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一心为民
——记青海省乌兰县司法局铜普司法所所长谭万红

2017-01-19石恒堂青海省司法厅基层处

司法所工作 2016年12期
关键词:普法农牧民纠纷

文 石恒堂[青海省司法厅基层处]

不忘初心 一心为民
——记青海省乌兰县司法局铜普司法所所长谭万红

文 石恒堂[青海省司法厅基层处]

全国模范司法所长谭万红

“千难万难,有了老谭不难”,这是在青海省乌兰县铜普镇各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首花儿(盛行于青海的一种山歌)里面的一句唱词,花儿里面所唱的“老谭”就是乌兰县司法局铜普司法所所长谭万红。现年52岁的谭万红在当地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老百姓都亲切地喊他“老谭”。

20多年来,“老谭”走遍了铜普镇的一沟一坎,一村一户,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用一腔热血筑牢了民族地区基层司法行政基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他2009年被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2011年被乌兰县委、县政府评为2010年“优秀领导干部”,2011年6月,被海西州人民政府评为“‘十一五’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人民调解员”,2012年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人民调解能手”,2013年被海西州依法治州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海西州‘六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2015年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

忠于职守 牢固树立一心为民信念

大学毕业后,谭万红被分配到了乌兰县检察院工作。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办案态度,谭万红很快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年后,谭万红却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县检察院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选择投身于司法行政事业,并主动请缨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岗位工作。对此许多人都不理解,家里人也不支持他,问他为什么,他感慨地说:“许多老百姓是因为不懂法才犯了罪,许多刑事案件是因为小的矛盾纠纷没有及时调解才造成的,我是学法律的,可以为老百姓办点实事,不想让他们再吃这样的亏了。”他来到铜普镇,从一个司法助理员干起,走村入户,与各族群众拉家常,聊收成,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谭万红自学了蒙语和藏语,使少数民族同胞把他当成了自家人。走上了司法所长岗位后,谭万红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把自己定位成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普法依法治理的宣传员、政策法规的讲解员、密切党群关系的联络员和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始终把全镇的社会和谐稳定放在心上,把一心为民的信念贯穿于工作实际中,哪里有重大疑难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他总是冲锋在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几年来,他代表政府化解疑难复杂纠纷34件,处理急难险重任务13起,为镇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合理化建议31条,指导制定村规民约19个,开展法律咨询189人次,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71人次,成为了牧民群众的知心人,党委政府的放心人,为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谭万红(右二)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谭万红(左二)入户走访民情

谭万红(左二)在工地现场为群众调解纠纷

立足本职 积极践行一心为民宗旨

司法所承担着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等9项职能,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阵地。工作中,谭万红抓职能、重服务,在维护铜普镇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谭万红(左二)在乌兰县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都兰寺为僧侣发送普法宣传材料

谭万红(左三)为群众调解纠纷

谭万红(左一)为群众调解财产继承纠纷

(一)强化人民调解,筑牢“第一道防线”

铜普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农牧业镇,民间矛盾纠纷多发。谭万红充分发挥懂法律、通民情、善调解的优势,积极参与重大疑难和易激化民间纠纷的调解,经常性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深入细致地分析矛盾原因,法、理、情并举化解矛盾纠纷,消除纷争,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属于国家高速公路网北京至拉萨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三纵、四横、十联线”中的第二横,在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地区公路网和青海省公路网中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由于项目在乌兰县境内建设点多面广线长,需要沿线上百户各族群众搬迁,征地拆迁和补偿等工作量大任务重。个别群众在利益驱动下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后,又有一小撮人以民族问题为噱头,开始炒作和煽动,以至于2013年12月引发了群众上访事件,项目前期工作一度中断。谭万红临危受命,逐人逐户做农牧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流利的少数民族语言、良好的法律政策素养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深入浅出的讲解说明,农牧民群众知晓了国家有关拆迁补偿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白了拆迁补偿标准,纷纷表示接受政府的拆迁补偿方案。对一些固执己见的群众,谭万红没有气馁,坚持以法为基础,以理为框架,以情为调节剂,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法律政策,讲项目的好处和意义,引导他们理性表达诉求,摆正心态,积极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经过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做通了上百户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得以圆满化解,确保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施工。

(二)强化安置帮教,真情扶困解忧

对待刑满释放人员,谭万红总是用一颗赤诚之心与他们谈心、讲政策、拉家常,教育引导他们走好人生路,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们落实责任田、承包草原等生活问题。在一次回访中,细心的谭万红发现刑满释放人员芦某情绪低落,愁眉不展,问他有什么困难,芦某却一再否认,说没有困难。回到所里,谭万红越想心里越不踏实,又开车赶往芦某家。已到晚饭时间了,屋子里冷冰冰的,芦某坐在炕头低头抽着闷烟,其妻坐在一边,满脸泪水,两眼通红,7岁的儿子躺在炕上昏昏欲睡。看到谭万红走进来,芦某一下愣住了,其妻连忙起身去倒水。谭万红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并一再强调有困难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芦某被深深地感动了,道出了心里烦恼。原来芦某儿子最近被检查出了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要赶快做手术。可刚获得新生的他还没有正经工作,现阶段收入仅够一家三口维持温饱,高昂的手术费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无情的病痛折磨着,痛心不已,但又无可奈何。知道这一情况后,谭万红牵头在全镇为芦某的孩子进行了募捐活动,活动共筹得善款2万余元,他带头捐了500元。后来,他多方奔走和协调,为芦某的孩子成功申请到农牧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项目,孩子得到了及时救治,背上书包又重返校园。芦某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创办了自己的养殖场,收益颇丰,一家人其乐融融,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芦某逢人便说是谭所长让他走上了正道,是党和政府的关爱让他们家过上了好日子。这件事在刑满释放人员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谭万红因此而被牧民群众尊称为“活菩萨”,切实达到了帮教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在谭万红的带领下,全镇安置帮教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刑满释放人员帮教率、安置率均达100%,无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现象发生。

(三)强化法律宣传,培育法治意识

在创新法律宣传形式上,谭万红注重运用快板、评弹、花儿等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紧抓赛马会、民族运动会及民俗节日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深入推进普法宣传,每年组织举办由镇和村干部、法治宣传骨干、人民调解员等参加的法律培训班,并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这几年来,谭万红共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法律宣传活动47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7万余份,解答农牧民群众法律咨询971人次。同时,他还主动担任了辖区内近10所学校的法律辅导员,为中小学生讲授法律常识课51次,开展以案释法20余次,参加师生近万名,铜普镇民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得到提升。

20多年来,谭万红始终坚守在司法行政工作的最前沿,像一根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曾经的同事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调入了县城。但他甘于寂寞,不图名利,无怨无悔,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扑在基层司法行政事业上,亲眼见证了铜普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由弱到强,亲手筑牢铜普镇司法行政基础,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群众的普遍认可。考虑到年龄、身体、家庭等原因,上级领导多次决定将他从海拔3300多米的铜普镇调到海拔较低、气候较好的县局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工作岗位就在这里,农牧民群众需要我,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能为他们干点实事我心里踏实”。

谭万红(左一)在海拔3500多米的察汉河村为农牧民群众发放普法宣传资料

猜你喜欢

普法农牧民纠纷
署名先后引纠纷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纠纷
普法
普法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普法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