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材装帧设计中的“共情”

2017-01-18向宏年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版共情人教版

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它是设计师的必备素质。文章以一个班级对两种设计的不同反应为切入点,分析了设计师与学生的“共情”程度。旨在揭示:教材的装帧设计,必须在遵循艺术设计“纪律”的前提下,以学生的共有经验为前提,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视觉心理及其能动反应,贴近他们的生活,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思考、观察、想象,在与学生有效“共情”的基础上,进行形式结构的“狂想”处理,方能获得学生的喜爱。

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针对教材的装帧设计来说,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书籍,理解学生的感受,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什么样的书?

2015年秋季,笔者在一个65人的班级中进行了一次对哪种教材更喜爱的小调查。该校平时使用辽海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对于人教版和浙美版教材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触。学生的的喜爱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同一个读者群体对不同教材的喜爱程度表现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一本薄薄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应该是美的化身,设计的典范。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带给小读者的印象如此不同?

封面设计的共情分析

两个版本的教材封面,更喜欢人教版的学生48人,更喜欢浙美版的仅有17人。仔细观察,两种教材封面的文字部分几乎完全相同:“美术”、“一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审定 2012”、“出版社”“人民”;仅有“浙江”“美术”和“教育”之别,但这几个字在各自的封面上也很小。这让我们大胆排除文字不同而导致喜爱结果有异的原因。65人中48人更喜欢人教版《美术》教材封面,是因为封面设计不同。正如设计家吕敬人所说:“自然,读者第一关心的是书中的主题和内容。然而,令读者见到书抚翻品读、聚心会汲,则是书籍设计家为他们创造了享受书籍美感、阅读愉悦的舞台。”在书籍内容主题接近的情况下,书籍装帧设计的不同表达可以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它的喜爱程度。

人教版的封面(如图1)被整齐光滑的曲线分割成两大部分。从书脊的上下黄金分割点开始,下部分是主体图案,它色彩鲜艳,以树、房子、小朋友、地面、天空为要素,树木由大到小、由近到远、由疏到密地排列;小朋友背着画夹,提着小包正向远方走去。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乌塔 · 施奈德说:“书籍的设计如同戏剧的演出,应该富有节奏感。眼睛看到的不仅仅是外形(文字和插图),还应该同时让人感知到无形的区域,即视觉上的空白之处。这种安静区域的考虑和设置,往往能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的确,远方紫色小屋后的空旷之处给小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走过这些紫色小屋,远方的蓝天下还有什么?两个背着画夹的小朋友年龄和一年级小朋友也很接近,很容易让一年级学生有角色代入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封面,引领他(她)们的灵魂开启了美术之旅,向着那个令人向往的未知小屋和空旷天际走去。这是一次美好的“相遇”。

浙美版的封面(如图2)以一个倾斜的大鸟风筝作为主体图案,除了搭配必备文字以外,留出了大面积黄色的负空间,这个负空间本身难以给读者其他的提示,它最大作用是使得以黑、红色为主的大鸟风筝显得分外突出,尤其黑头大鸟那双瞪得圆圆的眼睛,被不断重复放大的曲线结构和向下的尖嘴所聚焦,再加上大鸟风筝双肩黑色紧绷的感觉,与承载醒目白色“美术”二字的方形黑底色一起,凝聚成一股并不轻松的视觉力量。风筝在人们心目中的常态是很轻的、飞得高高的,而现在它是离读者很近的,瞪着小读者,让人产生近乎压抑的感受。

从上面对封面设计的观察来看,人教版的封面设计对小读者有更多的理解与共情,也获得了更多小读者的喜欢。因为,从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阶段来看,一年级的小读者不仅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她)们大多也处于儿童绘画发展的符号创造阶段,在视觉形象方面喜欢以平面基本形的表象符号观察和表现世界,在色彩方面喜欢鲜艳亮丽的色彩,在表情方面喜欢轻松活泼的而不是严肃压抑的。人教版主体图案出现得最多是简洁的三角形符号,曲边处理过的三角形破解了直边三角形的机械性,红、橙色三角形与少量绿色树木夹杂出现,营造了设计的活泼氛围;人物虽为背影,但动态方面也是有生气的而非呆滞拘谨的。相反,浙美版封面拼音字母“MEISHU”和黑底色左边撕边边框的活泼性都消解在主体图案大鸟风筝严肃的表情和大面积的沉重黑色之中。德国设计家雷娜特 · 斯蒂芬说:“书籍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明了,不要使用太多的元素……”。浙美版大主体图案大鸟风筝上的线条繁缛复杂,这与概念期小朋友喜欢平面基本形、表象符号表现的倾向有了较大的心理“距离”。总之,人教版的这个封面设计在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小朋友的处境感情的能力方面做得更佳。它更好地适应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给他(她)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在成功引领孩子角色代入方面有更明显的收效。

书籍内页设计的共情分析

表1显示,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一(5)班对主题内容十分相近的人教版第10课《我的新朋友》(如图3)和浙美版第2课《新朋友》(如图4)的喜爱程度有着较大差异。前者仅有16人喜欢,而后者有49人喜欢。著名装帧设计家陶雪华认为:“书籍是用来阅读的,如何在阅读过程中,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书籍设计的终极目标。”这里的“美”,既有视觉层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

内页设计中的“课程中心”和“学生中心”

1.图片素材的选择

人教版选用了三张大师的作品:马蒂斯的铅笔速写《女孩》、黄胄的铅笔速写《祖国花朵》、李平凡的版画《抱鸽子的女孩》;浙美版只选择了1张大师作品即李平凡的版画《好朋友》。人教版选择的13张图片全是绘画;而浙美版选用了7张绘画、3张剪贴、3张小朋友在一起游戏活动的照片。人教版的13张图片中,12张单个人物,仅有1张是合影;浙美版的13张图片中,7张是几个甚至众多朋友在一起的图片:①著名版画家李平凡的《好朋友》,这是三个背着书包的小朋友邀约在一起;②两个小朋友在草坪上③两个小朋友拍拍手;④众多小朋友在一起玩“找找我的好朋友”的游戏;⑤几个小朋友正在合作完成作业;⑥集体合作方式剪纸粘贴的茁壮大树;⑦全班同学的合影。这种特有的素材选择,把孩子的心理迅速拉回与朋友在一起的那种经验场景,在这里,图片素材的选择已经盘活了孩子与课题《新朋友》相关的经验世界,在丰富图片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关于“朋友”的积极情感和经验世界的回忆能迅速被提取出来。相反地,人教版在这种图片素材的阅读中,儿童关于“朋友”方面的情感和经验世界调动起来会慢得多、难得多。由此不难看出,人教版内页的设计偏重美术课程经典知识的渗透和传承,而浙美版偏重学生对朋友关系的活动体验。前者更接近“课程中心”的被动接受,后者离“学生中心”的建构主义更近。

2.图片素材的排版设计

美术课作为审美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教科书应该是能激发儿童美感的范本。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韵律、色调和布局这些形式结构、平衡和秩序都是激发美感的形式。

(1)从图片的外框形式观察,浙美版采用了方形、圆形、椭圆形、树叶形、无边框的不规则形等,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外在形式;人教版的图片几乎全为方形,方形的重复出现让人感觉到更多“规矩”的存在。相比较而言,浙美版为儿童提供了更加的丰富的视觉经验,针对好动阶段的儿童来讲,多样而不规则的外在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感受。

(2)从图片的大小和面积安排观察,也能读出设计者隐含的姿态。这个姿态告诉我们设计者是否真正考虑到儿童如何阅读,如何参与,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教材中展现的世界如何互动。观察人教版的图片编排:一半的版面是著名艺术家的范作和和绘画应该怎么画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排版很容易让人想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占地面积为其他馆的20倍左右,请别人来自家做客,自己却很高,促得万方来朝,会促使客人形成什么样的心理?这也让笔者想起以前听说的三个国家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苹果的故事,是“照葫芦画瓢”还是先让学生自己闻一闻、摸一摸、甚至吃掉这个苹果的故事。在这里,留给孩子展现自我的空间大小彰显了教材图片排版者的真实姿态,究竟是告诉儿童我们拥有多少经典重要呢?还是在提供经典的前提下给孩子留出更多的空间更加重要?

图片的选择和排版是小学《美术》教材设计的灵魂,在选材和编排时不仅要以课题内容为前提,还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考虑什么样的素材能与儿童现有的经验有效联结,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想一想:什么样的图片和排版是他们最喜欢的?而不是仅从课程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应该知道什么。

(3)文字的处理

“凭设计师的设计方案让消费者第一眼就被吸引的能力是设计的魅力之一”。这两课都包含图片13张,200个左右的文字。图片与文字同时出现,大多数人首先注意的是图片,而一年级学生本来识字很少,就更易关注图片,忽视文字。但是,在图多字少的美术教材中,文字往往是不能被学生省略和忽视的,它蕴含着学生学习的三维目标。所以,如何让学生注意到这些文字,是书籍装帧设计师应该好好把握的问题。

浙美版设计师只用几个小小的装饰符号和色块变换就轻而易举地让小学生走出了这种阅读的困境(如图5):①设计师把蓝色字体的课题“新朋友”几个字安放在黄底色上,很醒目;②紧接着右边以“活页夹”的符号延续出一个“箭入靶心”的黄色图案,与“结识新同学,观察并描绘头像”的文字一起出现,寓意这是本课的重点任务;③“想一想”几个字

放在蓝色底色中,前面加上一个冒水泡的鱼,仿如一个小朋友正在开心地动脑筋想问题的情景。④“提示”放在蓝色底色中,前面加上一个黄色的发光电灯泡,仿如小朋友的思维进入了黑暗地带,设计者为他们带来光明,与后面的文字“可以从脸形、五官、表情、发型等方面去观察你的好朋友”一起,为小朋友指明了观察方法;⑤书写铅笔的图像与“学习建议”、黄色点、蓝色点一起出现,结合“画画你的好朋友”、“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完成全班同学的头像组合作品”的文字提示了任务及其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一方面,“箭入靶心”、“笑鱼冒泡”、“发光灯泡”、“书写铅笔”这些小小装饰符号的寓意与它引领的文本含义和意图本身十分契合,真正达到形式与内容的一致;另一方面,这些装饰正是小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符号,能有效激发孩子对文本的关注。各个块面的文字含义也体现出浙美版注重引导孩子有兴趣的参与过程的特性。

人教版的文字编排既没有鲜艳色彩的衬托,也没有这种形象的装饰符号引领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欠缺。“你会按照哪幅头像的大小和位置为你的新朋友画像呢?”,这是要求学生了解构图知识;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所在的四句话中“特点”二字反复出现,表明编者对于儿童画新朋友时一定要抓住朋友的特点的深切期待。而对于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究竟能回忆起多少与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相对忽视。由此看出,人教版的一年级《美术》上册内页设计中的文字编排更多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浙美版更注重学生在趣味、参与和过程方面的体验,与学生有更多的共情。

有人说:“书籍装帧设计是有纪律的狂想”。只有自身的“狂想”而不顾“纪律”会失去读者;只有“纪律”没有“狂想”,设计又成为一种桎梏。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封面设计相对完善,既有效地借了“美术”之题的含义,又恰当地进行了美的形式的“发挥”,与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实现了“共情”;浙美版一年级《美术》教材封面设计在对儿童的引导和情绪调动方面相对欠缺一些。人教版美术教材的内页设计彰显知识性、秩序性、思想性,追求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更宽阔的文化视野;浙美版美术教材内页的装帧设计透露出更多的趣味性、参与性、适应性,形式与内容更加贴切,与学生有更加畅通的“共情”通道。

教材装帧设计师作为隐性的美术教育者,要想使设计抓住学生的眼球和内心,就必须在遵循艺术设计“纪律”的前提下,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美术学习心理,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以学生的共有经验为前提,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视觉心理及其能动反应,让设计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思考、观察、想象,充分培养自身与学生“共情”的能力,继而进行形式结构的“狂想”,由此设计呈现出学生更喜欢的美术教材。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向宏年(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美版共情人教版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得心应手”策略下的儿童水墨画教学实践——以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为例
人美版小学美术第9册《第13课 拼贴画》教学设计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小动画,大学问——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会动的“画”》教学实践与研究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美版混合动力Accord——混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