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研究

2017-01-15向志敏樊晓华

中外医疗 2017年18期
关键词:腓肠皮瓣创面

向志敏,樊晓华

云南省安宁市人民医院手足外科,云南安宁 650300

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研究

向志敏,樊晓华

云南省安宁市人民医院手足外科,云南安宁 650300

目的 分析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的40例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其入选时间为该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入选患者均选择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方法,待患者进行治疗后分析其临床疗效。 结果 40例患者经过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治疗后,38例患者成功成活,2例患者在进行皮瓣术后出现显著的肿胀和水疱,远端局部出现浅表坏死,进行换药后病情愈合,具有良好的皮瓣成活现象,对其进行随访后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性,且具有良好的弹性。结论对于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而言,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效果良好。

腓动脉穿支皮瓣;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足背损伤在临床中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此位置具有较少的皮下组织,对其进行清创后如具有较大的缺损面积,采用皮瓣带蒂转移对创面不能进行完全覆盖,并且因为处于肢体远端位置,在对皮瓣进行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较长的血管蒂,而在手术后会产生静脉回流异常,从而提升了修复的困难程度[1]。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逐渐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该次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抽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的40例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其入选时间为该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男性患者例数为28例,女性患者例数为12例,年龄最大者为58岁,年龄最小者为22岁,平均(42.2±4.0)岁为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入选患者的皮损组织面积为12 cm×10.5 cm~23.5 cm×15.0 cm之间,14.5 cm×12.0 cm~25.0 cm×16.5 cm为切取的皮瓣大小面积。

1.2 方法

手术前准备。入选患者在手术前通过超生多普勒对腓动脉主干和穿支以及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的实际位置以及走向进行确定,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标记,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按照皮瓣损伤的实际大小,在对皮瓣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依据腓肠神经走向以及腓骨纵轴。

创面准备。40例患者均选择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将止血带应用于患肢,选择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方法。首先进行铺巾消毒,清创其受区,将创伤较为严重以及显著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在清洗的过程中选择双氧水以及碘伏,创面覆盖时选择碘伏纱布,在对皮瓣进行设计时依据取样布大小,该次研究中的范围为12 cm×10.5 cm~23.5 cm×15.0 cm之间。

设计皮瓣和切取。因为具有较长的修复距离,皮瓣应在腓骨位置处进行设计,并将小腿后侧皮肤包括其中。首先需要将皮瓣腓侧进行切开,将手术前已经定位好的腓动脉穿支进行充分显露。腓骨后下方位置将腓动脉以及静脉全长进行充分显露,对肌肉走向分支进行结扎,与此同时需要分离腓动脉、腓静脉3个穿支,使其处于合适的位置,在进行旋转的过程中蒂部处于不紧状态。对胫侧缘位置的皮瓣进行切开,在其深面位置处进行掀起,从而对皮瓣进行分离,将腓肠神经进行找出,在肌肉位置处将其切断。随后在皮瓣中防止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随后向下方处予以游离,对皮瓣和肌肉部分血管分支进行结扎,直至切取皮瓣[2]。

皮瓣移植。对于已经游离的皮瓣进行转移直至受区,在受区位置进行固定,以免皮瓣出现滑动。随后对腓肠神经以及足背皮神经进行缝合,对皮瓣进行相应的缝合,在皮瓣位置出将橡皮片进行埋置,从而对其进行引流。在对皮瓣旋转的过程中可对蒂部张力进行调整,以免出现锐角扭转现象。供区创面实施缝合,如果出现残留创面在进行移植的过程中可选择中厚皮片。

手术后处理。患者在术后对其采用石膏进行固定,皮瓣蒂部位置包扎时需要松紧适宜,以免对皮瓣产生压迫。与此同时需要将窗口进行留出,对皮瓣血运情况予以观察。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痉挛、抗感染等基础治疗。

2 结果

40例患者经过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治疗后,38例患者成功成活,并未出现肿胀、水疱等现象,同时动脉以及静脉并无危象产生。与此同时,剩余2例患者在进行皮瓣术后出现显著的肿胀现象,同时产生水疱,远端局部出现浅表坏死,其坏死面积为1 cm×1.5 cm,对其进行换药后病情愈合,具有良好的皮瓣成活现象。对患者进行为期8个月的随访,其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性,且具有良好的弹性,患者并不需要进行二期修复,可以进行行走。

3 讨论

最早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予以研究的学者为Masquelet,其经过研究后认为其皮瓣主要来源为腓浅动脉,腓肠神经下方位置直至小腿1/3产生的一种血管网,或者下行位置处于踝部,外踝后方位置处的4~7 cm腓动脉穿支以及腓浅动脉具有一定的吻合性[3]。对于腓动脉穿刺解剖而言,其腓骨头下方处的9 cm、15 cm以及20 cm位置处的主要供血动脉为小腿位置肌间隔第2~4穿支,特别是第2支具有粗大性,管径大致为3.7 mm。当其对小腿进行穿出之后,皮动脉间会形成血管网,和胫前动脉、腓浅动脉以及胫后动脉产生的皮支存在一定的吻合性。

而临床中主要推荐的皮瓣为腓动脉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瓣。腓肠神经可伴随动脉以及交错的血管网,从而对血供进行确保,同时产生相应的皮支和深部动脉皮肤产生一种交通,顺延皮神经营养血管轴对皮瓣予以切取,从而对小腿皮肤缺损现象进行修复,经修复后效果显著[4]。但是此皮瓣具有较小的供血动脉网口径,无法对较大的皮瓣进行设计。与此同时,此皮瓣在手术后会产生回流问题。然而为了将皮瓣血运情况进行有效改善,大部分学者在蒂部位置处会对相应的筋膜组织进行携带,但是极易产生臃肿现象,为此提升了旋转的困难程度。与此同时皮瓣只能在脚踝上方4 cm进行游离,无法对远距离缺损进行修复。该次研究选择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方法,具有较大的切取面积,同时对组织缺损修复的位置为远端。而此方法在进行旋转之后不会形成臃肿现象[5-6]。

伴随医疗水平的完善以及发展,腓动脉穿刺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此治疗方法中单一穿支是因为无较为广泛的血供范围,临床中均选次方法对小创面予以修复。然而对于肺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游离的过程中选择单一腓动脉主穿支供血,有效结合穿支皮瓣和游离皮瓣自身的特质,此外还具有显著的优势,与此同时皮瓣具有较为可靠的供血,且修复范围较为广泛,对供区不会产生严重的损伤,进而对主干血管并未产生损伤,皮瓣不会因为穿支位置产生的变化为形成影响。

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优势表现为:①皮瓣具有较为稳定的血供,同时具有较大的切取面积。②对于皮瓣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具有灵活性,确保血管的完整。③能够对前足底予以覆盖,同时可对较远位置的组织缺损创面进行覆盖。④皮瓣选择合适,在进行修复后具有良好的外形,通常情况下不需要采用第二次手术塑型。而此治疗方法的缺点表现为不能对感觉缺损进行修复,并且供区位置会产生痛性神经瘤。与此同时如果切去较大的皮瓣面积,会出现无法拉拢缝合现象,因此需要进行植皮修复[7]。临床中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内容:①手术前对患者采用彩超确定穿支情况以及血管情况,进而提升手术的正确性。②按照缺损范围对皮瓣进行涉及,避免出现浪费现象。

该次研究将该院收治的40例患者均通过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进行治疗,入选患者经过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治疗后,38例患者成功成活,2例患者在进行皮瓣术后出现显著的肿胀和水疱,远端局部出现浅表坏死,进行换药后病情愈合,具有良好的皮瓣成活现象,对其进行随访后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性,且具有良好的弹性。说明此治疗方法在临床可行性良好。张发惠等人[8]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其研究结果和该次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说明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能够在临床中进行应用。

综上所述,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方法对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疗效良好,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同样需要对皮瓣设计等问题进行重视,从而提升手术正确性和效果。

[1]刘文泉,公茂亮,王明杰,等.腓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6): 592-594.

[2]崔光秀,金一正,邵忠,等.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1):108-109.

[3]罗鹏,周斌,刘科,等.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 39(5):504-505.

[4]齐识.小腿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胫前及足部软组织缺损2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4(7):832-833.

[5]华栋,方小魁,吴苏州,等.倒梨形设计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创面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6,39(2):175-177.

[6]厉孟,蓝旭,李志琳,等.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蒂部改进及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 (1):98-99.

[7]任鹏,程二林,阿不来提·阿不拉,等.选择不同供血方式的小腿后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39(5):452-456.

[8]张发惠,宋一平,林松庆,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4,19 (1):46-48.

Research on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and Neurocutaneous Sural Flap in Repairing the Soft Tissue Defect of Dorsal Foot

XIANG Zhi-min,FAN Xiao-hua

Department of Hand and Foot Surgery,Anning People’s Hospital,Anning,Yunnan Province,65030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and neurocutaneous sural flap in repairing the soft tissue defect of dorsal foot.MethodsConvenient selection 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oft tissue defect of dorsal foot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 and all patients selected the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and neurocutaneous sural flap repairMethods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as analyzed.ResultsAfter treatment,38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survived of 40 cases,and 2 cases were with obvious swelling and blisters after surgery and the patients were healed after dressing change with a good flap survival phenomenon,and the appearance of shape after follow-up was good without fat and with good elasticity.ConclusionThe effect of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and neurocutaneous sural flap in repairing the soft tissue defect of dorsal foot is good.

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Neurocutaneous sural flap;Soft tissue defect of dorsal foot

R6

A

1674-0742(2017)06(c)-0068-03

10.16662/j.cnki.1674-0742.2017.18.068

2017-03-29)

向志敏(1962-),男,云南安宁人,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骨科、创伤、脊柱等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腓肠皮瓣创面
rn-bFGH(盖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外固定支架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跟软组织缺损
足内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银离子敷料在治疗慢性创面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