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华德百会长留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经验*

2017-01-14王凤蕊汤国娟陈华德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陈师百会穴神明

王凤蕊 汤国娟 陈华德(指导)

1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00053

陈华德百会长留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经验*

王凤蕊1汤国娟1陈华德2(指导)

1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00053

介绍陈华德百会长留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经验。陈教授认为眩晕病的发生应责之于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强调气血亏虚、髓海失养为根本病机。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宜益气养血、补脑填髓。提出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通过持续的刺激来升举一身清阳之气,使脑部气血充盛,脑神得养,眩晕则得以缓解和治愈。

眩晕 气血亏虚型 百会长留针法 陈华德

陈华德主任中医师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眩晕病建设负责人,从事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工作30余年。临床擅长针灸治疗眩晕、小儿脑瘫、弱智和中风后遗症等脑功能障碍疾病。气血亏虚型眩晕多是由于人体气血亏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皓光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等[1]。陈师擅长运用百会长留针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每每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虚在眩晕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虚致眩的说法起于《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无所见。”提出肾精虚耗,无以生髓,不能上荣于脑,则出现脑转耳鸣。《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可导致眩晕的发生。后世医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论。李东垣提出脾胃失调、元气亏虚可导致头昏目眩。另有《证治汇补》“眩晕生于血虚也”之论。严用和认为“过度疲劳,下虚上实,令人眩晕”。宋代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指出:“伤寒头眩责其虚也,起则头眩与眩冒者,皆发汗吐下后所致,是知阳虚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中提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主张“无虚不作眩”的理论。还有《慎斋遗书》《症因脉治》《温证指归》等医籍均有关于虚证眩晕的记载。至此,因虚致眩的理论趋于完善。

气血两虚之人,脏腑功能虚弱,亦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思虑劳倦,使脾胃虚弱而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充养,则出现眩晕。陈师辨证论治着眼于病之根本,依据“髓海不足”“上虚则眩”“无虚不作眩”的观点,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眩晕病应责之于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强调气血亏虚、髓海失养为根本病机。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宜益气养血、补脑填髓。

2 百会长留针法

百会穴为治疗眩晕的要穴。百会隶属督脉,督脉又络于脑,于督脉百会穴较长时间的留针可以达到“气至病所”的作用。长留针法是在进针以后将针留置在穴内不动,留针时间超过普通留针的半小时,靠久留针来达到持续的有效刺激量的一种方法。长时间留针法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了神经冲动的敏感性,有利于经气的激发,达到了有效的刺激量,从而提高了疗效[2]。《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百会隶属督脉,位于头之巅顶,督脉又络于脑,故于督脉百会穴较长时间的留针,遵循“虚则补之”“静以久留”的原则,达到静以候气,使“气至病所”。气血亏虚型眩晕是因人体气血亏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所致,这就更需要刺激量的累积来维持穴位效应。

百会穴长时间留针疗法多应用于虚证眩晕病的治疗。陈师把古代医籍的理论方法和现代的头皮针理论加以整合改进,提出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长留针法在近代针灸治疗眩晕的报道较少,而古代医籍《素问·调经论》曰:“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类经》亦云:“久运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得散也。”说明长留针治疗法在古代医籍中已经有所论述。百会穴位于人之巅顶,为诸阳经之会,又称三阳五会。可调一身之气血,疏通经络,清窍除眩。故百会穴长留针可以持续地升举一身清阳之气,阳气升则可以帅血上奉于脑,使气充血旺,脑神得养,眩晕则得以缓解和治愈。

3 重视治神,强调得气

对于传统医学所认为的“心主神明”,现代医家更多的认可“脑主神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辛夷》中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陈师非常重视治神,亦推崇“脑主神明”理论。他认为脑所主之神是广义的神,是能对机体外在生命活动和内在精神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的神;心主神志是狭义的神,是在心主血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脑神统帅五神,包括心神。以“脑主神明”理论指导针灸“治神”就显得直观而准确。陈师指出治神要求医者和患者都必须情绪稳定,并能逐渐进入安静状态,如《灵枢·邪客》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这些都说明只有在患者和医者情绪都安定的状态下才可施针。医者情绪稳定,精神专一,才可提高疗效;患者入静,才可使针刺时的循经感传出现率提高。

陈师认为针刺后得气相当重要,是否得气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适当地留针有利于经气来复。得气就是针感效应,是医者的手感和患者的针感,医者会感觉针下有沉紧感,患者表现为酸、麻、重、胀等感觉。这两种感觉的表现需要医者和患者的密切配合,认真体会,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人的感觉是“脑主神明”的直接体现,所以得气与否也是治神的关键。若经气未至,则采用不同行针手法,常用捻转法和提插法,捻转法频率达到每分钟200次,持续操作1~2分钟,提插法频率及程度根据病情虚实而定,两法有时联合使用,直至气至病所。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65岁,退休。因长期伏案工作,近10年来自感颈部僵硬酸痛、活动不便。5年前经查颈部CT示:椎体骨质增生,被诊断为“颈椎病”,期间无正规的治疗,症状时有反复。于2015年3月5日因头晕目眩、颈部酸痛、上肢酸软无力来我处就诊,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尚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纳差寐少等症状,舌淡、少苔,脉细弱。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型为气血亏虚;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法:益气补血,通络止眩。治疗方法:取穴:百会、风池、风府、颈6夹脊穴、身柱、肩井、后溪、悬钟。操作手法:双手配合,运气于指,左手循经切按穴位、宣散气血,右手快速破皮进针,双风池穴向鼻尖斜刺,风府穴向下颌方向缓缓刺入,身柱、后溪、足三里、悬钟直刺,留针30min;单侧颈6夹脊穴、肩井穴为一组,左右两组穴位给予电针刺激,采用疏密波,留针30min;百会穴长时间留针24h。隔天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减轻,颈部疼痛手麻症状消失,手可提起重物,初诊时的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语:脑藏髓,主神明,髓海不足,神明受扰就会出现眩晕症状。百会穴是经脉交会之最,临床治疗脑部疾病达17种之多。百会穴长留针法不仅能改善因颈性眩晕引起的临床眩晕症状,还可调节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双向调节患者血流速度的作用。陈教授认为百会长留针法可以静以候气,使气至病所,令大脑处于气血充盛状态,脑神得养,从而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风府穴在头项部,位于督脉之上,入属脑络,针刺风府穴具有明显的熄风止眩的功效,可直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颈夹脊穴,《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太阳之络,令人拘挛急,引肋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旁三痏,立已。”刺激夹脊穴可振奋阳气,舒筋通络,阳气通达,气血上荣则眩晕自止。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有理筋活络、疏调气血之功。少阳经又是半表半里之经,是正邪之气出入表里的枢纽,故针刺少阳经有驱邪从少阳而出之意。身柱穴属督脉,为督脉之脉气所发,位于上背部正中,第三胸椎棘突下,通于脑髓,名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经沿手臂上行与头面部,后溪为治疗眩晕病在四肢部的远道取穴。悬钟穴,又名绝骨穴,是足少阳胆经腧穴,又是八会穴中的髓会穴。历代医家均用之治疗“髓所生病”对于眩晕,颈项强急,落枕等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诸穴合用,共奏益气补血,通络止眩之效。治疗过程中,陈师还特别注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防护知识宣传及心理指导,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2-319.

[2]洪媚.百会长留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8):592.

2017-01-03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陈华德教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编号:2015ZB095

猜你喜欢

陈师百会穴神明
随陈聆群先生学治史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陈从周写《徐志摩年谱》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一穴解决“路怒症”
陈福来教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经验举隅
针灸穴位保健——百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