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主水”理论探源及今析*

2017-01-14蒋紫嫣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肾水命门水液

蒋紫嫣 王 颖(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学术探讨

“肾主水”理论探源及今析*

蒋紫嫣 王 颖#(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肾主水 肾藏精 肾主五液 中医学术发掘

“肾主水”源于《内经》,一如“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如“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水热穴论》)。可见,在《内经》中主水与藏精两方面的涵义皆包含在“肾主水”中。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对“肾主水”的定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机能,包括肾气对参与津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笔者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肾所主之“水”有内涵层次的变化。本文将立足文献,对“肾主水”的内涵、外延作一梳理。

1 肾主水即主水液

1.1 肾主五液:在《内经》中,五液有两种含义。一是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即《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溺、气、汗、泣、唾。二是《素问·宣明五气》中“五脏化液”,即肝心脾肺肾五脏所分别化生的液体。肾所主的五液,主要指后者。此后《难经·四十九难》中云:“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清·张志聪于《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五液者,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液,复入心而为血,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是以五液皆咸。”加上了“五液皆咸”这个现象,而咸又入肾,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五脏所化之液均源于肾水。明·万全在《万氏家传痘疹心法》中

提出“肾主痘中之水论”,云:“肾主液,五液之变,在乎水也。此一脏之中,统体一五行也。既曰肝为水泡,以泪

出如水,泪则肾之液也;肺为脓泡,以涕出稠浊,涕则肾之液也;心为斑,以血色赤而小,血则肾之液也……夫五

脏之液,皆本于肾如此。然则痘中之水,肾乃主之……痘之痂靥,肾又主之。”此处痘疹指的是小儿常见的水痘。万全认为,除了“五脏之液”,连水疱中的液体也由肾所主,认为“肾主液”不仅与生理功能下五脏所分泌的津液有关,且与病理状态下五脏所分泌的体液亦相关。

1.2 肾与膀胱俱主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乃贮尿之器,赖肾的蒸腾气化,方能使水液代谢产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正如《笔花医镜·脏腑证治》所说:“膀胱者……气化则能出矣,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云:“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肾气通于阴。阴,水液下流之道也。”肾和膀胱对调控体内尿液起着重要作用,其脏腑表里关系的确立除与经脉络属有关,必与两者在津液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有关。中医学中肾藏象以气化论生理,而西医学中肾脏器以解剖论生理[1]。中西医学对膀胱的认识亦不相同。膀胱所藏之津液,有气化上行及下出为溺两条出路,“气化上行”可视为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2]。清·高世栻在《医学真传·命门》中提及:“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而命门则通于水脏水腑之经脉焉。”这是基于膀胱的解剖为基础,以“肾合膀胱”论为中介,由腑及脏推衍出“肾主水”功能[3],实为肾与膀胱俱主水。

1.3 肾为水脏,肾气行则水行:有医家对肾主水的概念做了更广泛的理解,认为其不仅包括五脏分泌的五液、肾和膀胱在尿液排泄中的协同作用,还涵盖了全身水液的代谢。《素问·水热穴论》提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建立了以肾为核心的水肿发病观[4]。《诸病源候论·石水候》云:“肾主水,肾虚则水气妄行,不依经络……故云石水。”石水的病机为下焦阳虚,开阖失司,聚水不化而致水肿。水气原本应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转输到身体各处,而当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时,水气不能正常循行,导致水液积聚在脐周。清·唐宗海《血证论》中云:“肾者水脏……肾又为先天。主藏精气……肾又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他强调肾的气化功能在全身水液代谢中的作用。肾中阳气的温煦作用与气化蒸腾作用失调,则会出现诸多水液代谢失调的疾病。如张景岳所说“肾主水,水泛亦为痰……痰之本无不在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赵献可《症因脉治》中又提出“肾经真阳虚,不能摄服其水,则水如洪水,泛滥而为痰,是无火也;肾经真阴虚,不能制服其火,水得火而沸腾成痰,是有火也”。只有肾阴肾阳平衡,肾主全身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否则就会形成病理上的“痰”而得病。

2 肾主水即肾藏精

2.1 左肾属水,右肾属火,命门为水火之宅:“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指的是“目”,意为藏精光之所。后《难经》提出“左肾右命门”,认为右肾为命门,是脏腑之本,纳精气,舍元气,为人体生命运动之源。宋金元时期,医家多承《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认为左肾属水。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曰:“故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在“左肾右命门”的理论下,肾主水的功能侧重于肾主生殖,即肾藏精功能。《景岳全书》中云:“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认为命门是“精血之海”,肾精当与命门等同,即肾精是命门的物质基础[5]。命门为水火之宅,储存着肾精,命门之“水”滋润着五脏之阴,简单而言,就是肾具有藏精的功效。

2.2 肾水为壬癸水,为肾之精微:在天干地支中,壬癸属于十天干,其中壬为阳干,癸为阴干。妊也,阴阳交,物怀妊也,至子而萌也。癸,揆也,揆度而生,乃出之也。在五行配属中,壬癸属水。陈士铎《外经微言·救母篇》认为“壬癸之水”既包含了男子之精,又涵盖了女子的月水。可见壬癸与肾所藏之精的概念是高度相似的,同为人类生殖繁衍必不可少的物质。同样的,《养生类纂》引《集仙传》云:“肾者能生元阳,为真气;其泄为精,是为北方壬癸之水,水为命,命系于阴也,此之谓性命焉。”这句话指出“精”为“北方壬癸之水”,五行上肾与壬癸同属于水,癸水中孕育着生命,蕴藏着生殖之精。其一,肾气充盈,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正常,男女两精相合,就可以构成胎孕,这是妊娠开始的机制。《丹溪心法·子嗣》云:“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说明受孕的前提就是肾精充足。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论子嗣》中指出女子不孕的原因有十,其一便为“肾水衰”,即肾藏精功能的不足。《傅青主女科》云:“大凡妇人之怀妊也,赖肾水以荫胎,水源不足,则祸易沸腾。”可见胎儿平稳与否和肾水是否充盈息息相关。其二,天癸能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并激发人体机能。《血证论》中曰:“肾又为先天,主藏精气,女子主天癸,男子主精,水足则精血多,水虚则精血竭。”阐明了肾水可化生充养肾精,两者相互促进。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唐宗海认为:“天一所生之癸水,乃肾中一阳之气。化而为液也。”认为天癸为肾中阳气,具有化生精血、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上述论点都提出了天癸便是肾水,具有与肾精一样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功能。

3 精水合一,精即水也

在中医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无不渗透着古代哲学思想,水在古代哲学生命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管子·水地》说水是“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古人生存依赖于自然,无论哪种生产方式都离不开水。水滋养万物,为人类带来丰富的食物,为其生存繁衍奠定基础,因此,古人有着很深的“水崇拜”。受此影响,古人把诸多男女交合孕育之事都与水联系起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内涵实际上是对肾精主生殖的一种表达[6],反应的是精水合一的理念。后世对此理论亦进行了发挥。明代王纶《明医杂著》云:“小儿无补肾法,盖禀父精而生,此天一生水,化生之源,肾之根也。”阐明了肾水可以化生充养肾精。《类经·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注曰:“肾为水脏,精即水也。”因肾为水脏,有潜藏之性,精又属水,说明了精水是一体的。清代何梦瑶《医碥》则明确提出:“精、髓、血、乳、汗、液(外出为汗,内蕴为液)、津(出于口者)、涕(蓄于脑,出于鼻)、泪、溺,皆水也,并属于肾。”

4 结语

“肾主水”其涵义由最初包含了“肾藏精”与“主行水”等内容,演变为仅指“肾主行水”,而其“藏精”之性被单列,其间有社会文化背景之因素、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之因素等。笔者认为,诸如对“肾主水”之类中医基础理论及概念的理解,须寻古探今,方能明确其内涵,从而进一步把握其实质。

[1]江妙津,余瀛鳌.“肾藏精,精舍志”的现代观[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18-19.

[2]王茂泓,蔡浔远.试论肾主五液[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3):126-127.

[3]谷峰,吕爱平.“肾藏精”与“肾主水”的哲学与医学内涵[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12):1107-1110.

[4]孙理军.《内经》水肿病发生机制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6):8-11.

[5]俞洋,贾蕴颖.浅议肾与命门的关系[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04-1905.

[6]刘鹏.中医肾主水理论内涵的形成和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2-10-26(4).

2017-01-06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恶性肿瘤“从痰论治”理论构建及藤梨根在该领域应用的文献研究,编号:2017ZB028;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中医证的本质研究,编号:JCIT2016-3

# 通讯作者:王 颖,E-mail:wangying0918@163.com

猜你喜欢

肾水命门水液
背后七颠百病消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Lessons from Compiling and Translating Homoeroticism in Imperial China:A Sourcebook
饮水
无人机的“命门”
《金匮要略》大剂量黄芪应用验案举隅
抓住“命门”练太极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内经》《难经》命门概念源流之文献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