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理想信念建设思想论析

2017-01-16张艳宏徐成芳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

张艳宏+徐成芳

摘 要:习近平的理想信念观具体包括: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客观标准、巨大作用和建设途径等。这一思想具有理论支撑的科学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建设途径的实践性和话语表达的大众化等鲜明个性和理论特色。启示我们必须将理想信念置于科学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必须弘扬理想信念的人本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理想信念建设的实践导向,必须赋予理想信念教育以大众话语表达。

关键词:习近平;理想信念建设;理论特色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6-0118-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理想信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新见解和新策略,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想信念观。通过梳理他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揭示他的理想信念观的理论特色,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主要内容

(一)关于理想信念的内涵

在习近平理想信念思想的语境中,理想、信念、信仰意思大体相同,可以互相指代。而“理想”与“信念”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学者根据相关论述将其内涵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二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相信和追求;三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奉和追求;四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五是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信仰和奉行;六是高尚的道德信念和精神境界。[1]还有学者从主体的两个维度阐述习近平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一是从广大党员干部角度来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二是就中华民族而言,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2]尽管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比较分散,不同场合所强调的方面不同,但基本内涵指向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四个自信”的坚持。

(二)关于理想信念的衡量标准

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而是有客观标准的。习近平提出了新形势下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新标准: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3]23同时,要反对四个“一切”,即反对“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3]24。用四个“能否”和四个“一切”从正反两方面表达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客观标准。这一判断标准使抽象的理想信念问题与具体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联系起来,使得理想信念成为在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衡量标尺。在这一标准中,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和最高准则。这一标准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宗旨,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统一,是根本准则和具体要求的统一。

(三)关于理想信念的作用和意义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胜利、赢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和政治法宝。习近平指出:“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4]160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机”,使得理想信念问题尤为重要。“革命理想高于天” [3]23,习近平这里虽然用的是文学性语言,但明确强调的是理想信念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巨大精神动力作用。

习近平不仅强调理想信念对国家、民族和政党的精神动力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理想信念对于党员个体精神世界的支撑和提升作用。针对新时期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动摇、信仰淡化的危机,习近平形象地提出“精神之钙”论。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15。这里用生动的比喻性语言,指出了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支撑作用和对个体安身立命的重大意义。在他看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4]159

(四)关于理想信念建设的途径

关于理想信念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习近平主要强调两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学习。重视和加强学习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于科学理论的支撑。所以,第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信仰上的坚定。他号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看家本领”,真学、真信、真用,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第二,要向历史学习。历史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它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有理由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三,要向榜样学习。他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和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对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矢志不移、执着追求的坚定信仰和崇高人格。另一方面要重视实干。理想信念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不能“空对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经过实践的砥砺和磨练,理想之花才能结出现实之果。为此,他告诫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实干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特色

习近平的理想信念观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回答了“信仰什么,为什么信仰,怎样建设信仰”等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一)理论支撑的科学性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理想信仰。这一信仰源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众所周知,青年马克思的信仰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在他创建了新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之后,他从这种“新唯物论”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揭开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秘密,提出了“消灭私有制”、“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理想。在这一伟大理想的指引和感召下,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求民族出路的过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和实践斗争,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邓小平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无论革命道路如何坎坷,他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近代以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结束了中国任人宰割和奴役的悲惨局面,并走向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用了90多年的接力奋斗,取得了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用了60多年的努力,走过了资本主义3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切都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

总之,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决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认识。我们应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确立起我们的信仰自信。

(二)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人民为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习近平在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时不仅从事关党和国家的全局高度,而且从人民主体的角度强调理想信念对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对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的价值和意义。2012年11月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36。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统一,是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结合,是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共生。一方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中国梦以人民幸福、以每一个人的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为价值旨归,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理想信念观的人民价值取向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一价值理念指导下他将理想信念与人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突出理想信念对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他用“精神之钙”的形象比喻告诫每一位共产党人不可得“软骨病”,否则就可能走上“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4]159的道路。对于青年,他曾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3]50鼓励青年大学生去实现“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3]175。总之,习近平不仅仅从国家、民族和政党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更侧重于从个体和群体、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统一的视角来展开论述,突出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宗旨。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

(三)建设途径的现实性

理想信念的建设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口号。首先,理想信念的建设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理想信念作为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是基于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之上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 [3]93为此,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使中国人的梦想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支撑。其次,理想信念以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客观标准。理想信念并非空泛和玄妙,而是体现在做事做人的细微之处,是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态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再次,坚定理想信念重在实干。理想信念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对此,习近平多次谈到:“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3]23他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既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也要“勤于圆梦”。把理想与现实行动结合起来,促进理想信念不断转化为现实。

(四)话语表达的大众化

理想信念作为意识形态性话语,其政治性比较强,话语系统比较严肃,不易让大家产生亲近感。习近平总书记从人们切身利益和感同身受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将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表达赋予理想信念这一抽象的政治性概念,实现了话语表达方式的政治性、生活化和大众化的有机融合,让人们对理想信念可知可感可亲。如,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又富有警示意义。它比抽象的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对人们的影响要深刻而持久得多。再如,他在强调理想信念对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性时提出了理想信念的“纽扣论”。指出,理想信念“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3]172,扣错扣子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体验,习近平用这一大家都有的生活事例来比喻青年人确立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生动贴切,入脑入心。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 [5]理论的彻底来自于抓住人的社会本质,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习近平将理想信念的表述扎根于现实的人民大众生活,运用最朴实的生活经验,借助于生动形象的话语系统,必将能够推进理想信念的大众化传播。

三、加强理想信念观建设的几个要点

(一)必须将理想信念置于科学的理性认识基础上

美国学者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一书中提出:“一个人在对他能够委身的价值进行探索时,要遇到许多竞相争取他信从的理想,他若要使这种探索得到满足,就必须对各种理想有所了解。”[6]理想、信仰、信念归根结底是理性认识的问题,是哲学层面的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针对有些同志理想渺茫、信仰动摇,习近平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说到底,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服”问题。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是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最高目标的理论体系、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信仰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理想性和现实性、终极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只有在哲学层面正确把握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才能够真正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才能够理性地确立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所以,必须要认真研究学习哲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通过原原本本地研读经典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领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二)必须弘扬理想信念的人本价值取向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旨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这就说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人学”的空场,它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实现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目标的。习近平的理想信念观遵循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人本价值这一基本原则。他非常注重理想信念的人民主体性及对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比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着重指出理想信念的人民主体性,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他提出“中国梦”是将其与个人梦联系在一起。将理想信念看作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等。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理想信念的人民主体性及对每一个个体发展需求的意义,贯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利益日益分化、理想价值日趋多元,每一个人的发展需求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之间还不是完全一致的,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的理想信仰,就需要我们不仅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更需要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求出发,真正关心每一位个体公民的切身利益和个人的价值理想,只有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人的发展和人的需求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真正转化为每一个人生活和精神的动力。

(三)必须坚持理想信念建设的实践导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行动说话,付诸实践是习近平理想信念建设思想的突出特点。这就启示我们,理想信念的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行动上。一要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3]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现实阶段,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运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投身于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实践。在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艰苦复杂的改革环境中,磨练意志和品质,检验理想和信念,以过硬的本领推动崇高的理想迈向美好的现实。二要和具体工作相结合。理想信念并不玄妙,它就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中。离开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缺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没有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和勇挑重担的精神,是谈不上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仰的。只有把理想信念和具体的做人做事结合在一起,和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既当理想家又当实干家,才能让理想信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必须赋予理想信念教育以大众话语表达

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是指教育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理想信念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引导人们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所运用的话语体系。它具有抽象性、政治性等特点。以往我们国家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注重从党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采用抽象的语言进行政治性的宣讲。由于缺乏对个体的关心和远离生活基础,往往使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空洞乏味、虚无缥缈,使共产主义理想与人们渐行渐远。习总书记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精神之钙”的比喻,还是“纽扣论”的论述,都以生活化、大众化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理论认同。所以,通过赋予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的基础和大众化的表达来创新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具体说来,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内容要回归“生活世界”。理想信念的话语内容必须深植于大众的生活,深入他们的民生需求,只有真正从人民大众鲜活的日常生活、实践生活等领域中探寻理想信念话语的生长点,并从中提炼、撷取他们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摒弃生硬的、空泛的话语,使话语内容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与大众“生活世界”的真正链接。二是要转变话语表达方式。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应由传统的教育者主导式和灌输式话语向平等交往的对话式话语转变。为此,教育者要特别重视情感话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动人。通过唤起大家情感的共鸣和心理的共振,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使人民大众在情感共鸣和认同中主动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信仰。

总之,习近平理想信念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回答了新时期“信仰什么,为什么信仰,怎样建设信仰”等一系列问题,对于人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将起到持久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

[2]周秀红.习近平关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4):10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207.

[6]L.J.宾克莱. 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责任编辑:王廷国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