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俗社与西安事变

2017-01-19李嵱

新西部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杨虎城西安事变秦腔

李嵱

戏台上才子佳人在方寸天地中演绎着悲欢离合,浑然不知台下早已暗流汹涌,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大事即将发生……

2016年11月2日上午,刚刚开馆的易俗社展陈馆里,一位宝鸡来的参观者专注地盯着墙上的老照片。图片下面的注解是:“1936年12月9日晚,杨虎城在演出前做招待讲话。”

八十年前的影像早已模糊难辨,但是多少仍能感觉到当时易俗社剧场内座无虚席的热闹场面。

易俗社的老人们提起这段往事,几乎都会用同一种语气:先是精神为之一震,继而颇为自豪:“哦,当时杨虎城请南京来的军政大员到易俗社看戏,白天黑夜连着唱了三天三夜!”

易俗社创始人孙仁玉的嫡孙孙永宽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当时台上唱戏的演员叫王天民,唱的正是祖父创作的《柜中缘》。”

谁也没料到,三天后,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革命史的走向彻底被改变。

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易俗社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易俗社老人们说完这些往事,往往“莞尔一笑”,偶尔也会发出一声叹息。

用秦腔招待“贵客”

有人说,当时的形势,如若不是百年剧社易俗社和秦腔的艺术魔力,或许无法吸引这些高官走进剧社,流连忘返。这次军事行动的“秘密性”,甚至躲过了蒋介石安插在张学良身边的耳目。

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由李桐轩、孙仁玉联合160多人发起,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1936年12月9日晚,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宴请随蒋介石来西安的军政大员,宴会后在城内易俗社剧场看戏。杨虎城在演出前做了招待讲话。

南京的“贵客”不远千里而来,杨虎城是陕西人又作本省官,尽地主之谊的办法,就是在盛宴之后,请他们尽情领略一下秦腔的风采。在这样一个久负盛名的易俗社剧场来款待南京的权贵,算是一种权贵的时髦吧。

直到深夜,易俗社剧场依然灯火通明,喝彩声不断。

而且,这场大戏连唱了三天。戏台上才子佳人在方寸天地中演绎着悲欢离合,浑然不知台下早已暗流汹涌,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大事即将发生。

对于这家历经百年风雨的剧社而言,这三天的演出本身并不足为道,只不过,演出背后暗藏的玄机令这段往事至今颇具神秘色彩。

如今,易俗社剧场依然静悄悄屹立在闹市中心,有演出的夜晚,剧场外依旧灯火通明,剧场内依旧座无虚席,古老的秦腔之声依旧清越、激昂,牢牢吸引着台下的戏迷。

但八十年前,这个舞台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杨虎城又缘何会把这次军事行动的秘密指挥部设在易俗社呢?

与剧社渊源深厚

易俗社从一诞生,就同当时的军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虎城将军和邓宝珊将军不仅常到易俗社看戏,和易俗社的演职人员有一定的交情,而且在易俗社最艰难或有重大发展的当口,他们都会慷慨解囊,以解燃眉之急。

1930年11月,杨虎城将军督陕之后,在重视水利建设和兴办教育事业的同时,对易俗社也从各方面予以关怀。他对部下常说:“演员历来被人们视为‘下九流,但却忘记高台戏曲教化人的重要方面,易俗社这样的剧团,我们就应当把它列入正规教育部门,像兴办教育事业那样办好易俗社。”

杨虎城与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胡文卿、陈雨农等人经常来往,而且言谈投机。他对教练陈雨农特别赏识,多次称赞陈是“易俗社的顶梁柱和难得的人才”。为了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他亲自授予陈雨农名誉副官的军职,而且发给军装。陈穿副官军装,不但可以自由出入西安四大城门,而且站岗军人还得立正行礼。另外,杨虎城还曾命令西安警备司令马青苑筹资1000元,为易俗社增购了戏箱。

1936年12月初,张学良多次进谏,要求抗日,蒋介石不允。蒋让张、杨进击红军,攘外必先安内,若不执行将调东北军到闽,遂被拆散,调西北军到皖。6日,张、杨决定扣蒋。

9日,西安万名学生游行示威,前往临潼要求见蒋,蒋指示格杀勿论。张学良追到东十里铺,对学生说:“你们再往前走就要流血了。我和你们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你们的要求也是我的要求。请相信我,一周内我一定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9日晚,杨虎城陪蒋介石及南京来的军政大员在易俗社看秦腔《柜中缘》等戏时,张、杨暗中布置。10日11日继续准备。张在会上说,我们是逼上梁山,不得不对蒋先礼后兵。11日商定:12日早晨六点,临潼、西安同时行动。

三进三出指挥兵谏

缘于杨虎城和易俗社的特殊关系,易俗社剧场也就成为张学良、杨虎城指挥西安事变的重要场所,很好地配合了扣押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扮演了历史赋予它的角色。

易俗社剧场内的精彩演出,起到了“掩人耳目”的迷惑作用。南京要员被“请进”易俗社剧场,一旦入座,他们的生命前程,便在张、杨的掌握之中。

蒋介石的侍从秘书汪日章、当年的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先生曾在回忆录中感叹西安事变的“突然”。两人当时均系蒋介石身边的要员,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当时也是西安事变中要“一网打尽”的对象,可是事变前他们毫无察觉。

1936年12月9日晚,易俗社剧场灯火通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陪同南京政府要员观看名角王天民主演的《柜中缘》。杨虎城的指挥位置就设在易俗社。他三进三出剧场,坐镇于此,遥控着西安城内的军事行动。

鲜为人知的是,这一秘密军事计划当时差点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而夭折。

一个小小的误会

据赵寿山将军回忆,1936年12月8日,张、杨已经商定扣蒋,12月9日却发生一场误会,西北军特务营长宋文梅看到有一队东北军向临潼开拔,误以为要提前行动,便通知了杨虎城。

当时杨虎城正在易俗社陪南京的军政要员们看戏,一听“东北军傍晚行动,孙铭九已经出发”的报告十分震惊。而当时张学良恰好有事未到,杨虎城信以为真,立即在西安城进行了部署,并包围了易俗社,准备行动。但是一切部署停当后,再回到易俗社后发现张学良竟然来看戏了,正和陈诚等人谈笑风生,完全没有行动迹象。杨虎城一查问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误会,孙铭九到临潼不是要行动,而是奉命保护游行的学生。差一点误了大事!幸好有精彩的剧目,转移了中央要员们的注意力,并未察觉剧场外的异样举动,及时平息了事端。

杨虎城的亲信王菊人先生也曾回忆:“(宋:杨虎城的特务营长宋文梅;孙:张学良的卫队营长孙铭九;张:张学良;杨:杨虎城。)据宋判断,孙是去扣蒋,这问题重大紧迫,得立即决定。可这时张、杨正在请蒋系高级将领在易俗社看戏,并都在那里作陪。汇报后,杨决定马上配合东北军行动。他为不使蒋方人员看出破绽,下令后又去易俗社陪蒋系将领看戏。当夜卫士队两连,包围易俗社并担任扣押蒋系高级将领的任务,同时担任新城至易俗社警戒,各街口均布双岗。十时后仍无消息,杨从易俗社急回总部问了情况,决定请陕西几位绅士再点几段戏,以延长蒋系将领看戏时间,等待临潼方面消息。他仍回易俗社陪蒋系将领看戏……事后,张、杨决定扣蒋时间不能再拖。10日准备,11日晚上行动。”

百年剧场的辉煌印记

12月11日晚,已经唱了三天的易俗社的大戏落下帷幕。杨虎城请蒋介石的侍从人员看完戏,回到临潼时已半夜。

几个小时后,兵谏发生。

在张学良的手下,蒋介石也有坐探,比如曾扩情,是黄埔一期的老大哥,蒋介石“十三太保”之一。这个人西安事变前任“西北剿总”政训处长,名义上是张学良将军的部下,实际上暗中监视。可连他这样的情报老手都被瞒过。

谁也没想到,杨虎城和张学良会在易俗社剧场“画地为牢”,用秦腔的杀伐之声,将南京要员征服,使他们乐而忘返。然后出其不意,一声令下,先扣蒋介石,再将他们一网打尽。

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变,令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主张。

八十年后,易俗社创作排演了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这是秦腔第一次以文献纪录的方式,展现一个剧种在历史大潮中的风云变幻。这部现代戏中,杨副官的出场再次勾起西安人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

猜你喜欢

杨虎城西安事变秦腔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
杨虎城是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角
父亲的秦腔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真相
杨虎城之孙杨瀚披露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