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总体评价

2017-01-17常亚辉

中国林副特产 2017年6期
关键词:五花灌丛辽西

常亚辉

(辽宁省绥中县林业局,辽宁 绥中 125200)

辽宁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总体评价

常亚辉

(辽宁省绥中县林业局,辽宁 绥中 125200)

介绍五花顶自然保护区概况,评价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及质量,并总结了对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五花顶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辽宁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境内。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15年调整了范围及功能区, 2017年被国家环保部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 概况

1.1 地理位置

辽宁绥中五花顶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燕山余脉向渤海东延部分的东北支,“辽西走廊”最西端,山海关东北部,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号称“关外第一县”的绥中县境内。保护区位于绥中县西北部,属燕山山脉余脉,地理位置优越。东临辽西走廊,西起燕山,南临近渤海,属暖温带气候区,素有“关外第一自然保护区”美称。属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系华北、蒙古、长白植物区系交汇地带,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存着很高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距绥中县城最近距离55km,距葫芦岛市110 km,距秦皇岛市65 km,距兴城95 km,距沈阳市400 km,距北京市340 km。

1.2 总面积及范围

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15年调整了范围及功能区,2017年被国家环保部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494.43 hm2,其中核心区5513.54 hm2,缓冲区2750.65 hm2,实验区5230.24 hm2。五花顶自然保护区有小五花顶、大五花顶2个片区,小五花顶片区位于绥中县北部,地理坐标范围是120°01′00″~120°06′00″ E,40°25′40″~40°28′17″ N,东西长7.3 km,南北宽4.7 km,总面积2500.2 hm2,在绥中县西平乡、葛家乡、大王庙镇、高甸子乡境内,北部是黑水河,南部是王宝河;新调入的五花大顶片区,是绥中县境内西北部的五花大顶主脊原生植被保存较好的部分区域,位于绥中县西部,地理坐标范围是119°41′20″~119°53′13″ E,40°14′02″~40°20′48″ N,东西长16.8 km,南北宽10.7 km,总面积10994.23 hm2。

1.3 植物资源

1.3.1 植被区划。依据《中国植被》和《辽宁植被区划》,保护区属华北植物区系边缘,兼有东北和蒙古植物区系物种,植被区划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辽西山地南部暖温带半湿润(春旱)油松栎林及次灌丛区的葫芦岛—兴城小区,保护区内为五花大顶—砬子山低山丘陵荆条灌丛和白羊草灌草丛—油松林地区。分布有黄檗、紫椴、刺楸、大叶白蜡(花曲柳)等珍贵树种,有蒙古栎、油松、杨树、栓皮栎、蒙桑、刺槐、胡桃楸、家榆、山杏等高经济价值树木。常见灌木类型有荆条灌丛、黑榆灌丛、鹅耳枥灌丛、平榛灌丛、三裂绣线菊等,草本以白羊草、苔草为主。

1.3.2 植被类型。五花顶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的区域性明显,类型多样,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草丛,7个植被型: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落叶阔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冷温性灌丛、暖温性灌丛和暖温性草丛,以及37个群系组/群系:油松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蒙古栎林、山杨林、山杨-蒙古栎混交林、山杨-黑桦混交林、黄檗林、紫椴林、黑桦-蒙古栎混交林、栓皮栎林、鹅耳枥林、刺楸林、胡桃楸林、胡桃楸-蒙古栎混交林、蒙椴林、蒙椴-蒙古栎混交林、紫椴-蒙古栎混交林、紫椴-蒙桑混交林、大叶白蜡-蒙古栎混交林、刺槐林、平榛灌丛、迎红杜鹃灌丛、荆条灌丛、三裂绣线菊灌丛、荆条-三裂绣线菊灌丛、酸枣灌丛、山杏灌丛、花木蓝灌丛、黑榆灌丛、黑榆-山杏灌丛、多花胡枝子灌丛、蚂蚱腿子灌丛、小叶白蜡灌丛、小叶白蜡-黑榆灌丛、卷柏-小叶白蜡灌丛、白羊草草丛、野古草草丛等。

1.3.3 植物物种。五花顶保护区地处华北、蒙古和东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区,原生地带性植物十分丰富,呈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别是保护区大五花顶片区的五花大顶是植物物种最集中,单位面积的物种数(物种密度)最高的地带。但是由于干旱和人为的破坏,不少植物物种已经由群落分布呈现小斑块分布和个体化,并且越来越稀少,呈现濒危的趋势。据统计,保护区有大型真菌19科32属40种和高等植物134科468属982种,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31科76属151种和维管束植物103科392属831种,维管束植物种数占辽宁省种数近1/3,包括11科15属31种蕨类、4科7属9种裸子植物和88科370属791种被子植物。五花顶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中单种属数达到220个,占总属数56.41%,种数占维管植物总种数的26.51%,单种属寡种属占比较高比例,表明本区植物区系起源具一定的古老性。此外,区内菌类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香菇、银耳、金针菇、油菇、黑木耳、猴头菇、灵芝、茯苓、丁香菌、喇叭菌等等。

1.3.4 森林资源。五花顶自然保护区为辽西重要的天然次生林区域,森林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型区,保护区内森林物种资源多样,根据野外科学考察,有刺楸、大叶白蜡(花曲柳)、黄檗和椴树等珍贵树种,有蒙古栎、油松、杨树、柳树、刺槐、榆树、鹅耳枥、桑、樟子松、核桃、板栗、山杏、枣树、榛子和荆条等一般树种。

1.3.5 动物资源。五花顶保护区从动物区系主要成份上看,处于华北区北缘,与东北和蒙新东部草原动物区系交汇,属于辽西山地丘陵生物环境区。虽然由于历史上过度开发,绥中地区一些野生动物物种已经消失,但保护区沟壑纵橫,错落有致,形成多种多样的小生境,分布有较多的野生动物物种。据初步统计,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8目75科245种,其中哺乳类6目13科31种,两栖类2目6科7种,爬行类3目7科15种,鱼类3目5科35种。保护区内栖息或停留的鸟类物种最丰富,有14目44科157种,其中属国家I、II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鹳、花尾榛鸡、勺鸡、隼形目和鸮形目等27种。鸟类以林鸟为主,鸣禽占绝大多数;在保护区沟谷、西部黑水河河谷有少数水鸟分布,但在保护区周边的龙屯水库和大风口水库有多种水鸟分布。此外,保护区有昆虫17目221科1129种,常见的约100种。

2 生态环境及质量评价

2.1 典型性

保护区地处华北植物区系的北部,是华北、蒙古、东北植物区系交汇处,具有分布区域的地带性和典型性。以植物区系的物种成分上看,保护区属我国华北植物区系成分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物种区系成分,可见本区植物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植物区系特征,区内有大面积华北区系天然栎林和油松林,有油松、蒙古栎、山杏、荆条、三裂绣线菊为优势的种群分布。同时,保护区属于古北界华北动物区系,有东北动物区系和蒙新动物区系成分渗透,有豹猫、狼、黄鼬、狍、鹰、隼、鸮等多种典型地带性动物。

2.2 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具有显著多变的地形地貌,是生物多样性聚集区,为区系不同、生态位各异的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保护区有蒙古栎林、栓皮栎、油松林、紫椴林等森林群落类型,以及山杏、荆条、虎榛子、平榛等灌丛群落类型,共有153科500属1022种植物,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树种多达34种,是重要的植物种源基地。同时,保护区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75科245种,鸟类资源尤其丰富,有14目44科157种。除此,保护区尚有苔藓、菌类、藻类和地衣等许多未记录的植物种类以及动物物种,需要深入系统地开展调查。这些充分说明五花顶自然保护区是该区域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是辽西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2.3 稀有性

绥中县处于辽宁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特别是处于历史上过度开垦地区的辽西走廊腹地,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松栎林等植被面积大大减小,导致生物物种濒危加剧,具有辽西生态环境恶化的典型性。与大面积生态破坏地带相隔,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完整、水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又是处于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是辽西地区仅有的几处“生态孤岛”。特别是保护区内以油松、栎类为代表的天然次生林保存一定的原始风貌,而且林深树大,长势良好,是辽西地区十分可贵的天然森林植被的遗存地,林内分布有野大豆、紫椴和黄檗3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刺五加和胡桃楸等5种被收录《中国植物红皮书》,以及紫草和轮叶贝母等10种被列入《辽宁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还有樟子松等IUCN红色名录记录的易危物种。自然保护区同时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7种,包括地理隔离珍稀种群——花尾榛鸡,以及鹰、隼、鸮等猛禽,还有辽宁省重点保护的鸟类90种和兽类12种之多。

2.4 脆弱性

保护区周边是一个农牧型的农业区,区内并无正规的牧场,由于周边牛羊牲畜存栏量较大,又多以荒地、林地为放牧地,农业垦殖和放牧活动对地表植被和幼林直接造成较大破坏。同时,周边社区状况比较复杂,砍烧柴、盗伐、采集、挖药和庙会等人员活动密集,并且开发过度,成为生态破坏重灾区,导致了由于生态失衡,致使气候恶劣,经济落后,生活贫困,进而继续破坏生态的恶性循环。随着人为干扰不断向林区深入延伸,加剧了对土地资源、地表和森林植被不断被干扰、破坏的态势,特别是保护区内多悬崖峭壁,一旦被破坏就容易形成大面积裸岩地,导致生境破碎化和植被生态系统失衡,难以恢复。可见,保护区具有边缘性、脆弱性和异质性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很大。

2.5 自然性

虽然周边人为活动剧烈、生态环境恶化,自然保护区山高沟深、人烟稀少,原生型植被基本保存完好。保护区具有华北区向东北区的过渡,并兼有蒙古高原植物的特点,主要有以华北成分油松、栎类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成分,有大面积连片的地带性天然栎林,天然植被占植被总面积的85.1%,演替处于无人为干扰的进展演替过程。根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013年)等成果显示,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分布有辽西最大面积的天然林,也是较高的年累积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布地。区内保存较好的森林植被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或迁徙歇脚地,特别是成为隼形目和鸮形目等猛禽的重要繁殖地。因此,自然保护区作为辽西走廊西端稀有的一座天然生态“绿岛”,它的有效保护就是保存该区域的生物基因库,对附近区域乃至同类型其他区域的生态工程建设都将是有效而完备的物质储备。

2.6 面积适宜性

自然保护区范围边界均按照自然地势为界,区内居民少,人为干扰小。东、西两个区域功能区均是实验区环包缓冲区、缓冲区环包核心区,保留有区域典型的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五花顶自然保护区在辽西走廊山地丘陵向沿海平原过渡区,动植物区系的交错带上,以13494.43 hm2的面积,完全能够开展区域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

3 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保护区有大型真菌19科32属40种和高等植物134科468属982种,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31科76属151种和维管束植物103科392属831种,维管束植物种数占辽宁省种数近1/3,包括11科15属31种蕨类、4科7属9种裸子植物和88科370属791种被子植物。与同纬度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459hm2,维管植物 963 种;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002.7 hm2,维管植物865种;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832.1hm2,有维管植物1015种。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辽西地区,五花顶自然保护区能生存如此多样的植物种类是极其可贵的。

保护区区位特殊,地处辽西走廊,山海关东北部,是进入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占据环渤海经济圈、华北经济区和大东北经济圈三重优势,毗邻的东戴河新区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重点支持区域。辽西地区由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致使区域生态失调、水旱频发、经济欠发达,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目前辽西地区已建立了虹螺山、白狼山、楼子山、青龙河、努鲁儿虎山、大黑山、医巫闾山等自然保护区,五花顶自然保护区处于该保护区群最西南端的渤海边,填补了燕山山脉东段自然保护区的空白,区内保存较好的森林植被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或迁徙歇脚地,在该生态脆弱地区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保护区保存了不同的生物发育过程,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和种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的蓄水、集水、净水、调水和保水,以及太阳能固定、碳氮贮存、有机物质积累、污染物降解等等生态防护功能,所生产的效益十分巨大。可见,保护区不仅是辽西地区恢复生态的重要物种基因库,而且对整个辽西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防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2017-08-15

常亚辉(1967-),女,高级工程师,E-mail:272173483@qq.com。

DOI.:10.13268/j.cnki.fbsic.2017.06.031

S759.93

A

猜你喜欢

五花灌丛辽西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灌丛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吉兰泰盐湖绿洲柽柳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的关系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甸植物带概况
史前勤求索 辽西秀芬芳——纪念索秀芬先生
身份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秋日观苍山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