文课程的教育也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少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关键环节。

2.4 临床实习不扎实,人文精神的培养缺失

在我国现行的医学生教育体制下,医学生在毕业前的一年时间会被送往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这些学生只是刚刚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临床执业的经验,他们心中充满的是对医疗这个职业的神圣感的憧憬,以及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崇拜之感。但是,他们在实习医院面对的是社会现实和最实际的医疗环境,他们的人文课程在之前的几年已经学习完毕,但那只是理论灌输,而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自身素质良莠不齐,有的人文素养甚至严重欠缺。这些带教老师大部分是一线医生,尤其是在大医院,临床工作繁重,超负荷工作已成常态,难免会导致部分带教老师对待患者的病痛漠然视之。这些影响会像心理阴影一样伴随着医学生走入医疗工作岗位,将对我国今后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 如何实现“互联网+”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1 赋予人文精神新的时代意义

正如“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医学生的大学教育上,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之乎者也”的刻板形式之下,则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带来的技术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在“互联网+”时代,人文精神意味着“吾日三省吾身”的知识学习能力,意味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团队协作和谦虚严谨,也意味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这些正是人文精神内在优势的逐步显现。不是拘泥于陈规旧律,而是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同时充分发挥自主性,让人文精神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展现出新的意义,让未来的医疗执业者在屏幕后、手术机器人操作台前和大数据的搜索过程中,都怀有一颗赤诚的心,都不忘秉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充分发扬新背景下的人文精神。

3.2 营造人文精神新的传播维度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兴科技手段的推陈出新,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言传身教,还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文化沙龙等多维度的方式进行人文知识的教授和普及。我们可以借由互联网的便捷性,邀请各路大咖,文化名人进行讲座。定期邀请深受病人爱戴的医务工作者谈自己的执业感悟和价值追求,当然,我们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微信群、QQ群等群体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和人文精神的榜样人物“面对面”交流,扩大榜样们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感染维度,邀请普通患者在交流群里讲述自己的寻医经历和对医生的评价,用最真挚的情感阐述最朴素的道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用榜样的力量触动学生的心灵,以期营造人文精神传播的良好环境。

3.3 塑造人文精神新的教育理念

医学院校应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完善宽口径、大门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及增强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功能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在此之上,彻底扭转人文和科学不相关、素养和能力不挂钩的错误理念。医科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在之后的执业道路上不是面对冷冰冰的疾病和数字,而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只是在治疗躯体疾病,而是在躯体和心里两方面来为患者解除病痛。因此,人文医学还应学习系统论与整体论的哲学思维,从生物、心理、社会等角度全面理解疾病与健康,从整体论的角度开展医疗行为,在医学训练中培养认知能力,医学生和医学从业者必须具备判断、决策、解释、寻找证据和做出推断的能力。我们要在新时代下重新审视、关注、宣扬我们的人文精神,进而为当代中国医学院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构建一种全新的模式。

3.4 定制人文精神新的培养模式

医学院校大多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为己任,其课程设置上大部分课程重点在于关注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在医疗专业技能的培训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今的医疗工作者应该从整体的层面来关注患者,强调患者的求助不仅仅局限此次来就诊的受损器官或者组织,而是在于一种身体和心灵上的关爱的寻求关注和尊重。“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以及神学家用来表示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观照生命,看到生命的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10]台北医学大学的解剖教育中,除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授以外,还着重加入了人文关怀的医学教育内容,因此,我们通过视频录制或者网络直播台北医学大学的“仪式感”教育让我们的医学生知晓,在台北,任何医学解剖课的教学之前,是需要有遗体捐献的,因此,每年解剖学实验课程开课时,其任课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家属访谈,让家属在遗体捐献的仪式上表述逝者生前曾表达的愿为医学事业奉献的心愿,让学生了解捐赠者的生平事迹及家属的心情,感受捐赠者与家属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促使学生认识到医学职业的责任感与社会的期待[11],而网络的发展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更直观地身临其中,切身感受到我们身上背负的责任,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升华到新的高度。

3.5 提升人文精神新的教育力量

首先,应该增加人文课程的教育力度与教学时间,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学者指出,将人文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课(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应该根据医学教育特点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内容案例,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医学史、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课程,应该增加此类课程的学时占比,同时改革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敬畏生命、尊重人权、重视沟通。与此同时,师资力量也应该有所提升。第一,提升医科大学人文课程授课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育水平,可以通过外出进修、集体授课、远程交流等方式敦促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涵养与人文素质。第二,增加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的亲密度,可以通过选取优秀医生结合自身执业实际或者增加人文教师进入临床感触医疗的互补方式,同时通过网络模拟实际的执业环境,让学生自己与“当时”的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通过电脑程序的运算来推测相应的结果,达到寓教于实的目的。最后,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辅导员或者政治委员(部队院校)的重要作用,他们长期接触学生、管理学生,与学生的距离感小,又有着自己进行通知传达的社交软件,使得他们能结合学生个人现实状况进行“补充教育”,在软件里适时发表一些人文精神的帖子,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处渲染人文精神的教育氛围。

4 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于很多人已经不再陌生,但在国家大力度扶持网络工程,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之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医学生的教育者,在面临现今社会诸多诱惑和各种主义的冲击之下,我们需要加强对基本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了解,承担起提升医学生人文涵养的责任。转变理念,整合资源,借助网络的契机,重新认识人文精神在对医学生今后学习和执业上的重要价值,加大对他们的人文精神培养力度。

[1] 金民,井西学,张盛林,等.Internet时代现代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5):269-270.

[2] 陈璞.大数据推动高等教育变革[N].人民日报,2015-09-10(7).

[3] 李小华,陈玉兵,赵霞,等. 互联网+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4] 董诚,林立,金海,等.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实例与系统分析[J].大数据,2015(2):78-89.

[5] 邱鸿钟. 医学与人类文化[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 黄谦.江西省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7] 刘东梅,雷红艳,范菲菲,等.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95-796.

[8] 孙宝志.全球视野下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34(7A):1-4.

[9] 李春燕,章晓幸.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9):61-63.

[10] Shapiro J,Rucker L.Can poetry make better doctors? Teaching the humanities and arts to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College of Medicine[J].Academic Medicine,2003,78(10):953-957.

[11] W.C丹皮尔. 科学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5.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医学生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的进步
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