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疗效的影响

2017-01-17李保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8期
关键词:溶栓组间缺血性

李保军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4)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疗效的影响

李保军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4)

目的观察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由120院前接诊并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其中的患者89例作为研究组,以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由120院前接诊,但为普通送诊的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和患者Bathel指数。结果研究组患者溶栓率高于对照组,溶栓等待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溶栓前与溶栓后两组患者的Bathel指数得分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和院内溶栓密切配合,实现无缝链接的一体化救治模式,能够将患者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具有溶栓资格的抢救中心,达到救治的最佳效果。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在我国,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卒中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依据证实,使用重组的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最有效措施,但是对于患者的治疗时间要求比较高,一般在发病后3 h以内,临床治疗要严格根据患者适应证进行溶栓治疗[1]。本研究从2014

年8月开始尝试使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院前接诊的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救治措施,获得较好的溶栓治疗率,缩短了溶栓等待时间,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由120院前接诊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其中的患者89例作为研究组,以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由120院前接诊,但为普通送诊的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

1.2 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

1.2.1 救治模式构架:在院内卒中救治单元(小组)的基础上加设院前救治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接受过专业溶栓治疗培训的医护人员及了解相关送诊流程、熟知各医院详细路线的驾驶员组成,负责对疑似脑卒中的患者进行院前标准化干预。

1.2.2 脑卒中应急救治流程:在接到120指挥中心调度后院前救治小组立即出发到患者现场,对疑似急性脑卒中患者测量生命体征,给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一般保持氧饱和度>94%)以改善脑细胞的供氧,医师迅速采集病史、查体和评估病情,并行心电图检查,护士采集患者血标本、测血糖、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2路静脉通路,进行持续心电监测,根据相关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转送前使用无线通讯设备与院内急诊科或卒中单元(小组)取得联系,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利用资料、图片等宣教资料为患者和家属介绍卒中的分型和治疗,溶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填写相应表单,院前救治小组全程追踪和记录患者的发病情况、接诊时间、到急诊时间和溶栓时间。院内急诊科或卒中单元(小组)在接到院前救治小组的电话后立即启动院内卒中应急救治流程,进行溶栓前准备,包括人员、药物、影像科准备,患者到达后开放全程绿色通道进行交接,卒中单元(小组)进行院内治疗并准备溶栓,确诊病史和进行相应体检,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再次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溶栓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溶栓治疗:卒中小组护士在启动应急流程5 min后腾空床位,根据医嘱执行溶栓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本研究选择rtPA静脉溶栓,总剂量0.9 mg/kg,首剂量为0.09 mk/kg,在1 min内静脉注射,其余的在60 min内使用微量泵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溶栓率、溶栓时间、溶栓前后患者Bathel指数和溶栓后90 d患者Bathel指数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溶栓率为46.06%(41/89),高于对照组34.78%(32/9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36,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溶栓等待时间(115.87±13.94)min,少于对照组(137.62±16.85)min,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56,P<0.05);溶栓前研究组患者的Bathel指数平均得分为(39.86±11.84),对照组为(38.95±11.68),溶栓后第90天研究组患者Bathel指数得分为(84.65±8.53),对照组为(86.23±6.98),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8年以前因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只有1.23%,说明溶栓治疗的接受率并不高[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指南中建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人员可以在现场开始卒中管理,鼓励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人员使用急救规程,本研究中对120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入院前干预和院内溶栓治疗,极大的优化了治疗的流程,使接受溶栓治疗的院内病情告知及知情同意内容、护理内容如开放静脉通道、血液标本采集等尽可能转移至院前急救车内进行,很大程度的缩短了溶栓的决策时间和准备时间,避免了患者治疗延误,从而有效的缩短了溶栓等待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溶栓率;而溶栓治疗后脑卒中患者Bathel指数显著提高,体现了溶栓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意义。

临床上既往的脑卒中急诊诊治路径已经明显的缩短了患者院内救治的时间,而本研究中选用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将患者的治疗时间推进到院前急救的第一现场,对院前急救医师要求有所提高,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3]。本研究中,在组织院前溶栓救治小组的过程中,选择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均为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溶栓治疗培训,除能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采血等常用院前抢救技术,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识别、评价和救治等工作,不仅要有极强的急救反应能力,还要具备识别环境、善于沟通的技巧[4]。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和院内溶栓进行密切配合,实现无缝链接的一体化救治模式,不仅能够将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具有溶栓资格的抢救中心,同时优化救治流程,最终达到最佳救治效果。

[1] 陈翠翠,韩强.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 11(6):605-606.

[2] 徐敏,戴建英,楼敏.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7):17-19.

[3] 徐尚刚,黄洋辉,梁隆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院前及院内溶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0): 2430-2433.

[4] 周听妹,秦国良.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02-103.

R743.33

B

1671-8194(2017)08-0084-02

猜你喜欢

溶栓组间缺血性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