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2017-01-15孙瑞英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肠道病毒疱疹口病

孙瑞英 刘 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学,哈尔滨150000)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孙瑞英 刘 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学,哈尔滨150000)

文章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概述,旨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手足口病并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EV)引起的,以发热、口腔疼痛和疱疹(手、足、口和皮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病。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但也有少数病例可出现合并症,甚至死亡。该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发病以年龄<5岁儿童最多见。近几年,我国EV流行日趋严重,儿童感染后易引起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死率高。

1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特征

1.1 传染源 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致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病后数周仍可自粪便中排出病毒,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期和流行间期的主要传染源。

1.2 传播途径 ①消化道:粪-口传播。②呼吸道:唾液中及咽喉分泌物的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③密切接触:可以通过疱疹液、粪便、唾液等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及衣物等传播。④如果水源被污染,也可经水源传播。

1.3 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内,特别是3岁以内的散居儿童,占82.7%,以2岁和1岁组发病率最高。

1.4 流行病学特征 ①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夏季及秋季是全年发病率最高的季节。在6—8月又是该病全年发病率最高的月份。②分布广泛,无严格地区性,都可能造成感染、流行或暴发。③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④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快,流行强度大,短时间可造成大流行。

2 发病机制

人在感染后,通过咽部等局部感染后,可造成病毒血症,表现在局部,可出现疱疹性咽峡炎,之后可表现出皮疹,出现在手、足、口、臀部,有些可能出现肛门脓肿。此阶段即血性感染阶段,如抵抗力强,大多数患儿可以好转;如抵抗力较弱,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或感染病毒毒力较强,数量多,病情会继续发展,会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出现中枢性的循环衰竭和肺水肿、肺出血。

3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 d,平均3~5 d。

3.1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单一部位或斑丘疹。

3.2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3.2.1 神经系统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3.2.2 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2.3 循环系统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4 诊断标准

4.1 临床诊断病例 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4.2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①肠道病毒(Cox A16 、EV71 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 A16、EV71 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 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5 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各种类型的皮肤疾病;②发热、出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其他病毒疹等;③其他病毒性脑炎。

6 治疗

6.1 普通病例 ①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②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6.2 重症病例

6.2.1 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①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 g/kg,每4~8 h进行1次,20~30 min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②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氢化可的松3~5 mg/(kg·d);地塞米松0.2~0.5 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进展快、病情凶险者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 d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20 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 g)或地塞米松0.5~1.0 mg/(kg·d)。③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 g/kg,分2~5 d给予。④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6.2.2 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②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③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适当给予镇静、镇痛。④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⑤头肩抬高15~30°,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⑥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⑦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⑧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⑨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⑩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6.2.3 恢复期治疗 ①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②功能康复治疗。③中西医结合治疗。

7 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要坚持以下的原则——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①加强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②做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加强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③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发热、疱疹性疾病的儿童密切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④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R725.1

A

1672-7185(2017)09-0016-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9.007

2017-04-14)

猜你喜欢

肠道病毒疱疹口病
羊肠道病毒的流行现状及防控
肠道病毒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的分子流行病学意义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夏季警惕汗疱疹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说说“上火”那些事
儿童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