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海盐踪

2017-01-17铁羊

中国盐业 2017年16期
关键词:海盐盐城

■ 铁羊

史海盐踪

■ 铁羊

盐城因盐得名,《后汉书• 百官志》:“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考盐渎以产盐得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设盐渎县,置盐铁官署;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 年),“更盐渎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并因城池似瓢和瓢母赐食韩信的传说,又名瓢城。盐城已有2226 年的建县史、1606 年的建城史。

盐城地域周代以前为淮夷地,即东夷;西周初年,鲁侯伯禽南迁奄民,部分奄民定居于此,成为盐城早期拓荒者。周天子分封天下九州,盐城故属扬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古射阳县(今宝应县一带)东部靠黄海部分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置盐渎县,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属海陵郡。东晋义熙七年改称盐城沿用至今。

盐乃五味之首,基本分为:海盐、湖盐、井盐、矿盐等几大类。东部沿海诸省等盛产海盐,历来是我国盐产的主要来源;湖盐大多出西南、西北高原地带,蕴藏量极大;井矿盐主要产自云贵川一带。作为海盐的主要产地之一,盐城海盐历史悠久,传说远古时期“宿沙氏初作煮海盐”(今宿迁市即得名于此),是中国最早发现“煮海为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炎帝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与中华文明的起步时间相同,《尚书•禹贡》:“尧曾命禹治水以盐作贡”。春秋战国时,吴、越、楚国沿海地区的海盐生产已初具规模。中国盐业管理始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实行盐的专管而富国强兵,也使得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西汉时,“东海之濒也,广泻者延袤数百里皆厥卤也”。以扬州为统治中心,辖区东至大海的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此吴王所以富国强兵而抗汉室也”。

汉代武帝时“笼天下盐铁”,在全国各地置盐铁官署,实行盐铁官营。今盐城一带“东有海盐之饶”,“煮海利兴,穿渠通运”。这里既是海滨的渔业集散地,又是淮东的盐产、盐政中心,农商也有发展,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并征收盐税,在此设置了盐铁官署,并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置了盐渎县。到东晋时,盐渎县盐业繁盛,“环城皆盐场”,安帝义熙年间“更盐渎名盐城”。

隋及唐前期,盐政事务多由地方管理。《新唐书·食货志》载“天下之利,盐利居半”,唐后期在产盐区设监院,派原制盐户和游民承办官盐,免其杂徭,称亭户。五代后,制盐户除亭户外,并称畦户、灶户、锅户、井户、铛户、盐户。宋起,盐户或灶户渐成各种盐户的通称,盐户壮丁称盐丁或灶丁,给予卤地草荡和制盐工本,所产食盐作为税课征收。对盐民实行强制性的严格管理,盐民丧失了直接经营和任意开发盐业的自由,被编为特殊的户籍“灶籍”,规定“惟灶丁为世业”,并受到严格的人身控制。自榷盐法实行后,盐税作为专卖收入而独立,唐后期由度支、盐铁二使管理全国盐务,并在地方设置场、监、院等分支机构,境内有海陵、盐城二监。时“盐城有盐亭百二十三所”,年产盐105多万石(时1石120斤,1斤约今600克)。盐税“岁得钱百余万,以当百余州之赋”“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三代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任盐官于盐城。

宋初,在东南盐区设提举盐事司管理盐业产销。下设分司,各辖盐场。范公堤的修筑,“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之功用”,盐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真宗时(998年-1025年),境内二监年产盐达107万石以上,仍为淮南产盐之冠。

蒙元统治时期,广大盐民身处滨海荒滩,栉风沐雨,积薪熬盐,生产艰苦、生存困难。清代田北湖《说盐》:“裸居而草衣,胫肘生盐皆成咸肉……曾不若犬豕与牛”。盐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走之四方”,盐民抗暴行动史不绝书,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当属纵横江淮吴越14年之久的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盐城大丰区)人,“以操舟运盐为业。少有膂力,无赖,贩盐诸富家,富家多凌辱之,或勿酬其值。弓兵丘八者,屡窘辱之,士诚不胜愤。癸巳(1353年)正月,遂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李伯升等十八人”在界牌头(今盐城滨海县界牌镇)北极殿盟誓举义,即为民间所称“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盐民多附之。兵锋所向,势如破竹,克兴化、破高邮、断漕运,建立了大周政权,并冲破朝廷围剿,横渡长江,进据平江(苏州),控制了沿江南北大片地区,其“财富甲兵雄于四方”。清代学者顾祖禹说:“元之复亡,未始非士诚先据平江,竭彼资储之力也”。

踞苏州后,张士诚自立为吴王,“本皆起于寒微”的“士诚兄弟骄奢淫逸,懈于政事”,忙于大兴土木,修建宫楼,“招延宾客,日夜歌舞自娱”,高级将领们也“多拥兵众为富贵之娱”。及至围城日久,“城中资粮尽罄,一鼠至费百钱。鼠尽至煮履下枯革以食”,尚坚守10月有余。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城破,士诚命后妃登齐云楼自焚,“三百红妆同日死”。张士诚自杀未成被俘,“宁死羞作归义侯,闭口不饮建邺水”,押送应天府(南京),整天闭目,不言不食,被“御杖四十而死”(亦说自缢而死)。

张士诚出身贫苦,深知盐民疾苦,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把人民“饥欲食,寒欲衣”当作“道”,还设想了“务本、节用、均分”等社会改革措施。张士诚败亡、明朝建立后,朝廷曾对苏杭一带课以重捐。张士诚为人宽厚多仁,赋税轻敛,因此吴人对他颇多怀念。至于明人书中对他的多种指斥,多不属实。张氏属下贪纵,但并不残暴,也未滥杀民众,加之吴地殷富,大周政权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种贪残。朱元璋恨吴人为张士诚所用,取大地主沈万三家的租薄为依据,格外加赋,高达每亩实粮七斗五升,数年时间吴地中小地主消灭殆尽。明代贝清江记载说:“三吴巨姓……数年之中,既贫或覆,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苏州等地多为“张九四”立祠,何山公园内张王庙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一直很怀念昔日张士诚轻徭薄赋的仁德,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拜庙焚香,托名为地藏菩萨烧香,实际上是烧“九四香”。

苏州报恩寺(北寺塔所在地)是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年-251年)孙权为报母恩所建。现存张士诚纪功碑,亦名陵平造像碑、张吴王纪功画像石刻,1957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吴门表隐》所载,此碑为元末江南富豪沈万三所置。近代金松岑等学者考证图中冠服器物,推断为元代雕刻,内容是至正十九年张士诚迎接元使伯颜的场景。

元明两代,在扬州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统辖13座盐场。清代,设盐政、盐场设盐使。仍保持盐籍,灶课已在“摊丁入亩”法实行后并入地亩征收。但对盐民的控制甚严,雍正六年(1728年)在两淮盐区首行“保甲法”,继而又定“编查法”,定期编定灶籍,清查灶户。民国初,两淮设盐政局,衙署旧址位于盐城市区。因海盐成本高,渐兴矿盐和井盐,境内63家盐垦(垦殖)公司相继开发滩涂,实业家张骞为发展新兴产业在这里发动了“废灶兴垦”,种植粮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境内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盐区,通过接管旧盐务机构,扩大产销,征收盐税,支援战争和巩固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两淮盐务统归中央财政部盐务总局管辖,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东银仓”。灌东、新滩两座盐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2017年权属及区划调整后,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海江河联动发展示范区核心区,位于江苏滨海新区区域内。

(作者单位:新滩盐场)

(编辑:程钰寒)

猜你喜欢

海盐盐城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粗海盐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海盐可可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对于海盐腔现状的诸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