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留学生介词习得偏误调查分析

2017-01-17李小文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偏误介词母语

林 忠,李小文

(重庆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5)



【博士论坛】

东南亚留学生介词习得偏误调查分析

林 忠,李小文

(重庆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5)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东南亚留学生介词习得偏误的比率和类型,并提出了教学对策。研究发现,东南亚留学生介词偏误率跟介词的习得时间、介词使用频率、介词音节、介词短语句法位置有关;偏误类型主要表现为句法位置不当、介词混用以及词语搭配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东南亚留学生;介词习得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介词中介语分析前辈已经做了大量研究[1-3],但单独对介词结构进行分析,特别是从留学生的国别或来源区域考察的较为少见[4]。本文主要对东南亚留学生介词习得偏误进行考察。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的东南亚留学生,整个调查持续5个月,调查被试人数为210人。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初级阶段能掌握的介词有限,而且十分集中[1],因此本次调查从HSK词汇大纲中挑选了留学生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介词:在、跟、对、给、从、为了、和、用、为、按照,共10个(表1)。

表1 留学生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介词

我们将表中10个常用介词按照语义分为5类:表示时间与空间,包括“在、从”;表示方式,包括“用、按照”;表示目的,包括“为、为了”;表示对象,包括“对、给”;表示范围,包括“跟、和”。本文通过对这10个介词的选择题正误情况进行偏误分析,找出偏误的原因,以确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成因,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5]。失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学习者因紧张或疏忽出现失误,一旦意识到可以马上进行改正,以后可能不会出现相同的错误。因此,这种错误是没有规律的。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比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常常忘记复数名词后面加上复数标记“s”,这类错误一般学习者自己不能察觉,也难以改正,同一错误可能会多次出现。这类规律性的偏误是中介语特征的反映,也是偏误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发展过程,中介语的偏误主要分为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误。在形成目的语之前学习者尚未掌握目的语的规则与系统出现的偏误为前系统偏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目的语的规则和系统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从而出现的规律性的偏误为系统偏误;目的语系统形成后的偏误为后系统偏误,这时学习者基本掌握了语言规则,通常能正确运用,但偶尔会出现错误。

最为常见的偏误来自语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者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此外,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差异以及学习环境的不同都会产生偏误。在这些因素中,文本重点考察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对介词习得的影响。

三、现代汉语介词习得偏误分析

(一)时空间介词:在、从

空间是人类最基本认知域[6]。介词“在、从”是表示空间的一类介词,这类介词在口语表达中经常出现,在习得中时间较早。接下来将分别对“在”和“从”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在”与后面的名词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表2和表3 中题目一和题目二是留学生根据所给句子选择出正确答案,由此来观察留学生对题目二正确答案为C选项。

表2 留学生对题目一的选择情况

表3 留学生对题目二的选择情况

不难看出:句法位置不同,习得难度有异。留学生对于“在”字结构状语位置掌握比补语位置好。在状语位置选择题中,210人全部答对,正确率为100%。而在补语位置选择题中,196人答对,正确率为93.4%。显然,留学生对“在”结构作状语掌握非常好。这可能源于“在”字结构作状语为无标记句法位置[7]。在平时练习中,由于状语位置的“在”字句使用频繁,所以这个句型就容易掌握。除此之外,“在”的补语位置在句法上的结构扩展性差,其语义多指事物存在、发生的环境及动作的结果[8],如“放在”“坐落在”等。

尽管“在”做补语时,留学生回答正确率只有93.4%,但从整体上看,这个比例非常高。只是少数人对这个语法点掌握不熟悉,而大部分人已能正确使用。所以,介词“在”的使用并不是学习难点。因为语言加工对频率信息非常敏感,学习者熟练运用语言知识的前提,必须是大脑对大量语言范例的记忆[9]。所以,频率在语言习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在”的使用,不仅在教材中会时常出现,日常交流中也必不可少。

“从”字在汉语中做介词时主要表示空间上的转换或者时间上的持续。调查统计见表4和表5。

题目三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题目四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通过对这两个表格的百分比分析,不难看出留学生掌握介词“从”的使用时,对其表示时间标记用法更易习得。在表示时间的选择题中,正确率为90%,而在表示空间的选择题中,其正确率为30%。留学生对于介词“从”不同语义功能的掌握有差别。除了“从”在表示时间时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里都用高频外,也与“从”是框式介词有很大关系[10]。表4“从……以后……”就是框式介词的一种。在所有的选项中,除了“由”和“从”外,“在”和“跟”是很少或者几乎不用表示时间的框式介词。当然,这也与留学生的母语有很大关系。

题目四中,选“在”的百分比是47%,选“从”的百分比是30%。由此可以看出,“在”和“从”在表空间时,留学生很容易混淆。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偏误,很大程度由于留学生对“在”“从”的语义功能分不清楚,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造成。尽管这两者同是时空类介词,但两者有差异。“在”表示的时间是在某个点,地点是很固定的,不会改变或者移动。而“从”表示时间的起点,或者位移事件的起点,该时间和地点是会移动变化的。

表4 留学生对题目三的选择情况

表5 留学生对题目四的选择情况

同时,题目四中,也有很多留学生选择“由”,占23%,在题目三中,也有一小部分选择“由”,占比3%。其中也有一定缘由。本身“由”“从”就是一组近义介词,都可以标引起点,标引经过的路线、处所。所以分不清这两者的差异很正常。首先,“从”字可用于书面语、口头语,而“由”字多用于书面语。其次,根据崔希亮的语料[1],有些方位结构只能用介词“从”,如“从……上……”“从……里……”“从……中……”所以,在充当处所标记时,“从”的使用范围更广。除此之外,在表示时间时,“从”的使用范围也广。比如“从”可以与“以后,后,以来”搭配,表示将来或过去的时间。它也可以加动词短语,表示时间的起点。由此可看出,在中级学习阶段,留学生因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造成的偏误增多。这类偏误是在学习者内化规则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者不适当地使用这些规则或是混淆使用造成偏误,属于系统偏误。

(二)方式介词:按照、用

介词“按照、用”一般用在句首,与其后面的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其后面的谓语或整个句子。由“按照、用”构成的介词短语通常表示方式或是依据。这类介词不常出现在口语表达中,留学生接触较少,很容易出现误用。

“按照”根据句法功能是在主语前后引出表示依据的成分,形成介词结构。根据其在句子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修饰的成分也不同。根据其使用方法,设计调查问卷,结果见表6和表7。

表6 留学生对题目五的选择情况

表7 留学生对题目六的选择情况

题目五正确答案是D,题目六正确答案是B。“按照”处于句首位置,留学生出现的偏误率较低。表6中留学生使用“按照”的正确率为80%。表7中正确率为56.66%。说明留学生更容易接受“按照”处于句首位置的使用方法,这与学习者的母语使用习惯有很大关系。在英语中,引出表示依据成分的词通常处于句首,没有出现在句中的情况。而汉语中“按照”组成的介词短语处于句中,充当状语,起到一个介引的作用。这种句法位置的使用方法对留学生是比较陌生的,使用“按照”时,留学生会下意识地参照母语的语法规则,对于题目六的问题,目的语和母语的语法规则相重合,更容易选择出正确答案,而对题目六的问题,因为母语的负迁移而出现偏误。因此,留学生在使用“按照”时可能有介词错序的问题,由于不清楚其所处句法位置的情况而出现错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母语的语法结构进行比较,强调汉语中语序特点,纠正学习者的偏误。

介词“用”相对于“按照”,在口语中更为常见。口语相较于书面语在句法使用上比较灵活,缺少固定性,留学生使用频率也更高。“用”作介词时,与其后名词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其后谓语动词,表示方式,工具或手段等。根据这一句法功能,设计调查问卷如表8。

表8 留学生对题目七的选择情况

题目七正确答案是D选项,偏误率为23%。介词“用”在句法结构中起到介引作用,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几乎都是修饰动词,没有修饰整个句子的功能。其后所接名词多是具体的工具类名词,如:钥匙,锄头,武器等。和抽象名词搭配的情况并不多见,如表8中的题目,“用”和“歌声”的搭配对于留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选择时出现了偏误。这是对目的语知识掌握不牢固所致。另一方面,这一搭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未受到强调,实际运用的机会也不多,因此会出现目的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这一点可能与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或是外部学习坏境有关,经过及时地纠正与强化训练可以改正这一错误。

由题目六来看,“按照”的偏误率为53.34%,相比之下,介词“用”的偏误率比“按照”低。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而留学生使用双音节词出现的偏误更多,这可能受母语影响,在学习训练中避免使用双音节词,因此对这类词汇掌握较差。同时,对比题目六与题目七可发现,留学生有“用”和“按照”混用的问题,因为这组介词在词义上有重合的部分,属于近义介词,留学生对“按照”和“用”的语法意义和适用范围掌握得不好,二者同时出现时,会下意识用类推的方式将已知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另一不熟悉的语言现象上,出现此类偏误的主要原因就是目的语负迁移。

(三)目的介词:为、为了

“为”和“为了”都是《汉语水平词汇大纲》里规定的甲级词,在HSK考试中,二者经常同时出现在备选答案里,因为它们的语义特征和形态都相近,应试者通常会混淆二者的使用。针对这组相近的介词,设计调查问卷如表9和表10。

表9 留学生对题目八的选择情况

表10 留学生对题目九的选择情况

题目八的正确选项是A,题目九的正确选项是B。其中题目八错误选项集中在与“为了”相近的“为”选项上,偏误率为47%。题目九错误选项集中在与正确选项相近的“为了”上,偏误率为37%。 “为了”一词是汉语演化过程中,适应双音化发展趋势的产物。它与“为”有交叉使用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和“为”替换使用。如题目八,二者都可以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就语感方面来说,“为了”使行为目的更加明确,具有强调说明的效果,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但语义方面,二者替换使用,同样可以有表示目的的功能。由于这一用法中,二者区别细微,需放在特定语境中进行辨别,对留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留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很难有使用这类词语的交际环境,在面对题目中相类似的选项时,偏误率较高。

除了相同用法外,“为”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关涉的对象,意思相当于 “给”或“替”。如表10中的题目“他为她买了一个苹果”。这项语法意义是“为”与“为了”最大的区别,为+服务对象+动词+(受事/当事)这一结构是介词“为”特有的,不可替换成“为了”。留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这一规则,混淆二者的使用,或是将“为了”的使用规则套用到“为”上,过度泛化造成偏误。

(四)对象介词:对、给

“对”“给”的语义比较单纯,都是引入动作或是对待的对象及受益者,“对”的使用频率大于“给”(表11、表12)。与二者搭配的词语比较分散,没有固定框式结构。

表11 留学生对题目十的选择情况

表12 留学生对题目十一的选择情况

题目十的正确选项是C,题目十一的正确选项是B。留学生使用介词“给”的偏误率大于介词“对”。题目十主要针对介词“对”,强调特定的对象和范围这一语法意义,部分留学生选择错误选项介词“给”,“给”也有表示对象的用法,但通常其后所搭配的词语表示给予和服务对象,在题目十一中,该种情况下可与“为”替换使用。“给”与“对”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其后的搭配上,留学生使用这组介词时也容易出现过度泛化的情况,区分不清二者的搭配而导致偏误。

从另一方面来看,像“对” “给”这样的介词引入的是搭配词的对象等核心成分,有的已经成为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的配价成分[11]。所以,这类介词与搭配词的使用有一定的强制性,这要求留学生在学习这类介词时掌握每一种搭配,而不是通过框式结构进行类推。

(五)范围介词:跟、和

“跟”“和”是留学生在初级阶段比较常见的一类介词,“跟”和“和”作介词时可以表达协同对象、比较、关系这三种语义,下面分别对它们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表13至表15)。

表13 留学生对题目十二的选择情况

表14 留学生对题目十三的选择情况

表15 留学生对题目十四的选择情况

题目十二、十三、十四分别考察“跟”表示协同对象、关系和比较3种语义功能。整体来说,留学生对“跟”的掌握情况较好,偏误率低。“跟”表示比较意义的用法对留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留学生频繁使用“跟”表协同对象这一语义,因此很少出现偏误。而“跟”表示比较意义的用法较少,学习者更习惯使用比较熟悉的表达,所以这一用法的偏误率略高于前两种。

题目十五和题目十六分别考察“和”表示比较和协同对象的语义(表16、表17)。

表16 留学生对题目十五的选择情况

表17 留学生对题目十六的选择情况

从表16、17中可以看出,留学生对“和”表示比较这一用法的掌握情况好于表示协同对象的用法。与“跟”相比,“和”表示比较的情况更常见,虽然二者语义有重叠的部分,但意义分工和侧重有所不同,在“跟”和“和”同时出现的题目中,留学生出现的偏误率很高,这说明在二者的语义区分方面学习者存在较严重的问题。缺少语境的情况下,语感较弱的学习者容易混淆这类介词,偏误严重。

四、介词习得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中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属于虚词[12]。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质的短语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而在现代汉语中,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13],汉语中的介词和其他语言中虚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介词的学习对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容易出现偏误。

研究发现,东南亚留学生汉语介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主要分为3种:对同一介词的不同语法意义掌握情况不同,在其形成的中介语体系中,对同一介词的不同语义有一定的习得顺序;留学生对单音节介词的掌握情况比单音节介词好,习惯优先使用单音节介词,出现偏误率相对较低;留学生面对语义或语法功能相近的介词时,容易过度泛化某一语法规则,出现混淆使用、误用的情况。

偏误反映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2]。在纠正偏误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有错必究,紧紧抓住学生的偏误不放,也不能听之任之,完全不纠正错误。正确对待学习者的偏误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偏误不是学习者失败的表现,相反地,偏误有其积极的意义。根据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建构目的语规则体系。学习者根据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对目的语的规则作出假设并检验其正确性[5]。当学习者的假设与目的语的体系相符时,就形成了中介语中正确的部分,当其假设与目的语体系不符时,就出现了偏误。在学习者语言系统形成的过程中,偏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预先了解留学生介词偏误。通过对偏误的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的偏误类型和偏误来源,教学过程中就能占据主动[4]。一开始,教师就要提供正确的介词使用示范,让学习者正确地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教师对留学生的语言偏误也不应有错必究,介词短语作为句子的附加部分,通过多听多读,积极进行言语交际,大胆地运用语言,就能习得。

最后,正确纠正学习者的介词偏误。 根据中介语理论,有的偏误不会自行消失,可能会产生僵化的语言现象,所以教师有责任帮助留学生改正偏误。要分析介词偏误的特点,搞清整体性与局部性、口语与书面语、理解与表达等偏误差异,针对介词偏误发生的场合,要采取不同的纠正方式,例如,对语言形式进行训练时,语音、语法、词汇上出现的偏误,要从严纠正;在进行交际练习时,可事后再指出偏误。纠正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的情绪及自尊心,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留学生汉语介词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对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了解了东南亚留学生第二语言介词习得的过程和习得规律。本次偏误分析也为汉语介词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偏误的来源并未做深入的分析,只参照了上述6个来源。另外,由于样本偏小,也未区分学习者的母语。在分析过程中,只研究了中介语中偏误的部分,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分,对中介语缺乏动态的研究。对于偏误,仍需进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验证以上看法和规律。

致谢: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张丽荣、覃佳丽两位同学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深表谢忱!

[1] 崔希亮.日朝韩学生介词使用的中介语分析[J].中国语言学报,2003(11).

[2]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49-64.

[3] 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 肖奚强.汉语中介语研究论略[J].语言文字应用,2011(2):19.

[5] CORDER S 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67,5(1/4):161-170.

[6] 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l.]: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 林忠.介词结构漂移的语用功能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4):114-119.

[8] 崔希亮.“在”字结构解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6(3):34-44.

[9] ELLIS N C.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4(2):143-188.

[10]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4(4):241-253.

[11]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周江川)

2016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留学生汉语学习难点及学习策略调查”阶段性成果;2016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化教育研究项目“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GJJY16-2-17)的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介词结构漂移的句法词汇接口研究”资助

林忠(1973—),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调查。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03

林忠,李小文.东南亚留学生介词习得偏误调查分析[J].重庆与世界,2016(12):7-12.

H195

A

1007-7111(2016)12-0007-06

猜你喜欢

偏误介词母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母语
介词不能这样用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母语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