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箱体应用问题讨论

2017-01-16李紫剑

中国蜂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群势箱体养蜂

李紫剑

(河南巩义市双林镇武术馆,138 4903 6841)

多箱体应用问题讨论

李紫剑

(河南巩义市双林镇武术馆,138 4903 6841)

一直有人说,多箱体养蜂法是最科学最先进最高效的养蜂法,特别是在人均规模、生产流程和总体效益等方面一直处于各种养蜂法的领先地位。因此,多箱体养蜂法是产业化养蜂的大方向,全面推广势在必行。

事情真的这样吗,我看未必。

为什么这样说呢,西方蜜蜂进入我国已有100多年了,它们当初是和多箱体一起来的,这应该不存在疑问。然而,100多年以来,各种中国式养蜂法一再出新并且流行形成规模,而多箱体养蜂法却一直淡出于人们的视野,从一线养蜂场消失。

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有哲学家说,存在即为合理。大自然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多箱体养蜂法之所以未被生产一线采用,当然是因为它不合理,这个理就是现实需要,包括生产需要。多箱体之所以被边缘化,是因为这它不及多种中国式的养蜂法优点多,而这种优势,也就包括管理优势和效益优势。

答案很可能使那些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专家”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事实。人们是不会逃避幸福和成功的,也就不会逃避财富,养蜂人也一样。如果多箱体养蜂真的那么好。挣钱又快还多,养蜂人对其何至于敬而远之,难道他们都傻了吗。

他们当然不傻,正因为不傻,大家才不约而同选用各种中国式养蜂法。要是大家只相信“专家”们的高谈阔论而无视同行的成功先例,那他们才是真傻。

各种中国式养蜂法淘汰了多箱体养蜂法,这是不争的事实,可谓有目共睹。但是中国式养蜂法优势淘汰了多箱体,真正能说清楚讲明白的人并不多。鉴于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我考虑用比较、鉴别和论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作为多箱体养蜂法的参照物,我选择了定位养蜂法、分区养蜂法和1+1养蜂法。

所谓定位养蜂法就是底箱限产、继箱取蜜,长年不动的养蜂模式。

所谓分区养蜂法就是底箱分区、量化繁育的养蜂模式。

所谓1+1养蜂法就是一个定位生产群加一个分区繁育群,而将两个群设定为一个换算单位,使之在采集力和繁育势态上都达到1+1的效果。

现在,比较、鉴别和论证。

首先,我们来类比多箱体的群势。

多箱体养蜂法之所以要用多箱体,首先是它的群势超大。据说它的群势一般都在25脾以上,有人测算出它的峰值群势可达35脾。

单王产卵,真的能达到如此群势。专家说能,专家的理论是一只蜂王3天产1脾子,1脾子可以出3脾蜂。当蜜蜂个体的平均寿命达35天时,群势就可以达到35除3乘3等于35脾。

好象真是这么一回事儿,然而,可有哪个人养出过或看到过如些的群势吗?没有。

为什么没有,因为上述计算公式是错误的,它在计算峰值群势时漏掉了一大段时间,漏算了峰值期间的繁殖周期。

正确的计算公式应是从平均寿命中减去繁育周期,用剩余的时间除3乘3。为什么,因为6月1日(假设日期)出房的工蜂活到35天时(7月5日),6月16日以后产的卵都还没有出房呢。

6月1日前出房的蜜蜂7月5日已经死了,6月16日后产的卵7月5日都还没有出房,7月5日的群势只能由6月1日至6月15日的蜜蜂构成,群势的大小只能是(35~20)除3乘3等于15脾,25脾35脾的群势从何说起呢。

除非蜜蜂个体的平均寿命不少于55天,或都蜂王的产卵速度不低于5天产3脾,35脾的群势就不可能出现。然而蜂群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工作越繁重哺育压力越大,个体寿命越短,供产的巢脾越多巢脾的距离越长,蜂王产子的效率越低,受此必然条件的制约,多箱体养蜂又怎么可能造就个体寿命越长的超级工蜂和产卵效率超高的蜂王呢。

除非出现母女同巢,多箱体养蜂不可能拥有30脾以上的群势。但母女同巢不可能在每群中出现,也不可能长年保持,如此特例和个案不能作为多箱体可造就超大群势的依据。

显然,即使是多箱体,也依然无法违背蜂群的自然规律,也无法突破峰值的上限。而多箱体可以达到的上限,多脾定位养蜂法、分区养蜂法都可以达到。

因此,就群势而论,多箱体法与中国式养蜂法相比并不具有专家说的优势。35脾的群势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专家们认为多箱体养蜂不但有群势优势更有规模优势。的确,国外养蜂人均1千多群,国内养蜂人均50~70群,100群已是实际上的局限,二者的规模效益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研究一下二者差异形成的原因,只看现象无法找到正确有答案。

规模效益的差异主要由三大单位效率生成,它们分别是调脾单位效率、调脾周期效率、取蜜方式效率。

多箱体养蜂调脾以箱为单位,一次10脾。中国式养蜂调脾以脾为单位,一次一脾。因此,多箱体养蜂的调脾单位效率从理论上讲是中国养蜂法的10倍。

多箱体养蜂通常是一个繁殖周期上下互调一次巢箱,即21天为一个管理周期。中国式养蜂流行一个卵脾周期即产满1脾子的时段调整一次巢脾,即3天为一个管理周期。因此,多箱体养蜂的周期管理效率是中国式养蜂的7倍。

多箱体养蜂只在花期结束后一次性取蜜,流蜜期只加继箱不取蜜。中国式养蜂法3~5天取一次蜜,按全年总计2个月的花期计算,多箱体养蜂的采收效率至少是中国养蜂法的7倍,甚至更多。

这样多箱体效率就是中养式养蜂的24倍。按中国式养蜂人均60群计算,则多箱体养蜂人均群数可达60×24=1440群,而这个数字,事实上也确实和实际情况接近或者说基本相符。

多箱体养蜂每21天倒一次箱,需要移动两个箱体。1+1养蜂法每21天调2张脾,并且是平调而不是上下调。那么,与1+1养蜂法相比,多箱体养蜂的周期管理的周期还有明显的优势吗。

多箱体养蜂一个花期只取一次蜜,所以它的采收工作效率高于多次取蜜。但是,多箱体上可以一再加继箱,双箱甚至单箱体同样也能。如果中国蜂农克服了小农经济意识,认识到了生产资料也是生产力并且决意向生产资料要效益,准备了大量的继箱空脾并且在流蜜期间依次叠加直至流蜜结束,那么,多箱体养蜂无疑也就失王了它在采收效率方面的优势。

一旦三大优势不存在了。随梁朝友养蜂模式的出现,多箱体养蜂的规模事实上已不复存在。在此前提下如果还有人一定认为中国蜂业一定得走国外多箱体养蜂的路子,我想十有八九就落伍了。

一直有人认为多箱体养蜂产量高,收益多,但我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

蜂群单位产量高,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群势要够大,二是花期哺育负担要轻,三是对贮蜜空间要充裕。贮蜜空间是机动的,可随时调控,不存在技术问题。而群势与哺育负担,却必须早做安排。

多箱体养蜂的峰值群势是15脾,1+1养蜂法的采集群势也是15脾,这是理想的采集群势。

但是同样的采集群势,哺育负担越重,单位产量越低。同样都是15脾群势,多箱体的哺育负担是2张虫脾,1+1采集群的育虫负担是1/2脾(因巢房不多且又被侵占的缘故),在这样的前提下,多箱体采集群不可能比5脾限产的定位采集群多采蜜。

优胜劣汰是大自然永恒的法则,这个法则渗透到所有生物活动的领域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产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

在人类生产的各个领域,有史以来一直持续着永不停息的推陈出新,优势淘汰劣势、先进淘汰落后、高效淘汰低效、现代淘汰传统既是不可抗拒的产业规律,也是无法改变的产业大方向。

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养蜂当然也不能例外。正因为如此,我才有如此肯定的结论,多箱体养蜂不被我国一线蜂农采用是因为它本身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与我国养蜂法的对比中方方面面都不具优势,而不是我国蜂农目光短浅思想落后。

我已经通过类比论证了多箱体养蜂法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我相信我讲的都是事实。但是显然我的看法与有些权威人士的说法相左,我并不指望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同。但是如果有高人认为我讲的不对,我希望能摆事实讲道理举例证明,让我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我希望反驳我的人是一线蜂业工作者,是靠多箱体养蜂的收入生活者,利用多箱体养蜂生产改善家庭状况和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人。我希望这样的人早日出现,我希望我国真的有这样的人。

猜你喜欢

群势箱体养蜂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弱群自然合并的启发
不同中蜂群势产子育虫数量调查及运用
再谈多箱体养蜂
如何处理好分蜂与产蜜的关系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小麦胚芽作为意大利蜜蜂春繁期饲料蛋白源的研究
一种带支撑架的合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