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陈俊武

2017-01-17李建永石杏茹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 文/李建永 /本刊记者 石杏茹

大师陈俊武

○ 文/李建永 /本刊记者 石杏茹

在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中,陈俊武院士一个目标一股劲,一步一个脚印上层楼,引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实现了锦绣满园。同时,在能源替代煤化工方面再结硕果。

● 耄耋老人陈俊武爬上30米高层平台亲自检查控制仪表。 摄影/陈香生

人物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与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息息相关。他,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在煤化工领域演绎了一位老兵新传的传奇。他,潜心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研究,认真细致地为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的技术把关。他,以育人为己任,为培养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人才殚精竭虑。

虽然成功人生的定义有许多种,但陈俊武老人的人生轨迹肯定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种。

翻开他的履历,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一系列荣誉、称号集于一人之身,不由人不高山仰止。

开技术革新先河

1944年,年仅17岁的陈俊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1948年7月,陈俊武大学毕业,几经辗转于翌年12月来到辽宁抚顺矿务局,参加了抚顺石油三厂人造石油工厂修复的工作,从此开启了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

勤奋好学的陈俊武一头扎进车间,把自己学过的理论和眼前的装置设备印证对照、摆弄琢磨,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老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经常油渍斑斑……。

他有写日记、记笔记的习惯,提包中随时放着书和资料,每有所得即投入其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分类整理,还时常反躬自省,提醒自己要向优秀的工友和同行学习。他不满意有些生产技术人员以经验为主、不求甚解的作法,认为应该从实践中求知、从理论上求解,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甚至不惜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德国生产的计算尺,促使自己在现场的测量、计算更加精准。

1952年,陈俊武在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于是联想到水煤气鼓风机是否可以不开的问题。经过一番钻研,陈俊武弄清了参数,与班长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做了试验。实践表明,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这样,一台鼓风机一晚上就可节省25℃电。陈俊武此举开创了他人生技术革新的先河,轰动全厂。受此启发,陈俊武的创新热情一发不可收,频频提出了不少提高效率、创造效益的技术革新建议。

当时的奖励做法很特别,有时奖励半匹布,有时奖一座钟表。不多久,27岁的陈俊武成为厂里的知名人物。由于他当时尚是单身,不少工友上门讨要他一时用不上的实物奖品。

一个目标一股劲

1961年冬天,石油工业部领导在北京香山召开了炼油科技工作会议,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这就是我们后来听说的“五朵金花”。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

当时全国正处在“大跃进”后的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陈俊武和参加项目攻关的同事没有一个人叫苦,几乎每夜加班到十一二点,日以继夜地进行技术对比、方案论证。在初步设计完成后,他又利用赴古巴实地考察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收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及时修改项目的相关设计,艰难地向前推动着项目开发、设计和建设的脚步。

陈俊武说:“20世纪60年代催化裂化已经出了流化床了,可是那个时候我们苏联老大哥没有这个技术。我们怎么样自己来学习掌握这个技术,就得靠机会了。”巧的是古巴解放以后,当时的石油部领导考察后发现古巴炼油厂是使用美国技术的美国公司炼油厂,古巴政府已经将其收为国有,那时古巴的催化裂化装置称为IV型催化裂化,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政府对中国非常友好,对中国的考察也是敞开式的考察。为了去古巴考察实习,陈俊武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基本掌握西班牙语的阅读和会话。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学习外语的方法,根据工作需要先后学习和掌握了英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五门外语,每每国外考察经常给同事当翻译。

陈俊武说:“在古巴这个阶段我们的收获很大,学习和了解了大量流化催化裂化的资料,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几乎把各方面的资料都看到了,不仅能够解决流化催化裂化技术问题,而且上世纪60年代几乎整个炼油工艺相关技术均有所涉及。我们以催化裂化技术为主,同时兼顾搜集常减压、重整方面的技术资料,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尽量把资料进行复制和整理。回国后石油部又组织人进一步整理和翻译,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炼油工业的技术水平。”

历经4年多的卧薪尝胆、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抚顺、大庆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后,石油工业部决定在山东胜利炼油厂建设年120万吨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由北京设计院负责具体设计,陈俊武担任技术指导。1967年年底,他多次往返抚顺、大庆、胜利项目现场,解决了装置规模放大后催化剂一度严重跑损的问题,由此建立了以压力平衡为基础、工业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系统流态化的测试方法。

1982年,石油工业部决策成立炼油新技术攻关组,陈俊武担任了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完成国家“六五”攻关课题“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任务之二就是采用自主开发的技术建设一套全新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由于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攻关,整个攻关组上下一盘棋的大协作优势再次得到充分发挥,先后取得了反应动力学、再生动力学、高效设备、内外取热等方面的一大批成果。

198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顺利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了产业化应用,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陈俊武和几代炼油科技工作者,一个目标一股劲,一步一个脚印上层楼,引领我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实现锦绣满园。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建成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上百套,总加工能力上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流化催化裂化大国。

每天都在思考

10多年前,陈俊武自感体质和思维尚好,提出“在今后5到10年,我仍可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具体指导重大工程技术开发,二是探讨能够胜任的宏观战略性课题,并愿意为此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能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这样开动脑筋、投入精力的结果或许‘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如果能对国家和社会有些贡献,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陈俊武老人的“指导重大工程技术开发和探讨宏观战略性课题”,并不局限于他从事了50来年的催化裂化炼油工程技术。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现状,陈俊武默默地关注着石油替代问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煤化工。他在耄耋之年指导团队攻克了煤制烯烃领域一系列的世界性难题。

1997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来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技术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的技术经验开发DMTO技术。陈俊武敏锐觉察到随着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煤基甲醇制烯烃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此,促进了公司与对方形成了共同合作机制。

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于201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甲醇年进料规模为180万吨、低碳烯烃产量为60万吨的DMTO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说:“MTO技术经历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前后30多年的研究与开发。这中间最关键的就是怎么样把实验室的技术快速地投放到工厂,最核心的还在于工业化试验。这得益于洛阳院长期的在催化裂化的经验和积累,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陈俊武院士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短短5年间,由陈俊武院士和他的团队研发的DMTO技术已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开辟了非石油原料生产烯烃的技术路线,而且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快速形成。

几年前,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高端战略,并在2011年就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证。他还指导了郑州大学团队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生物质转化为运输燃料的10多条路径进行科学评估……陈俊武说:“我的脑子从来不闲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源源不绝涌来。我每天都在思考、都在学习、都在充实自己。”

时至今日,陈俊武一年有60%的时间用来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20%~30%的时间则思考一些不固定的、作为储备的问题。陈俊武说:“没有任务也得充实自己。”

● 陈俊武将在郑州大学历年来的讲课收入全部捐出,设立了陈俊武研究生奖励基金。 摄影/孙自豪

教书育人 立德立言

立德、立言、立功,是古人所说的“三不朽”。

立功自不待言,用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的身份足以让陈俊武老人青史留名;教书育人,是陈俊武给自己定的另一件大事。

当时的各种研修班时间都不长、老师教完了就算。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陈俊武在公司先开办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的基础上,又在全行业开办了4期全新的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这种高级人才研修班被陈俊武称为“回归式教学”。“教学方式就是先讲课,一期讲两个月。讲完以后他们带着我们留下的问题回到各自岗位,还是不脱产,要求学员尽量用自己业余假期的时间,认真地调查自己企业生产装置的技术现状和问题,写出一个大作业。”

所谓 “大作业”,是指学员要按照教课中的方法对自己所在单位的装置做出工艺和工程计算,做出针对性分析研究,大约一到两年才能完成。

由于学员所在装置情况各异,审阅内容很少雷同,陈俊武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一对一的审阅批改学员交来的大作业。有时,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陈俊武所演算的数据、所列表格比学生作业上的数据还要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凡经历“大作业”磨炼的学员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不少人已成为企业的领导。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科技部原副主任徐惠说:“高研班不仅教会了我们催化裂化的技术,而且教给了我们很好的工作方法论,使得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是能够对催化裂化技术有所掌握,而且对其他的技术工作能够得心应手。”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培训、辅导,陈俊武不但不计个人艰辛,而且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作为郑州大学的双聘院士,当时已经年逾八旬的陈俊武牵头在该校化工与能源学院组建了河南省石油补充替代能源研究院士工作站,指导团队从事生物燃料方面的研究论证工作。6年间,陈俊武经常坚持到郑州大学讲课、讨论,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团队给予悉心指导,还培养了孙绍晖等4名博士后。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1995年他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一版正式出版,并获得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这是国内首部催化裂化专著,也是世界上一部集大成式的学术著作。

谈起编著这本书的初衷,陈俊武说:“当年中石化的侯芙生总工程师建议,我应该把多少年积累起来的一些经验写成一本书、一本专著。” 侯芙生提这个建议的时候,陈俊武还担任洛阳工程公司总经理,实在没有时间。

时隔多年后,陈俊武想起了老朋友的意见,邀请石油科学研究院、石油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一起筹划和分工,很快形成了初稿。“这本书在1992年已经有了初稿,后来觉得作为高研班的参考资料很好,就把它复制印发给大家学习,进一步再修改后考虑可以出版了。这就是第一版。”

院士的生活里不只是石油和技术,善于理性思考的陈俊武更善于感性地爱上生命的每一段时光。他的生命有音乐、有炸带鱼段,更有一种别样的情怀。陈俊武吃过生活上的苦,曾有过冻得难以入睡的经历,也曾有过“中午熬白菜,晚上白菜熬”的艰苦岁月。但他能苦中作乐,依然在日记里记述着他热爱着生活,在心里怀有通过努力改变生产、改善生活的美好向往。直到现在,他还能记起抚顺人造石油厂时期晚上宿舍楼里那悠扬的小提琴声。直到现在,他还在回味1962年困难时期在王府井大街排长队吃到的炸带鱼段的“高价”美味。

2016年3月16日,适逢陈俊武90岁生日。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召开了一个技术发展座谈会,大家纷纷送上祝福。陈俊武有感而发,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回忆逝水年华,事业因有所为而有所成,也有因所未为而有所失。雪泥鸿爪,人生如斯。一生未得休闲固然是有所遗憾,但毕竟是有得有失、无怨无悔。我今后将以平和的心态度过余生……”这便是一代大师的超脱、淡然和情怀,现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猜你喜欢

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催化裂化再生器壳体关键制造技术
倒开水辅助装置
多参数协同优化方法在催化裂化装置中的应用
中科炼化420 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粉末燃料的沉降速度和最小流化速度分析①
高温流化糙米储藏稳定性的研究
烘焙林业废弃物生物质与煤粉不同配比混合颗粒的流化特性
轰趴装置指南
散装水泥运输车流化过程的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