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建筑学教育解读及黄声远建筑实践探索

2017-01-20陈雨蒙

中华建设 2017年5期
关键词:宜兰建筑学设计者

陈雨蒙

台湾建筑学教育解读及黄声远建筑实践探索

陈雨蒙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中国大陆的建筑学教育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需要以不断更新的理论去应对发展和变化着的行业,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引领学生接收行业最新的资讯,展开充分的实践。与大陆共享着同样历史兴替的台湾,在近些年的建筑教育与建筑实践中展现出别样的“地方性”姿态,以黄声远为代表的建筑师获得了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建筑界的关注和认可,对大陆的建筑学教育以及建筑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建筑学教育的特别之处

1.特别的教育模式——技职类教育模式

笔者的母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交换学校是台湾科技大学。大陆的“科技大学”一般为侧重理工类学科的大学,近些年也有向综合类大学发展的趋势。而科技大学在台湾则属于技职院校,从国中起就有一套独立的技职教育体系,在技职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将其技职教育提升至高等教育的阶段,补充了高级技术人才的空缺。

台湾科技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高级职业学校,也有一部分来自综合高中。技职类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技术实务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自高级职业学校的同学在初中后就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并开始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建筑设计方向的学生开始学习使用相关软件,并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建造技术进行深入学习和训练,参加相关竞赛。高中毕业后参加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进入高校的对应专业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称为“业师”。业师在校外拥有自己的全职工作,在特定的时间承担校内特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不仅学历高,大部分人拥有海外学习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校外的工作使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保障了科技大学技职教学的专业性和高质量。

2.特别的设计习惯——与使用者一同生活的心态与决心

在台湾,建筑设计课程的课题是台湾科技大学竹北校区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学生被分为6~7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校园规划部分,再由每一位同学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各自负责一栋建筑的单体设计。整个过程中小组协作占设计的主导部分,也给了交换生一个很好的机会与台湾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同台湾同学一起做设计,笔者发现了他们身上突出的特点:

(1)特别不怕花时间

大概和生长环境有关,台湾人的性情普遍要温和许多,整体的状态十分松弛。一开始接触他们的工作状态有些令人难以适应,在笔者认为已经得到一个答案可以结束工作的时候,他们却不慌不忙,继续思考和讨论着,有时候下课时间已经过了好久,讨论结束已是深夜。

反复几次之后,当笔者逐渐克服了内心惯有的急躁,同他们一起投入到细致的推敲和讨论中去,好像终于对“做设计”这个过程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做设计不同于解习题,没有所谓的最优解,而是要求设计者有足够的耐心,对设计中每一个微小的要素进行多种角度的考量和验证,这样的设计才不是主观的“想当然”,才能在付诸实践后依然经得起考验。

(2)擅长追问和质疑

对于设计者来说,一个基本的要求是能为自己的设计讲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做到有理有据,逻辑自洽。而在台湾的设计课程中,事情不只是一个故事这么简单,一个优秀的设计不等于一个设计者自己建造的完整逻辑链条和整体性愿景。

在讲述自己设计中各个要素时,笔者常常被同组的同学追问它们存在的理由,追问作为设计者的愿望放到使用者的身上是否可以真正实现。在反复的追问中,笔者开始反思自己思考方式存在的缺陷。大陆学生习以为常的“解题式设计方法”,其中很大部分是设计者“上帝视角”的一厢情愿,而作为使用者在使用和体验设计中的细枝末节和种种可能,都没有被纳入思考的范畴。逐渐地,笔者习惯了这种追问,并且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也经常可以提出自己的追问,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不停地角色切换中,感觉自己的设计真正地“落地”了。

二、探索黄声远在宜兰的建筑实践

1.宜兰建筑之旅

了解了台湾建筑学教育的特点后,使人不禁对台湾建筑师的作品也更加好奇,不同教育模式会孕育出不同的结果吗?田中央、黄声远,这两个名字在来到台湾前,即使说不上如雷贯耳,也算是脑中对台湾建筑的一个标签了。当你真正踏上宜兰的土地,会真正感受到建筑师对“在地性”执着的坚持。

2.对公共空间的坚持

与火车站周围大都是密集的商业区不同,宜兰火车站周围是一个宽松愉悦的公共活动空间,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火车站对面就是黄声远的作品“丢丢当森林”。

巨大的金属棚架上,几米作品《星空》中的小火车从上空穿过,棚架底下是居民自发组织的周末市集,小朋友们跑着笑着,好似穿梭在一片真正的森林中。广场中,旧结构改装成的座椅,灯架,自行车停车场,小舞台……让人感受到建筑师的耐心细致的设计和广场散发出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接连走过了几米广场、文创街、宜兰美术馆、诚品书店、宜兰美术馆、宜兰酒厂、杨士芳纪念林园……你会发现黄声远的建筑是不需要找的,因为他们以各种形式遍布宜兰的大街小巷。一个建筑师和一个城市的结合能够紧密到如此地步,与他对细节的坚持,对公共空间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3.对使用者体验的坚持

津海栈道是宜兰河改造工程中的一个点睛之笔。黄声远设计津海栈道的初衷,是为穿越宜兰河两岸的步行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私享空间,走上这道桥,才会发现它绝对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设施。

栈道悬挂在原有的公路桥下,建筑师采用了丰富的材料:钢格栅、镀锌格栅、木料、耐候钢板……并利用稀疏不同的节奏引导人去关注水面,并在栈桥周围特意为儿童、老人和情侣设计了秋千、坐凳和鹰架平台。桥外侧高低参差角度各异的结构杆件,像是一片风中的芦苇,活动的金属叶片在风中窸窸窣窣发出清脆的响声。坐在桥上,也让人仿佛处于云雾缭绕的气氛之中,看着桥下荡秋千的孩子们,跑步的人,野餐的人,好像参与进了他们幸福的生活中。

建筑师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坚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他们对于每一个方位的感知,每一种知觉的体验,每一种不同的使用需求,所以一道小小的桥才能让一个路人也感受到如此的愉悦和满足。

4.“黄声远模式”带来的启发

与以往“参观”著名建筑师的著名作品有所不同,在宜兰的体验是穿行在大街小巷的每一个游客、居民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人的关怀,从而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幸福感。

我们需要划时代的建筑师,需要划时代的作品,他们具有超越现实的眼光,创造出巨大的文化价值,推动着学科的发展。但我们常常忽略了作为建筑师的另一种可能——成为黄声远这样的在地实践者,他们饱含感情,承担起社会责任,跨越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思维隔阂,照顾和呵护着每一个普通人最微不足道的体验,用善意去恢复人的感官。

当今的中国大陆,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该如何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同时保有城乡各自的特色,该如何在农村文化中延续文脉、留住乡愁,台湾的“地方性”可以给予我们思考和养分。我们的建筑学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扎实基础,充实积累,善于质疑,尤其要走出乌托邦,为使用者做设计。我们的建筑师应当回归土地,扎根现实,做出基于人文风貌、社会习俗、生活状态、人际组织、行为模式、生态构成等地方要素的,富有关怀和感情的在地建筑实践,让每一个小城与每一片乡野被人们重新认知,重新定义,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宜兰的现在,也会是大陆许许多多个小城与乡村的未来。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猜你喜欢

宜兰建筑学设计者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2020德国iF设计奖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博远设计:“城市有机更新”设计者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