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永升“清热于内,散风于外”法治疗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经验

2017-01-14陈宁宁范永升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犀角颜面连翘

陈宁宁范永升(指导)

1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专家传经

范永升“清热于内,散风于外”法治疗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经验

陈宁宁1范永升2(指导)

1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损害 范永升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全身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本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皮肤损害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对此,范永升教授在临床上使用“清热于内,散风于外”法治疗SLE皮肤损害,疗效显著。

1 病因病机

根据SLE患者临床特点,中医学将其归为“日晒疮”“蝶疮流注”“阴阳毒”等范畴。范教授认为,SLE患者皮疹主要由血热伤络引起,但其受外风的影响不容忽视。SLE患者长期服用激素,激素既可伤阴致热,又可损伤人体之正气、卫气,使其极易为外邪所伤。SLE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差,虚邪贼风易侵袭其体表。范教授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部分SLE患者夏天容易诱发皮疹,也有一部分患者冬天易诱发皮疹。夏天诱发,是因火令当候;冬天诱发,则是患者外受风寒,伤于皮肤脉络所引起。综上,SLE患者病因病机大多错综复杂,既有内在之阴亏、热毒、气虚,又有外邪之所袭,故分析其病机往往需综合考虑。

2 治疗方药

对于SLE皮疹病变的外寒内热之证,范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摸索,制定“清热于内,散风于外”的治疗大法,习用犀角地黄汤加连翘、防风治疗。犀角地黄汤出自《小品方》,由犀角、地黄、芍药、丹皮组成,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此方以犀角(用水牛角代)咸寒为君,功善清热凉血,生地甘苦性寒为臣,不仅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还有养阴生津之效,芍药用赤芍,与丹皮共用,有凉血散瘀之功;连翘辛凉透达,善治斑疹疮疡等皮肤病变;防风味辛性温,为治风之要药,《本草经疏》谓其:“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对于冬日受风寒而发皮疹,法当辛温散表,可选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然麻黄性峻猛,温热而燥,SLE患者素有阴虚内热,不宜轻易使用。范教授认为防风性平和,为风中润剂,可以久服而不伤阴。

3 典型病例

肖某某,女性,41岁。SLE病史15年,主要以反复颜面红斑、手足皮疹、口腔溃疡为表现。2015年1月10日初次就诊。就诊时颜面、手指处广泛皮疹,手指多处有破溃、疼痛,光过敏,口干、口苦,脱发,牙龈偶有出血,关节疼痛,乏力。2014年12月26日化验:补体C3 0.42g/L,补体C4 0.04g/L,血沉51mm/L,尿蛋白+。舌质黯红、苔薄,脉弦。拟参清解益肾。处方:生地、赤芍、积雪草、怀山药、川芎各15g,青蒿、半枝莲、金樱子各30g,丹皮、生甘草、制首乌各12g,凌霄花、佛手各9g,水牛角(先煎)20g,茯苓18g,乌梢蛇10g,黄柏6g。2015年2月7日复诊,颜面红斑、手指处皮疹较前稍有好转,补体偏低,尿蛋白++,血沉69mm/h,舌质黯红、苔薄,脉细。拟参“清热于内,散风于外”为治。前方去水牛角、积雪草、怀山药,加防风9g,连翘10g,夜交藤30g。2015年2月28日三诊,颜面红斑、手指处皮疹溃疡较前好转,尿蛋白++、补体低,舌质黯红、苔中剥,脉细。拟参益气阴通络为治。前方去夜交藤,加淮小麦30g,白芷9g,连翘改为12g,赤芍改为18g。2015年4月4日四诊,颜面红斑、手指处皮疹显著好转,手指溃疡、疼痛已少见,大便溏,舌质黯红、苔少,脉细。前方去佛手、连翘,加炒鸡金9g、炒白术18g,生地改为12g,制首乌改为9g。

按:该例患者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皮疹。另,患者光过敏、口干、口苦、偶有牙龈出血、舌黯红,故其皮疹断为血热无疑。首诊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因其有尿蛋白、脱发、乏力,故加金樱子、制首乌、怀山药等药。二诊时皮疹改善不明显,范教授考虑到当时天气寒冷,风寒袭于肌表,其皮疹为外寒内热引起,故拟参“清热于内,散风于外”之法,加用连翘、防风。后多次复诊,患者皮疹显著好转,手部肌肤破溃大为改善。范教授认为,此患者皮疹症状改善明显,一则得力于药物之作用,一则为时入春季,天气转暖,肌表未再受寒,营卫脉络运行得宜,则皮疹消退。范教授临证,往往综合分析病因病机,且治疗随天气、环境之变化而调整。

2017-01-11

猜你喜欢

犀角颜面连翘
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撷菁
关于连翘茶你知道吗
等闲
2015版《中国药典》连翘项下连翘苷、连翘酯苷A测定方法的改进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犀牛有角久成器
识别真假连翘
脂溢方治疗颜面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
癫痫后伴颜面眶周紫癜2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