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膜穿刺后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研究

2017-01-16刘春雷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鼓室中耳灌洗

刘春雷,胡 彬

(阿拉善盟中心医院五官科,内蒙古 阿拉善盟750306)

鼓膜穿刺后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研究

刘春雷,胡 彬

(阿拉善盟中心医院五官科,内蒙古 阿拉善盟750306)

目的:研究鼓膜穿刺后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对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耳鼻喉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的108例患儿,其中观察组54例应用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方法治疗,而对照组的54例患儿使用其他方法,对治疗结果进行研究对照。结果:本组108例治疗5~6次,其中33例仅治疗1次即愈。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随访患儿6个月~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4.4%和79.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满意。

鼓膜穿刺后负压吸引;药物灌洗;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又称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鼓室积液、传导性耳聋,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常常是一个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高发人群为儿童,若未经及时治疗,则可能造成耳聋、语言发育迟缓,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1],因此积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我科治疗的10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的患儿108例,经检查均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1)患儿有耳闷塞感、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无前庭症状;(2)耳镜检查示:鼓膜呈淡红色、淡黄色或琥珀色,鼓膜无穿孔,典型者有鼓室积液征;(3)纯音测听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20 dB。(4)以鼓室导抗测试为诊断标准,鼓室导抗图为 B型,声顺值≤0.1 mL。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30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3 d~2年,平均病程1.8年;对照组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4 d~2年,平均病程1.6年。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给予抗生素、稀化黏素类药物口服,布地奈德喷鼻剂适量喷鼻,并用1%麻黄素滴鼻,同时把地塞米松注射液、糜蛋白酶注入鼓室。注射时患儿采取侧坐位,常规耳廓消毒后,用1%丁利多卡因棉片贴于鼓膜表面,麻醉10 min,外耳道消毒,用7号长针头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将鼓室内积液彻底抽出再取出针头。术后禁止外耳道进水及滴药。

1.2.2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橄榄头填塞外耳道口,采用吸引器间断吸出鼓室内积液,若未发现鲜血,重复处理耳道,清除分泌物,若分泌物粘稠用长针经穿刺孔向中耳腔注射4 000 U糜蛋白酶和1 mL地塞米松注射液,同时按压耳屏促进药物吸收,注射药物后嘱咐患儿头向后仰并偏向对侧45°,持续30 min。隔日进行1次治疗,1个疗程为10 d。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的患儿,行鼓膜切开置管术,术后禁止外耳道进水及滴药。术前术后检查患儿鼓膜,术后随访1年,复查声导抗及纯音听阈测听,以观察治疗效果。术前术后检查患儿鼓膜,术后随访1年,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耳鸣、耳闭,鼓膜颜色正常、活动良好,积液全部吸收。鼓室导抗图为A型,经电测听气导听阀≤20 dB。(2)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轻度耳鸣、耳闭等症状,鼓膜颜色、活动度较之前有进步、内陷减轻,鼓室导抗图为C型,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10~15 dB。(3)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仍时有耳鸣、耳闭,鼓膜内陷,活动度差,鼓室导抗图仍为B型图,经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5 dB。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08例治疗5~6次,其中33例仅治疗1次即愈。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随访患儿6个月~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4.4%和79.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造成儿童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大多认为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该病可能有多种并发症,如中耳粘连、鼓膜萎缩硬化、听小骨坏死等,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儿童语言、智力发育[2]。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的产生机制是:(1)细菌产生内毒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同时黏膜纤毛清除系统遭到破坏,中耳腔内分泌物无法清除。(2)细菌内毒素作为抗原激活补体及旁路激活途径,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中耳黏膜水肿加重[3]。(3)病毒感染破坏溶酶体,细胞自溶,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决定簇,机体免疫反应被激发,炎性介质分泌增多,形成分泌性中耳炎[4]。目前国内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统一标准,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咽鼓管吹张及手术治疗[5]。常用药物有抗生素、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鼻黏膜血管收缩剂等;手术方法包括鼓膜穿刺术、通气管置入术、鼓膜切开术等。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本研究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可彻底清除中耳内积液,减缓积液中细菌、病毒、炎症介质对中耳黏膜的刺激。地塞米松注射液、糜蛋白酶混合液可使微小血管收缩,减轻毛细血管扩张、黏膜水肿及炎性渗出,并阻止炎症介质释放,缓解黏膜充血水肿,使咽鼓管恢复通畅。另外,局部用药可促进鼻咽部、鼻腔感染的控制,本次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4.4%和79.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总之,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过程安全,操作方便,效果肯定,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易于被临床医师和广大患儿接受,术后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1] 金玲,张日.鼓膜穿刺灌洗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5):828-830.

[2] 刘飞,史保轩.鼻内镜下鼓膜穿刺结合咽鼓管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4例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 (9):2344-2345.

[3] 谢华,孙文忠.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机制与鼻咽癌放疗的相关性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9):1610.

[4] 韦木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61-162.

[5] 刘勇,王志高,宋小秋,等.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57-59.

2015-07-08)

猜你喜欢

鼓室中耳灌洗
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疾病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早期连续支气管灌洗在老年昏迷病人肺部感染中的防治作用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鼓室注射甲强龙联合耳后骨膜下注射甲强龙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观察
耳朵里的定时炸弹
高压氧联合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难治性噪声性耳聋临床研究
小耳朵怎么会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