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淮河水文化建设与蚌埠城市发展

2017-01-19王钰雯

治淮 2017年2期
关键词:蚌埠淮河建设

王钰雯

浅谈淮河水文化建设与蚌埠城市发展

王钰雯

淮河,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俗语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淮河在境内有140公里左右,蚌埠因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形成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淮河水文化。

一、蚌埠的淮河水文化资源

蚌埠以淮河为界,呈北部开阔平坦、南部岗丘起伏的地貌特征。淮河以北为淮北平原南缘,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淮河中游,河道宽阔、弯曲、湖洼地较多。淮河以南为江淮丘陵北缘,地形波状起伏,有低丘、残丘、岗地、洼地等。境内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河流有淮河及左岸汇入的泥黑河、茨淮新河、芡河、涡河等支流,右岸汇入的有独山河、天河、八里沟、席家沟、龙子河、鲍家沟等支流。

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蚌”是一种水生的动物,蚌埠在淮河边上,盛产河蚌珍珠,河蚌集中的地方就叫做蚌埠,又被誉为“珍珠城”。历史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延续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留下了灿烂文明的深深印迹,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淮河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双墩遗址文化。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双墩村,出土了大量文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以及刻划符号等,其中出土的刻划符号距今7300年前,被确认为我国文字的起源之一,是7000年前古代文明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出土的“陶塑文面头像”是新石器时代遗物,人面陶俑,表情生动丰富,不仅历史研究价值高,而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陶塑文面头像”的出土,证明淮河流域是我国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7300年前,先民们在这里农耕、渔猎,在原始村落里,用古拙的石器敲击出淮河原始文明的火花。

涂山大禹文化。4000多年前,淮河泛滥成灾,当地民不聊生。大禹采取因势利导方式,经过很长时间将水患消除。最艰巨的工程地点在涂山,当时涂山与荆山是个整体,最终两山被劈开,淮河得以顺流而下。涂山顶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禹王宫,象征涂山氏的天然石像——启母石矗立在禹王宫前。现在,蚌埠禹会村内还保留着一条路叫走马岭,传说是大禹治水时骑马所走的道路,路的尽头有一个池子,称为饮马泉。涂山隔河相望是荆山,建造过大禹的儿子启王殿,山腰有白乳泉和望淮楼,留有脍炙人口的名联:“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荆山脚下的“断梅谷”,是长淮三峡之一,也是风景秀丽的天成佳景。

战争遗址文化。垓下古战场位于蚌埠固镇县濠城沱河南岸,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古战场尚留存霸王城、韩信点将台、虞姬墓等遗迹。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于垓下,刘邦一举摧毁项羽楚政权,在这里演绎过“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千古绝唱,奠定了大汉王朝的基业。曹操屯兵处遗址位于蚌埠曹老集,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一代枭雄曹操与袁术决战于淮河两岸,开创了大魏王朝的雄图霸业。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蚌埠孙家圩子村,记载着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伟人运筹帷幄、剑指江南的光辉篇章。

水利景区文化。蚌埠群山环抱,淮水穿城而过,拥有皖北难得一见的秀丽景致。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位于淮河中游,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风景区主要突显“展禹王宏愿”“观淮水雄韵”、“赏湿地精华”“享天人之乐”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五大主题,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树木苍郁、静谧幽雅,鸟语花香,景色优美,既有“都市鸟岛”的美誉,又有“天然氧吧”的美称。龙子湖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内湖,水面面积8.4平方公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由龙湖、曹山、雪华山、西芦山及锥子山组成,大体呈三山夹一湖的独特地貌,风景区分为北湖景区、南湖景区、西芦山景区、锥子山景区等四大景区。

二、淮河水文化建设与蚌埠城市发展的意义

1.淮河水文化建设关系蚌埠经济发展

淮河水文化的形成,不仅作用于当代,而且深刻影响了未来。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铁路运输的便利和淮河航运的畅通,使蚌埠逐渐发展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文化中心。纵观蚌埠历史,淮河水文化亮点举不胜举,如“垓下文化”“南北分界线的地域文化”“龙湖文化”等文化产业的兴起都对蚌埠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如今社会进入了新经济时代,越来越注重文化产业。蚌埠近年来将“环湖集聚、拥河发展、引水入城、显山露水”作为城市发展理念,淮河水文化建设必将为蚌埠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淮河水文化建设关系蚌埠形象发展

作为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的中心,蚌埠淮河水文化底蕴丰厚,从大禹治水、夏启建国,到楚汉相争、淮海战役,从双墩文化遗址到津浦铁路开通,都是这座城市令人骄傲的历史和文化符号。“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已成为当代蚌埠人的精神体现,水文化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必须有长远眼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亲水、临水、观水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更加促使蚌埠对水文化和绿色的追求。围绕建设淮畔山水名城为目标,加快各项文化遗址的资金投入,实施淮河水文化建设工程,抢救水文化资源,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营造乐山乐水的滨河生态城市,构筑与蚌埠城市形象相适应的“水清、岸绿、山美、游畅”的新城景观,把蚌埠的淮河水文化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3.淮河水文化建设关系蚌埠水利发展

水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水文化建设对水利事业将产生深远影响,对水利建设而言,会涉及河湖连通工程、河湖蓄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水生态与水景观工程。城市水利建设机遇前所未有,天河—张公湖水系连通工程即天公河工程,其先期工程天公河及席家沟部分岸线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还陆续开展了天公河、天龙河、滨河外滩整治、湖上生明月、龙子湖景观改造等城市水环境景观建设,取得很好成效。未来几年,还要推进开通天龙河、天公河环城水系,谋划天龙河工程,推进淮河、龙子湖、天河湖、张公湖“一河三湖”为主的城市水环境整治,会让蚌埠的水更活、更净。

三、关于蚌埠淮河水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挖掘淮河水文化,促进水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

挖掘淮河水文化,以知名的淮河蚌埠闸水利枢纽为核心,建设融生产资料教育、航运、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展示、滩地景观、滨水绿道为一体的水利枢纽与水文化观光带,成为旅游观光、寻古探今的水历史文化浏览之河。积极开展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建设美丽乡村。依托蚌埠丰富的河湖、湿地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蚌埠特色的郊野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渔业,推进休闲步道等滨水绿道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利用深厚的大禹治水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生态及相关服务业为一体的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生态特色的文化产业。

2.推进水景观建设,促进保护与开发并重

加大蚌埠闸水利枢纽风景区建设力度,加强对湿地公园的整合利用,扩大、扩展现有景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景区品位。加快上桥水利风景区建设,以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文化为主题,建成集科普教育、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打造淮河南岸水生态景观,以防洪堤景观建设作为贯穿东西的主轴,在两侧布置多个主题功能分区,营造现代滨河休闲公园、综合性景观走廊。把河道整治与滨河水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对鲍家沟、席家沟、北淝河城区段等河沟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水清、岸绿、景美、通畅的目标。加强龙子湖、天河湖、三汊河、钓鱼台等河湖湿地景观建设,改善区域自然水生态环境,开辟公共休闲娱乐区,凸显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的特色。

3.宣传淮河水文化,促进人水和诣发展

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提升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群众的文化意识。通过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行动,培育企业形成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培养绿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整体社会责任感。在中小学深入开展水文化知识普及,建设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使学生从小树立忧水、爱水、护水意识,发挥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形成全社会带动效应。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广告等方式,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类水文化保护科普活动,在蚌埠市政府网站开设水文化建设专栏,建立奖惩和监督机制,提高全社会的水文化意识,形成公众积极参与水文化建设和保护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33000)

(专栏编辑:周权)

猜你喜欢

蚌埠淮河建设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小院系列之二
近现代蚌埠民族传统体育的流变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