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套路深“三文码”带你体验古文里的太极意境

2017-01-18亦安冉

现代苏州 2017年1期
关键词:愚公图式文言文

记者 亦安冉

文言文套路深“三文码”带你体验古文里的太极意境

记者 亦安冉

从小学到高中,学了12年语文,到头来却学成了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为什么会这样?

原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主任,苏州三文文化传播公司总监甘建民认为,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内容而轻形式,忽视章法尤为当今语文教育的一个盲点,而缺乏对文章整体性结构的把握,反过来也会影响整体内容的把握。

甘教授认为,语言需要一个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应该是东方式的,而不是西方的思维导图式的。

那么,东方式的思维框架是个什么样的框架呢?

甘教授研究发现:中国文章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个密码图式来编码的,这个密码图式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图式,由此而从四书和四大名著中提炼出一套母语密码系统。因这套密码系统的关键词是“三”,故名“三文码”。三文码包括三种图式:一是金字塔形;二是太极图形;三是曲线形。

甘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几篇经典的图式结构,使我们不仅领略到章法结构之妙,而且还深深地为汉语的魅力所震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谋篇布局看得见

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选自《孟子》的课文,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如果用三文码来解码的话,那么它的结构将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形态呢?

甘教授解读道,孟子从个案叙述、经验概述与理论总结等三个层面,论述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理。

文言文里套路深

其一,个案叙述。孟子一方面用“舜”一个字、“傅说”与“胶鬲”等两个字,以及“管夷吾”、“孙叔敖”与“百里奚”等三个字,另一方面用“发于”、“举于版之间”与“举于鱼盐之中”,以及“举于士”、“举于海”与“举于市”等三组六个“于”字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然后再把“舜”这一个圣人、“傅说”与“胶鬲”等两个殷商贤臣,以及“管夷吾”、“孙叔敖”与“百里奚”等三个春秋名相分别放到这个“金字塔”的框架里,以简述“舜”等六位圣贤的经历。

甘建民认为,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内容而轻形式,忽视章法尤为当今语文教育的一个盲点

其二,经验概述。孟子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三个“其”字,“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两个“其”字,以及“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个“其”字,构成一个“倒金字塔”的图式,然后把“苦心志”、“劳筋骨”与“饿体肤”等三种内修、“空乏”与“拂乱”等两种外修以及“曾益不能”这一修行成果分别放到这“倒金字塔”的框架里,以概述圣贤修成正果的经验。

其三,理论总结。孟子用“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三个“后”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等两个“无”字,以及“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一个“知”字,构成一个“倒金字塔”的图式,然后把“过”“作”与“喻”等个人磨炼的三个过程、“法家拂士”与“敌国外患”等国家修炼的两个方面,以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之“知”分别放到这一“倒金字塔”的框架里,以突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理。

甘教授说,其实这就是文章的思维层次,古人的文章就像作曲一样,讲究均衡对称和节奏韵律的美感。把文言文的结构还原为相应的图式系统,这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助记系统,形象地说,就等于给学生提供了一套 “路标指示牌”。这样,即便是像《论语·季氏》篇那样的议论文,也只需要扫描一下,便可以过目成诵,而且不容易忘。

愚公不愚,智慧超凡

《愚公移山》这篇来自先秦的文章,用三文码的方式分析下来,更是一副清晰的太极八卦图。

三文码,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套路和规矩

为了更方便读者的理解,先把《愚公移山》原文奉上。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一段“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与最后一段的“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首尾紧扣“二山”形成呼应,甘教授认为这种呼应形成了一个圆;后面几个段落里分别写道:“聚室而谋”,“遂率子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北山愚公长息”——事情一波三折,可以绘制成一条曲线;文中出现了两个老头,一个愚公,一个智叟,一“愚”一“智”,乃是两个文眼。

在甘教授的指点下,一个圆,一条曲线,两个文眼,组合在一起,会形成什么?——俨然就是一副太极八卦图!

第二段写90岁的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觉得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太麻烦了——这是不安于现状,穷则思变的态度。

第三段写愚公“聚室而谋”,愚公想要移山,但他不是一意孤行,而是集思广益,邀请大家一起来头脑风暴。

第四段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更是体现了愚公身先士卒及知行合一的精神和作风。

第四段一个聪明的老头智叟来取笑愚公,愚公反驳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意思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子子孙孙呢。有些人认为愚公是为造福子孙后代;也有人认为愚公是贻害子孙,他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了子孙。而甘教授则认为:愚公知道自己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这是“知己”;又知道山不会加增,这是“知彼”,——愚公如此“知己知彼”,可见愚公对《孙子兵法》精髓之谙熟。

在甘教授看来,愚公乃是中华传统智慧的象征,因为愚公把“不安于现状”、“集思广益”、“知行合一”与“知己知彼”等传统智慧集于一身。

从这样的角度来解码《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在很多学生看来,是为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套路和规矩,提供了一套切实可操作的方法论,比“熟读百遍,其意自现”来得要实在得多。

《红楼梦》,继往开来

《红楼梦》虽为白话文经典,但却上承文言文的传统,下开现代文的先河。如《红楼梦》的开篇这样写到:

淳熙十年十一月作于山阴的《题传神》一诗云:“君看短褐琴横膝,谁许峨冠剑拄颐……白发萧萧虽惫矣,时来或将渡辽师。”[3]271其自注云:“李英公平辽东时,已八十余”。陆游在蛰居山阴之时,有悠闲舒适的一面,“短褐琴横膝”是其体现,但他仍然关心国事,不忘北伐。他从唐代李勣八十征辽的事件中得到启发,萌生了白首建立功业的期望。

“当日地陷东南,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 风流之地.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 呼作葫芦庙。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 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甘教授说,《红楼梦》的这一开篇,前一段模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了“金字塔”的图式,即用“东南”,“姑苏”与“阊门”,以及“十里街”、“仁清巷”与“葫芦庙”等三组六个地名,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等三个角度,逐渐拉开了《红楼梦》的序幕;与此同时,这一开篇又直接影响了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开篇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甘教授指出,两个开篇的关键词都是“一”;用的都是一个“套路”,都是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红楼梦》是地陷东南——姑苏——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而《边城》则是四川过湖南——一条官路——小山城——小溪。顺着甘建民教授的讲解,我们再往下看时,但见“一家乡宦,一流人品,一件不足,只有一女”,“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四个“一”字延伸出后面的种种情节纠葛,诚如老子《道德经》里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经典名著《红楼梦》里,还藏着许多密码,甘教授给我们随手翻出一段: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在“百家讲坛”上,著名作家刘心武说,薛宝钗吃的“那冷香丸所需要的原料,你可以去翻书去,没法背,非常复杂,要求非常苛刻。”甘教授告诉学生,“冷香丸”的配方是按照“三”这一密码来编码的,即曹雪芹用“两”“钱”“分”三个计量单位把配方中所有的原料分成“花蕊”、“水”与“药引”等三类。学生掌握了这一编码,听三遍便能精准地背出“冷香丸”的配方。

最后,甘教授说,由于中国既缺乏逻辑的传统,又缺乏一套形式化的语法体系,因而古人只能以“读书破万卷”之功,而求“下笔如有神”之效。为解决语文难学这一难题,上世纪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设想。受叶老的启示,甘教授进行了三十年的探索,研发了这套三文码,从而为实现叶老“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设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那么,学了三文码之后,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变得机械呢?甘建民的看法是:熟能生巧,自然融会贯通,就像书法临帖一样,总是先模仿,然后才是创新。

甘教授认为,学了三文码,就能掌握母语密码,消除对语文的“三怕”,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成绩!三文码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维上正处于三大过渡,即由记叙文向议论文、白话文向文言文以及中文思维向英文思维的过渡。三文码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三大过渡。

猜你喜欢

愚公图式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现代愚公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会背与会默写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