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宗祠木雕结构装饰艺术研究

2017-01-18欧阳逸斐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湘南地区湘南祠堂

湘南宗祠木雕筑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这些宗祠木雕结构承载了湘南地区的人文价值,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文化的大融合对湘南地区明清木雕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承载了湘南地区先民的感情寄托,记录着湘南的历史变迁。它无论是作为一个建筑构件还是造型要素,都是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和艺术的高度体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是湘南民间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

祠堂木雕主要出现于祠堂建筑的横梁、门柱、神龛、窗棂、门簪等物体上,是祠堂中较常见的装饰工艺。湘南宗祠木雕表现题材丰富,从表现内容上来看主要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花草游鱼、祥禽瑞兽。例如鸿门梁上的双龙戏珠、梁托上的戏曲人物、门楼上的道教八仙、槅扇门上的喜鹊牡丹,各种题材交相辉映,各自成趣,形成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性。

鸿门梁

祠堂大门开间两柱之间的梁尺寸跨度较大,同时作为祠堂的主要出入口,此处的梁成为了装饰重点,因此也比其他部位梁的装饰要精细,复杂。该梁在湘南地区汝城被称为鸿门梁,形制上带有弧度,尤如一轮新月,又称之“仿月梁”。此横梁是祠堂的“门面”,其份量可谓举足轻重,是体现建筑层次与工艺水平的重要构建。图案上以精细的双龙戏珠(图1-1)为主题造型。龙凤图案本为皇帝专用装饰题材,但因湘南地区远离京城,当地人大量使用龙凤图案旨在祈福纳贵,这在其他地区是难以想象的,这也就充分体现了当地特色。整个横梁大气、美观,图案结构紧致,装饰主题鲜明,视觉效果极强。作为衡量祠堂整个工艺水平的参照以及组成建筑层次的重要构件,它在汝城祠堂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雕刻鸿门梁之前,各家族都会重金聘请技艺纯熟的匠人,择吉日良辰,举行传统仪式后再开工雕凿;工巧匠们为了能雕刻出精美的鸿门梁,往往为之不计时日的倾注心血。

汝城县益道村的范氏家庙“双龙戏珠”鸿门梁图案,两条栩栩如生、翻云覆海的巨龙相互缠绕,雕刻精细,甚至龙身上的鳞片都刻画出来了。圆目怒睁,聚精会神的双龙缠绕一个火珠。整个雕刻手法采用的是镂空雕,生动逼真,寓意吉祥、平安、好运生生不息、财源连绵不断。汝城金山村叶氏家庙是湘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的鸿门梁,同样为双龙戏珠的题材,采用上乘材质打造,结构对称,三层结构的镂空雕,双龙戏珠雕刻虚实对比强,主次分明,画面曲折蜿蜒,形象生动,云水纹内外相互相通,连连相扣,线条纤巧而富张力,工艺精美,立体感极强。

湘南木雕鸿门梁不仅融入了岭南建筑木雕所采用的深浅浮雕和透雕工艺,也加入了徽州建筑木雕的圆雕工艺。起伏的浅浮雕、层次多变的高浮雕、玲珑剔透的透雕、立体真实的圆雕,各种雕刻手法灵活运用,使每件双龙戏珠木雕装饰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汝城宗祠建筑美轮美奂的“脸面”。鸿门梁表现内容大体相同,风格稍异。然而,大量雕刻精美的鸿门梁在文革时期被毁,幸存的已为数不多。此外,据统计汝城目前能雕刻制作鸿门梁的师傅不过十人,如若不及时进行抢救,此工艺将有失传的可能。

神龛

“神龛”是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构件,设于厅堂正墙中央,是陈列祖宗神位之地。正可谓“木有本,水有源,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内格设计层层递进,先祖神位整齐排列,外侧的隔扇构图完整,雕刻精华,整体饱满、端庄、大方,装饰图案形象生动,动静手法呼应、点线面结合;整个隔扇处理得主次分明、虚实相间,且加以传统色彩,整体效果突出强烈,主体图案涂金粉,尽显堂皇富丽的视觉效果。内容上多为“三星高照”、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百寿图”花草虫鸟、吉祥图案等;纹样有云纹、龙纹、百草纹、回字纹、缠枝纹等,整体氛围祥和肃穆。

卢氏家祠的“神龛”是湘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雕工最为精细,色彩最为丰富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从图案寓意的角度欣赏,最底层为各类人物,有欢快起舞的,有大谈诗词歌赋的,体现了卢家重礼乐,重学识的家风。人物雕刻的上一层设计为各类动植物,有鹿、喜鹊、虾蟹、茄子、扁豆、石榴花,其中动物都体现了吉祥如意的含义,而植物都是多子类的,表达出多子多福,子嗣连绵的美好期望。最主要的中间层为二方连续的“福禄寿”字组合纹样,也是“神龛”的最大特点,在整体雕刻上“福禄寿”与祥云图案结合,主次分明色彩丰富。在雕刻上虽不及建筑构架那般细腻,但传达的含义还是表达的十分到位的(图2-1)。

欧阳家祠的“神龛”以镂空雕为主,最上层为各类花果鸟雀图。葡萄、荔枝、牡丹、牵牛花、喜鹊纹样在民间都带有吉祥寓意,整体形象逼真,一目了然。中间部位也是“三星高照”图,形式更为统一,缠枝纹连接,端庄、大气。最底层纹样有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为“暗八仙”,寓意吉祥(图2-2)。

雀替

雀替,又称角替,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接的三角处,其作用主要是用于承托梁、枋,是具有稳定性功能的建筑构件。原来的雀替是由拱形替木演变而来,最初它是从柱内伸出用来承托额枋,主要从力学的角度来设置的建筑构件,其功能是减少额枋的跨度、增大额枋榫子所受力的作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美学的装饰构件。湘南地区的雀替兼具技术和精神双重性质的价值,题材较多为“鳌鱼”、“卷草”、“花卉”、“瓜果”、“回字纹”、“云纹”、“龙纹”等。相对硕大的梁枋,雀替和梁托显得十分娇小。

范氏祠堂的雀替内容丰富,由喜鹊与团花缠绕,寓意着喜鹊报喜,好事连连。而图中人物袍服官吏,手持一长条锦帛写有“当朝一品”四字,“一品”为封建王朝官员最高等级,彰显出范氏家族在当地有着光辉历史的事实。再加上下方的鹤立于岩石上旁边有湍急的潮水,"潮"又与"朝"谐音,寓意"一品当朝"表示官位极高,主持朝政。整幅画面和谐统一,内容饱满,线条灵活舒畅(图3-1)。

凤凰穿插在回环往复的云水纹中,若云非云,如水非水、似烟非烟,卷似流云,卷似波涛,卷草大多围绕在雀替外形,内纹外廓巧妙联结,流畅饱满,有曲曲生祥瑞之气寓意,其造型将百草与凤鸟连为一体,甚至成为凤体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表达普照万物之意。

百鸟与牡丹图在汝城金山村的雀替中有着较广的运用。宋氏家祠入门口的雀替上,牡丹花与枝叶缠绕,牡丹形象饱满,花卉造型简练,粗中有细互成对比。枝叶的水波纹流畅,内容丰富,描绘的细腻甚佳,雕刻方面以镂空雕刻画,雕工精致,呈现出一副至善至美的图画。此外,春燕给整幅图增加灵性,纹样雕刻精细,毛发细腻,栩栩如生(图3-2)。

湘南地区祠堂组合型雀替也是丰富多样的,这类一般结合了草木花卉、戏文人物、奇珍异兽、龙凤麒麟等纹样。由牡丹春燕图、如意节、文人雅士、祥鹿、瓜果共同组成,内容丰富,每个单独出来都是一个完整的纹样。这类雀替一般运用在入门口处,表达更为丰富的吉祥寓意,其中牡丹春燕图、如意节为寓意吉祥;文人雅士为家族文化底蕴,名门风雅;祥鹿为湘南地区常见的动物,很多民间传说都与鹿息息相关,它寓意长寿,健康;瓜果则寓意着多子多福,可以说一个小小的雀替内容足够丰富,涵盖了人们所有的期望。

架梁

架梁呈上下双梁,工字结构,下梁承担上梁的重力,中间连接部分加以装饰图案。湘南明清古祠堂对此也是很讲究的,装饰内容较为丰富,虽在做工上没有“鸿门梁”繁复,但造型上有自己的特色,古朴生动、线条刚劲、刀法有力,显得粗狂大气,通常横梁上的图案以红、绿、黄、白的油彩依照形体进行描绘,色彩对比强烈,层次丰富,极富装饰性。不饰色彩的架梁,一般材质上乘,雕工老道,古雅质朴。湘南地区的梁架图案种类多样,与雀替有类似之处,但其主题更为明确,有单一的牡丹花的纹样作为中间连接部位的装饰,色彩丰富,其上下双梁雕刻百草纹进行呼应,主次分明,寓意花开富贵。将龙、麒麟、葫芦的纹样组合在梁架上,龙的纹样与百草纹相连接,并不会像“鸿门梁”那样雕刻深入只是勾勒出形态,而有自己的特色;麒麟是这组图案的中心,刻画入微,有神兽之称,将麟、凤、龟、龙的特点融于一身,有着祥瑞之意,生育贵子之征兆。

结语

湘南古建筑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点,这些古建筑承载了湘南地区的人文价值,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文化的大融合对湘南地区明清木雕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承载了湘南地区先民的感情寄托,记录着湘南的历史变迁。它无论是作为一个建筑构件还是造型要素,都是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和艺术的高度体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是湘南民间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作者简介:欧阳逸斐(1991-),女,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湘南地区湘南祠堂
梁家祠堂史话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谢湘南的诗
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
同行在湘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