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头硬 心肠软

2017-01-14王晓河

前线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右派季羡林社长

王晓河

季羡林论说最喜欢的人,有一句话叫“骨头硬,心肠软”,令人吟诵不忘、回味无穷。

硬骨护心灵,柔肠扶硬骨,软硬互补,和谐共融,才是正常的人生。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陈毅有“断头今日意如何”的豪气,也有“爱河饮尽犹饥渴”的缠绵……两者不是此一时彼一时,而是互相依存、同时并在。对不同境况、事物、问题,一种情绪在迸发表现,另一种情绪也在暗中呼应。

包立民写《百美图》对漫画家廖冰兄的“第一印象是直肠子、炮筒子、软性子。借用方成的话来说,他好像是心有两颗:一颗硬,硬得刀枪不入,见坏人坏事,恨得口诛笔伐,笔下幽默又尖刻;另一颗心软,重情感,对后生、对劝小者、对需要帮助的人决不吝啬,为此耗费了他不少精力与时间”。

侠骨柔肠,剑胆琴心,体现着处世的本质和立场,体现着做人的原则和爱心。硬,不是那种高人一头、贵人一品的“冷横硬”,而是在持道义、固操守、讲人格上硬气。软,也非逆来顺受软绵绵、毫无主见的“软随和”,而是良心、爱心、怜悯心、包容心、和谐心的体现。季羡林是此中典范。他曾为素不相识的报到新生看行李,曾助毫无瓜葛的山东老铁匠出书并题写书名,曾给高考落榜学子指点迷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胡适还处在一片批评声中,季老写了篇《为胡适说句话》的文章。要知道,那时对那些人说那些话,没有硬骨头是不敢说的,没有软心肠是不会说的。

骨硬心软,人之常情,其实并没有什么,但“出水才见两腿泥”,尤其在得与失、荣与辱、进与退等关口,软硬何持?见学问,见功夫,见境界。著名杂文家严秀曾任《南方日报》的社长,后担任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当年在右派指标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他不是落井下石,而是身先士卒,断然说:“我来当这个右派。”宁愿自己下地狱,也不愿伤害同志,此后严老经受过难堪、磨难,然终身不悔。1981年9月16日,严秀又为冯英子《要有一点移山精神》的杂文遭批鸣不平,上书周扬并请转呈王任重、习仲勋、胡乔木、胡耀邦。文心暖、文胆壮,磊磊风骨、拳拳柔肠,淋漓尽致。

骨硬心软,是一种做人处事的境界。正义在胸,柔情似水;当仁不让,谦恭大度;有“飞流直下”,也有“春风化雨”;硬不炫耀,软不示弱;硬不无情无义,软不优柔寡断;硬不冥顽不化,软不油滑多变。质朴淳厚为底蕴,真心真情使其然。王瑛做纪委书记,铁面无私,错误犯到哪,她就查到哪,“有背景有后台更要查”!然而,她查处人更帮助人,查处彻底,帮扶倾心,不少人痛改前非,东山再起。其硬,硬得理所当然,硬得堂皇磊落;其软,软得合情合理,软得口服心服。有些人也有软有硬,却是非颠倒,软了脊梁,硬了心肠;软了本领,硬了架子;软了信念,硬了贪欲。灵肉分离、身心错位,先现眼、后显形,成为笑料事小,危害社会风气事大。

作家池莉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硬骨柔肠,人皆有之,保持你的本真,持正你的心态,善良待己与人,人生就差不了事。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右派季羡林社长
我的第一次采访
看青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咪咪(节选)
社长大人和他的FANS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社长/总编荐书录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