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社区可持续农业

2017-01-16易清代鑫

中国周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草鱼渔民有机

易清+代鑫

长江中下游以及两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有广袤的平原,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的河汊,农业和淡水水产,不仅是地方性的支柱产业,也提供了中国大地将近一半的食物来源。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经济、食品安全等议题风生水起,WWF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农业将会成为未来水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维度。洞庭湖西畔山洲有机柑橘示范项目,湖北石首天鹅洲的江豚保护地农业,湖北洪湖采用“种青养鱼”法践行的可持续渔业等,都是这个维度之上的重要尝试。一方面,能够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可持续消费方面的推动,建立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而在WWF的全球实践中,与商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以实现生态保护目标,拥有悠久的历史。如何以环境友好的方式生产商品、如何明智地销售商品、如何倡导“可持续”的消费,对于WWF的全球战略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但也存在巨大的潜力,因为这不仅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社区和环境有利,也对商业本身有利,能够同时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和减贫的双重目标。

西畔山洲的有机农业

当西畔山洲的橘子再一次沉甸甸地挂上枝头的时候,张胜接过了父亲的衣钵。

这个80后的男孩,给每一个金灿灿的橘子都画上了一副笑脸,为了适应人们消费方式的变更,他还开了一个“微店”,手机上轻轻一点,来自洞庭湖边的有机柑橘,就准备好向天南海北的消费者“整装待发”了。

“笑脸的意思是,我们的产品,是亲近自然的,我们希望消费者能够认识到西畔山洲的绿色农耕对保护母亲湖的意义,感谢WWF,让我们认识到这些,也让西畔山洲的有机农业坚持下来,并走得更远。”

张胜的父亲张建华,在洞庭湖畔的这个小山村,已经坚持绿色农耕13个年头,如今把衣钵传给了儿子,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洞庭湖作为湿地,环境也日益改善,真正成为了人、鸟、鱼共同的家园。

而WWF和西畔山洲的故事,要从18年前开始说起。

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深受其害,人们“谈水色变”。为了帮助改善人与水的关系,而不是把水当成一种威胁存在,WWF来到了洞庭湖畔,选定西畔山洲成为“退垸行洪”的项目点。

“退垸行洪”,意思是将围湖造田占用的湿地“还给”洞庭湖,但这样一来,祖祖辈辈依赖农田为生的农民丢失了生计。

WWF带领当地农民,从庭院式的畜禽养殖业开始,探索“人水和谐”的“适洪型经济”,2001年,开始带动村民发展有机农业,在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沼气,沼气渣为有机农业提供上好的有机肥,与化肥相比,更经济,肥效更好,对环境也是友好的。停止使用农药以后,虫子的天敌—鸟儿也飞了回来,问题被交给了恢复过后的“生态系统”自行解决。

那个年代,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尚不如当下尖锐,有机农业的概念也尚不如当下时兴。产品如何获得市场认可,以提升溢价,成为了需要率先解决的问题。

2005年,西畔山洲的有机农业基地正式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授予的“有机农场转换证书”。2006年,基地又成功通过了美国国家有机工程认证(NOP)和美国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认证(OCIA),有机柑橘成功打入了北美市场,收购价为普通柑橘的四倍,同时创造了三个中国第一,即中国第一次有机柑橘出口、中国第一家小农户集体有机认证、中国第一家有机农业综合基地。标志着WWF的保护地农业模式第一次在长江流域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种双赢模式,在长江流域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推广,人、湿地、水源与水生野生动物们,都因此而受益。

天鹅洲,古老农法与可持续农业实验

夏末的一个黎明,天刚微亮,天鹅洲岛上的女人们就踩着晨露出门了。在岛南头的可持续棉田里,她们把捆扎成束的杨树枝条从田间的木桩上取下来,拿在手里筛两筛,几十只硕大的飞蛾,便掉落在田间。因为露水未干,飞蛾的翅膀吸饱了水,不能够飞行,只好束手就擒。

“在天鹅洲古老的农业法则里,人们用这样的方法灭除虫害,但是杀虫剂的出现,迅速取代了这些古老的传统。”何修平是天鹅洲岛上的农民,在他儿时的记忆当中,甚至在妈妈的吩咐下,脖子上挂一个小篮,到棉田里捉虫子。也有“虫灾”的时候,那是1997年,人们束手无策,眼见着耕耘半年刚刚露头的棉铃,被虫子洗劫一空。“因为那几年打鸟的人多,破坏了岛上的生态平衡。”

从2014到2015年,WWF与长江大学的科学家一起,通过实地的科学监测,完成了天鹅洲水域面源污染和水足迹两份报告,详实的数据表明天鹅洲“灰水”量显著增加,污染物主要是氨氮、总磷和有机物,达不到饮用水标准。

而天鹅洲水域自古以来提供着周边居民的饮用水源,如今又有江豚、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此,60头江豚、1000多头麋鹿与人类共享同一个家园。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水和健康的生态,才能够带来幸福生活的终生保障。

建立在这两份报告的基础之上,2015年,WWF与瑞尔保护协会一起,开始在天鹅洲岛推行可持续农业,通过建立700亩示范基地,尝试建立适应天鹅洲流域生态状况的新型农作制度,带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如今岛上的农民,已经对“生态”如数家珍,他们开始觉得生态平衡的重要,也开始真正意识到,使用杀虫剂和化肥的耕作方式,对岛上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健康,也是一种破坏,于是开始接纳古老的农业法则重新回到天鹅洲的棉田。

用捆扎成束的杨树枝条消灭棉田虫害的方式,称为“杨树靶子”,即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的“趋性”进行灭杀,同样的物理方式,还有汞灯等。生物制剂的办法也在示范基地广泛使用,以代替化学制剂,比如,用天然除虫菊灭除蚜虫,使用人畜尿液喷雾灭除红蜘蛛,使用苦楝素或蛇床子素灭除棉盲蝽蟓等。害虫克星比如瓢虫等,也不会被杀虫剂“一网打尽”,能够在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当中“自给自足”。

30 多年来,天鹅洲岛农业过分依赖化肥生产,土壤中的有机质也普遍比较缺乏,加之施肥不合理引起养分失衡。为了提高示范基地的土壤肥力,施用和追加棉籽粕或畜禽粪等有机肥,通过均衡培肥的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减轻土壤中的病原菌危害,同时也能够减少作物的病虫害发作。

传统的间作、套种等“立体农业”的模式,也正在示范基地尝试推行。“立体农业”,其实也来自于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效益达到最大化的同时,还可以有效保护土地。在天鹅洲的示范基地周边,有麦棉套作、稻虾轮作/共作、大水面池塘养殖、油菜(小麦)与玉米连作的模式,基地内则有花生、大豆、玉米和棉花四种作物,实行棉花与花生套种。

为了对比天鹅洲可持续农业的环境友好数据,示范基地开展了持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有机种植模式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有积极作用。农田的排灌系统,也采取“外封闭、内循环”的模式,当外部水质不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用水标准时,会阻止水体进入示范基地,同时,只有当示范农田沟渠内的水质达到一定标准时,才能排放到示范基地之外。

到目前为止,有将近200位天鹅洲农民参与到可持续农业的项目体验中来,每天从清晨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认知,也正在悄然改变。

“种青养鱼”,在“鱼米之乡”示范可持续渔业

草鱼是“四大家鱼”之首,每年贡献了我国淡水养殖约五分之一的产量。然而,淡水养殖过程当中,因使用饲料不当而造成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和底泥中的积累,对养殖区域的水体造成不良影响,却往往被人忽视。在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水域,WWF帮助当地渔民成立了一个名为“红仙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长期坚持着传统的草鱼养殖模式—“种青养鱼”,种植青草,喂养草鱼,用这样的方式维持水体健康,同时,让生产和经营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

当地渔民接受“种青养鱼”的方式,这恐怕不能完全归因于纯粹的生态环保思想,而更应看作是现实所迫。草鱼饲料中大量未被转化利用的氮磷物质被排泄到养殖水体中,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加上营养过剩等因素,草鱼出现消化不良和免疫力下降等问题,病害频发。为了防控疾病,渔民不得不滥用药物并频繁更换水体。就这样日积月累后,整个养殖区域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产养殖需要好水,然而自然水域已无好水可供。无处不在的污水,反过来又威胁着池塘水体和养殖鱼类,鱼病更加频发,渔民损失惨重,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可持续。

“红仙喜”的传统养殖“种青养鱼”,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当时渔民在大同湖低洼地处开挖鱼池养殖草鱼。为了加固池埂,他们就近取土,将池子四周的泥土抛挖到池埂上,使得池埂变得又宽又高,而池子四周则加深成为蓄水沟渠,池中央则成为天然平滩,这就是大同湖地区典型的“回”型池养殖池塘。

由于当时草鱼饲料匮乏,渔民普遍种植青草喂鱼。每年3月,他们在“回”型池中间的平滩上种植小米草,在四周池埂上种植黑麦草。等到4月底小米草长到一定高度时,他们便向池里加水至部分淹没小米草,这样草鱼便可自由上滩吃食。根据平滩上小米草的长势,渔民不断加高水位以便利草鱼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

同时,池埂上种植的黑麦草可就地收割并抛入池子四周喂鱼。黑麦草在生长时期一般可以割3次,割了又长。由于黑麦草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抗热和抗旱性能差,因此在进入6月后便停止生长。此时,渔民就在池埂四周种植苏丹草,在其长出3个节杆时便可收割投喂。为了加快苏丹草的生长,渔民往往不断施用有机磷肥等底肥。通过反复的收割和生长,可基本满足每年6-10月草鱼对青草饲料的需求。在种植过程中,黑麦草和小米草无需喷施农药,而苏丹草在生长过程中只需喷洒少量高效低毒的药物,以防治蚜虫等病害。在冬季青草饲料不足的情况下,渔民一般补充投喂小麦、豆粕等以维持草鱼的生长。

“回”型池并不仅仅养殖草鱼,还会搭配一定比例的鲢鱼、鳙鱼、青鱼、鲫鱼、黄颡鱼等苗种。养殖过程中,草鱼摄食青草饲料后排出的粪便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了营养物质,进而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最终成为鲢鱼和鳙鱼的天然饵料。

“种青养草”的方式,天然地贡献于水生态的健康,既减少了因使用饲料不当而造成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和底泥中的积累,也减少了因过量施肥和用药对环境的影响。而“种青养草”的过程,也保证了“回”型池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就地得到吸收利用,改良了土壤。

“种青养草”倚赖光合作用,也比常规养殖方式节约30%-40%的饲料成本。并且,由于种植、浇水等操作都是就地完成,因此人力成本也随之降低。对于草鱼而言,由于主要摄食其易于消化吸收的青草饲料,符合其自然习性,因此发生脂肪肝、肠炎等疾病的几率降低,也减少了药物的使用。经过多年来的跟踪调查和检验发现,这种模式养出的草鱼体态修长、口感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肌肉脂肪含量低、矿物元素含量高等特点。

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但几乎原地踏步的草鱼价格让合作社理事长肖业红忧心忡忡。如何说服社员继续坚持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如何让更多消费者了解、接受这种传统方式养出的草鱼?如何卖出好的价钱,让所有社员增收致富?

为此,WWF尝试帮助当地渔民组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以抱团发展的形式来增加渔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规范操作,改善和提升草鱼品质;实行统一采购,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为了打开销路,WWF通过各种途径联合发达地区农业合作社,对接并不断开拓市场。同时,也推动渔民建立生态草鱼品牌,申请相关商标,借助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利用新闻发布会、特色农产品博览会、草鱼品鉴会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得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和认知生态草鱼。

“种青养鱼”虽然是来自中国传统的农业智慧,用现代的眼光看,既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又是一种创新的力量,未来必将实现生态和商业的双赢。

猜你喜欢

草鱼渔民有机
有机白菜
小草鱼的新邻居
喝有机
屋檐下的小草鱼
2016年高考“有机推断与合成”试题例析
草鱼为何吃草?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鱼殇
有机选择题的八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