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入针角度穿刺桡动脉的效果

2017-01-16林玉环陈影霞梁桂秀陈翠瑜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桡动脉进针针头

林玉环,陈影霞,梁桂秀,陈翠瑜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江门529100)

两种入针角度穿刺桡动脉的效果

林玉环,陈影霞,梁桂秀,陈翠瑜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江门529100)

目的:对比临床穿刺桡动脉常用的两种入针角度90°与30°~45°,探索两种入针角度对桡动脉穿刺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对120例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其中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穿刺针与腕部皮肤成90°垂直法入针,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斜刺法入针,统计两组穿刺角度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30°~45°斜刺法入针成功率90.0%,对照组90°垂直法入针成功率为6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与皮肤呈30°~45°斜刺法入针角度采血一次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

桡动脉穿刺;进针角度;成功率

血气分析是临床常见的护理技术,桡动脉因其部位表浅,易于暴露,不受体位限制,按压能有效地避免血肿的形成,操作方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气促患者不能平卧,难以配合股动脉穿刺,桡动脉采血就成了首选采血路径。但是桡动脉血管相对细滑、表浅、不易固定,增加了护士们一次采血成功的难度[1]。工作中我们发现桡动脉穿刺的成败不但与穿刺点的选择和穿刺手法相关,穿刺角度也很关键,我科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开展了对临床常用的两种角度穿刺桡动脉采血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30°~45°斜刺入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比组90°垂直入针,值得临床推广,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对120例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标本,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5.5岁,均为意识清醒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按随机入针角度30°~45°和90°各60例采集血标本。两组均为首次经桡动脉穿刺,且年龄、性别、病种、血压、桡动脉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1.2.1 观察组:按需备采血用物,采血器采用专用动脉采血的一次性采血器,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指导其全身放松情绪,配合操作。将小棉垫放置在患者手腕处(手臂抬高10 cm),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压,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状,以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处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并齐,在已消毒的范围内摸到欲穿刺动脉的搏动最明显处,相对固定,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0 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 cm作为穿刺点[2],右手持采血器与皮肤成30~45°斜刺进针,当针头进到1/3~1/2时,即进入桡动脉,待血回冲至所需血量,迅速拔针,针头刺入软塞隔绝空气,局部按压5~10 min,采血后搓动采血器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填上体温和氧浓度立即送检。

1.2.2 对照组 准备工作同观察组相同,穿刺点以桡动脉搏动最强处定标点进行穿刺,操作者左手示指腹面平放并固定桡动脉,右手持动脉血气针垂直90°刺入桡动脉,见鲜红色血液回至血气针所需量时,即拔出针头刺入软塞隔绝空气,局部按压5~10 min,采血后搓动采血器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填上体温和氧浓度立即送检。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性刺进血管并抽出足量动脉血液),未拔针试穿2~3次成功率(反复在皮肤内试探穿刺,直到抽出足量动脉血)及失败率,总成功率=[(一次成功例数+未拔针试穿2~3次成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不同角度采血方法比较,观察组一次成功30例,未拔针试穿2~3次成功6例,总成功率90.0%,对照组一次成功21例,未拔针试穿成功仅3例,总成功率6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比较

3 讨论

3.1 对照组90°垂直法进针,针头易刺透对侧血管壁,造成穿刺失败。穿刺桡动脉入针呈90°角,稳定性相对较弱,该处血管滑,不易固定,影响穿刺效果。垂直进针时,注射器在操作者食指和中指间进针,针头与手指极易接触,增加感染的机会。观察组30°~45°入针时针尖与血管有较大接触面,在向前斜行穿刺时可利用食指触压觉判断动脉深浅度和走向,而且克服了左手不能绷紧皮肤和固定桡动脉等弊端,如一次穿刺不成功,可退针,改变进针角度或调整进针方向,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3.2 穿刺需注意的问题及技巧 (1)进行桡动脉穿刺前要向病人说明穿刺目的和操作方法,穿刺动脉的痛觉比穿刺静脉高,因此要对患者说明,使其有所准备,以免在穿刺时疼痛突然回缩影响操作,造成穿刺失败,但解释时亦不要夸大造成患者恐慌,因为紧张的情绪会使疼痛敏感性增加[3],加重病人的痛苦。(2)抽血时操作者应避免使用消极的词句,使用各种方法使患者安静,体位舒适,不紧张。因为患者忧虑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紧张可致血管收缩,并且当针头触及动脉时,常可出现动脉痉挛,可致血管搏动不明显而影响穿刺成功率;病人情绪紧张,可引起呼吸和心率的改变,由于害怕取样,有些患者呼吸急促,可引起pH值、PO2增加,PCO2减少,而瞬间憋气则会使 pH值、PO2减少,PCO2增加[4]。(3)进行穿刺时除了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进针角度,还要选择细小的采血针头,减少接触面积,减轻患者疼痛。前臂远侧由于皮下组织少容易刺到骨膜,而骨膜上有较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疼痛敏感性高[5],所以穿刺时定位要准确。(4)许多家属和患者由于病情紧急,往往紧张焦急,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操作者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和较强的抗压性,注意力集中,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5)选择桡动脉穿刺要确定患者桡动脉搏动明显,对于一些脉搏细弱及房颤的患者就不适合。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桡动脉采血30°~45°斜刺入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比组90°垂直入针,值得临床推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穿刺针和皮肤所成角度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穿刺针与皮肤的角度应根据病人的胖瘦和动脉的深浅而定,一般是越瘦越表浅其角度越小,同时与桡动脉粗细有关,桡动脉偏细,进针角度要相应偏小,这样穿刺钢针在细小动脉腔内的走行就相对延长,回血机会更高一些。

[1] 陈丹.桡动脉穿刺采血中进针角度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4206-4207.

[2] 朱晓莉.两种进针角度在桡动脉采血中的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7):25.

[3] 张文敏,赵炳朕,李书敏,等.两种穿刺法在经桡动脉套管针穿刺置管中的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S1):42-43.

[4] 宋爱梅,刘璇,葛永春.两种穿刺方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全科护理,2013,11(18):1650-1651.

[5] 张燕.两种桡动脉采血方法的对比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6):52-53.

2015-07-02)

猜你喜欢

桡动脉进针针头
小小针头不迷路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经解剖鼻烟壶处的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1 例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