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汤泉村:呢喃细语诉说古村悠悠岁月

2017-01-20撰文祁建

浙江林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米糕古村花灯

◇撰文//祁建

福建汤泉村:呢喃细语诉说古村悠悠岁月

◇撰文//祁建

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千百年来,汤泉村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享受着群山的抚爱,村庄四周,山峦起伏,河溪纵横,山峰林立……以呢喃细语向世人诉说古村的悠悠岁月,用芳醇的乳汁哺育了无数家乡父老乡亲。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太华镇汤泉村,千年古村,温泉之村。村中有一条河叫沂河,沂河的主流,从上城开始,流经中城,汇聚了白水、罗丰方向的支流,形成双溪合流之势,淌过下城,而后向着黄沙、文江、尤溪、福州、东海的方向,蜿蜒而去……所以,这个村最早叫沂水村。

村里有一冷一热两孔泉水并存,在寒冷的冬天,整个村庄云蒸霞蔚,宛若人间仙界。村里的族谱上还记载了这个古老村庄不平凡的一幕幕:这里曾出过尚书,修建有多座的土楼。如今,承载着这个千年古村过往的古迹已经随着岁月的风尘散落在尘土中,留下的也只有断壁残垣,只有村中的参天古木无声地见证了这一切。

一个村庄,双溪合流不多见。这样的风水地理足以让人惊诧。相传早年有一县令,从顶庄方向坐轿而行,远远望见村内双溪合流之势,以为村里必出高官,当即传停,下轿步行,以示敬仰。再行数里,县令远远望见白水漈之水犹如一把利剑,从高高的松柏岭,直插而下,把这双溪合流的好风水给破了,心里已知,村中必无大人,最多不过七品官。于是,复又乘轿而行。

除了沂河,村里的温泉也一样有着神秘的色彩。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仙人,化成乞丐,以口渴、伤病为由,游走十里八乡,求人援手相助,无人理睬,到了沂水村,有一老人家,正在家中酿酒,看到这个可怜的乞丐,赶忙倒了酒给他解渴,还用米酒给他伤口消毒。仙人很是感动,问老人家是想要富,还是想要贵(当地方言,气与贵同音)?老人家一听,人都没气了,还享什么富,便一口咬定要气。仙人随手捡起地上的一根小竹枝,往地上插,一股热气,随着温泉水蒸腾而上。于是,当地的温泉,由此而来。这样的神话传说,手法老套,并不新颖,倒也符合中华民族提倡的与人向善的传统思想。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汤泉人的善良与纯朴的本质。

在寒冷的冬天,整个村庄云蒸霞蔚,宛若人间仙界。“汤水得天厚,泉源济民生。”这是一副镌刻在上汤池大门的对联,对句工整,凝炼,又十分简洁点出汤水的独特性,泉水的实用性。这副对联创作于民国,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可见文化穿透力的伟大。据称,此联是汀州曾广勋所撰,时为汤泉区公所保安中队长,剿共副总指挥,手上沾染了不少汤泉革命群众的鲜血。汤泉人并没有因人而毁文,一则说明汤泉人的豁达与大度,二则也说明汤泉人对文化的景仰。而曾广勋却因为这副对联的汀州二字,暴露了自己的踪迹,在隐藏十余年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被政府缉拿归案,而后公审枪毙。

“汤火不辞真虎将,泉源所出是龙盘。”这副对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悬挂在太堡宫汤泉堂内,让人精神为之一震,一股英雄气不觉漫上心间。“汤水常热春四季,泉源永恒福万年。”这样的联句,充满了祝福与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温馨而又亲切。

有宋以来,叶氏先祖开基沂水村,至今有千年时光。如今,只有长坵埕下,建于清朝时期的一座土堡,叶、蒋两家的老族谱,上城太平国寨遗址,算是有些年头,多少承载着些许历史的仅有文物,体现了这个村庄的过往。

历史是真实的存在,然而,没有了文物记载、传承、证实,历史就会是一种虚无。汤泉千年历史近乎虚无,让人顿生悲凉,除了几段:有福看必(方言同鳖),无福看戏;后溪坝有个兵部尚书第之类的传说之外,叶、蒋两家的族谱,算是对这个村庄历史最全面的文字记载。而就算这样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有些也难于得到官方的印证。有如,蒋氏宗谱中元代先人曾任梅州刺史的记载,遍寻县志、府志而不得。是官方史志的遗漏吗?不得而知。也许,是时光把过往的人事一一淡化、远去,甚至不着痕迹地抹去了吧。

民国十七年(1928),大田知县陈朝宗编纂的《大田县志》,记载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县至民国十七年(1928)凡493年,上溯至唐近千年历史,大田县所有山川、物志、金石、选举、学校、风土、农物……提及汤泉的人物、事件11处,其中2处在寺庙志,记载延寿庵、汤泉堂这2处地名,2处在选举志,记载元至正年间叶氏兄弟,荆才、茂才俩兄弟被荐辟录用。

叶荆才以才举荐官至梅州刺史,叶茂才官至北路总管。自唐开科取士以来,到清朝新学兴起,少说也有千年历史,沂水仅有叶氏兄弟硕果仅存,一枝独秀。能够从民间被举荐、征召录用为五品官员,叶氏兄弟的才情应当是非常了得,他们的名字,不但入了《大田县志》,还入了《延平府志》,算得上是名载史册,流芳千古了。

以才举辟,当是所言非虚。不论是《大田县志》,还是《延平府志》,都对叶荆才、叶茂才兄弟的记载,寥寥数语,无从深入了解,而叶家族谱不仅记录了他们的生卒年月,所葬何处,仕宦生涯,甚至连他们兄弟俩与诗友唱酬应和的诗句都一一记录在册。族谱中还记载了叶茂才先是在元朝京都任庶吉士,成为能够亲近皇帝的近臣,曾经陪伴皇帝游历大都北京,并奉诏写下了吟咏幽州八景七言绝句八首,算是一处文坛佳话。

悠悠沂水村,两岸青山环绕,村内冷水与温泉同在,正是这得山水情趣,承天地精华的土地,从古到今,才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各类人才。

在当地,每年正月二十有迎花灯的传统习俗。相传,太保公极喜欢花卉,为纪念太保公,每年正月二十晚上,沂水村都会用迎花灯的形式让太保公欢喜,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沂水花灯系由竹篾做框架编扎而成(现大都用铁丝编扎),外面裱以宣油纸,形似花篮,篮上装饰各种纸扎花卉,如牡丹、荷花、梅、兰、菊等各式花。篮中置一玻璃瓶,内盛茶籽油,用灯芯草做芯,游灯时用一木棍手擎行进,一人一盏。正月二十夜,由村中五坊(上城坊、中城坊、下城坊、汤池坊、下煲汤坊)五条狮子拉开迎花灯的序幕。舞狮表演告一段落,迎花灯正式开始,响铳齐鸣,鞭炮齐放。五条狮子在傩面人的引导下,边舞边行。紧接狮子之后是五坊各一盏车鼓灯,高1.5米左右,宽厚一米许,分上中下三层灯体,由两名壮汉抬着前行,随后是伴奏乐队,六人组成,一人司鼓,一人吹唢呐,人掌大小锣和钹。乐队后面通常还有当年的生肖动物灯一盏,及跑旱船、舞蚌灯、踩高跷等一同前行。有时还有“地板戏”“高矮人”等小戏表演。紧随其后便是花灯队。领头的是牡丹花灯,象征富贵。凡是牡丹花灯,一盏一盏相跟。其后是莲子花灯,寓多子多丁,族丁兴旺。然后是其他各式花灯。最后压阵的是“太保公”神像、“神农氏”神像及本地道教始祖“陈七公”神像。迎花灯队伍到村中宽敞或是人群密集处,要停下表演一番,将神像位置摆定,村人在神像前摆上供桌,祭供苹果、橘子三牲等供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天晚上,沂水村内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十里八乡,甚至县上、市上都会有许多人前来参加盛会。沂水村一时成了欢乐的海洋,花灯一直迎到太保公归庙,人群散去,一年一度的迎花灯才告结束。

汤泉村,不仅有温泉、花灯让村民引以为傲,古法制作的小吃也飘香四处。首屈一指的当属沂水米糕。沂水米糕用祖传手艺制作,做法特别,糯米要求糯性弱口感硬,浸泡晾干放到锅里与细沙一起加热翻炒,等米粒膨胀熟透再分离粉碎。粉碎后的糯米粉装在竹筲簸上,放置在阴凉处,筲簸底下还要铺上一层十几厘米厚的河沙,约大概一周后,用手将糯米粉抓起,放开粉可成团时,就可装框制作成型。制作时取适量糯米粉,加入炒好的花生末和黑芝麻,以及白砂糖、冬瓜糖、香葱油等,装进特制的木框中擀成型并切成块。一包中有4小包,每小包一块米糕,用干净的纸包上。这种米糕制作既无蒸煮,也不用压榨,所以味道香甜酥软,爽口不塞牙。米糕做好后包装纸透出亮滑的油渍,五谷杂粮的芳香自然散发。

沂水米糕的制作工艺,在沂水村并非秘密,每年中秋将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糯米,赶在中秋之前,制成米糕,作为特殊的节礼,送给舅舅、外公,或是岳父母。如今的沂水米糕,已然成了一个小小的产业,声名在外,许多经过沂水村的人,都会慕名停驻,下车来,带上几包捎带给朋友,或是家中的老人、孩子尝鲜。

在这里,处处流淌宁静,在弥漫于记忆的长河,青山、绿水、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尽收眼底,处处是美景,处处是仙境,泉村历经风雨,饱含沧桑,但宁静依旧,和谐依旧,温泉依旧……

猜你喜欢

米糕古村花灯
《古村小巷》
挂花灯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米糕大战(环球360°)
古村——大芦
赏花灯
花灯艺人
米糕“牙医”
“米糕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