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膈散方刍议

2017-01-14李殿成

中医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沙参胸痛丹参

李殿成

(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11)

·临床经验·

启膈散方刍议

李殿成

(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11)

启膈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原方由沙参、甘草、茯苓、川贝母、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组成,为治疗噎膈而设,具有润燥降气、开郁化痰的作用。多年来,通过对启膈散的理论及现代药理研究来观察启膈散的临床运用,发现该方除单独治疗或联合化疗治疗肿瘤能减轻患者症状外,还对胸膈部位疾病、妇科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及咽喉部位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唯病机同属气机瘀滞、痰气交阻、血涩津伤等皆可运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启膈散/治疗应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疗法;胸痛/中医药疗法;神经症/中医药疗法;梅核气/中医药疗法;声音嘶哑/中医药疗法;阵发性心动过速/中医药疗法;验案

启膈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原方为治疗噎膈而设,具有润燥降气、开郁化痰的作用,主治噎膈,食物梗噎、下行不顺,或发嗳气,或作疼痛,或食入反出等证。笔者临证以启膈散为基础,合用多种方剂,并随症加减,治疗胸膈部位的疾病,获得了满意疗效。兹举病案6则,介绍如下,望同道赐教。

1 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其症状可涉及到咽喉、食管临近组织。烧心和反流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些患者感觉有酸味或吐酸水或胸骨后疼痛,有些表现为非心源性疼痛及慢性咽炎、咳嗽、哮喘,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癔症球症”。古今中医学著作中,该病常表现为“嘈杂”“吐酸”,可伴有痞满、呃逆、胃痛;其食管外表现为咳嗽、胸痹、梅核气,发展之甚者可见噎膈、呕吐等症。《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指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其基本病机。《胆溪心法·嘈杂》曰:“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并提出化痰行瘀的治法。这些疾病虽临床症状雷同,但中医病机还是有所区别,主要有肝胃郁热型,肝胃不和、肝气痰浊犯胃型,痰热互结、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痰湿内阻型,肝热胃寒型,上热下寒、寒热杂错型,肝胃郁热型,脾虚胃热、寒热杂错型;涉及的脏腑为肝、胆、脾、胃,病理变化为湿、痰、郁、血瘀;病理产物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在一起,有些化寒,有些化热,不一而足。单纯采用启膈散力量不足,往往不能左右逢源,需要和其他方药接轨才能出奇制胜,常配合方剂有旋覆代赭汤、越鞠丸、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左金丸、枳术丸、小柴胡汤、丹栀逍遥散、温胆汤、枳实栀子豉汤、金铃子泻肝散、丹参饮、丁香柿蒂汤、通幽汤、半夏厚朴汤、香砂平胃散、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六君子汤。若吐酸,加瓦楞子、乌贼骨;有出血倾向,加三七粉、白及、蒲黄。只要辨证准确,就能收到较好疗效。

患者,男,48岁, 2014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咽部有异物阻塞感半年,加重伴胸闷、烧心、嗳气半个月。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有物阻塞感,先后服用中、西药(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现症:咽部有物阻塞感,咽干,胸闷,烧心,嗳气,口苦,后背疼痛,无吐酸,舌淡红,苔薄、稍腻,干燥少津,脉弦滑。肝、胆彩超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①萎缩性胃炎;②食管反流症。中医诊断:①胃病;②梅核气。中医辨证:肝气犯胃,痰瘀内阻。治宜理气,开郁,化痰。方用小柴胡汤和启膈散加减,处方:柴胡12 g,黄芩9 g,半夏9 g,鸡内金9 g,佛手9 g,琥珀6 g,茯神9 g,生姜6 g,炙甘草6 g,丹参9 g,贝母9 g,沙参9 g,党参9 g,砂仁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症状缓解;继服6剂,症状又有加重现象,并且出现腹胀。处方: 柴胡12 g,黄芩9 g,半夏9 g,鸡内金10 g,佛手6 g,琥珀6 g,茯神10 g,炮姜9 g,炙甘草6 g,丹参10 g,沙参10 g,党参9 g,砂仁6 g,薤白20 g。服药数剂,症状基本消失。

按 本例患者病机乃肝郁化火,犯胃过膈,炼津为痰,痰瘀内阻,耗灼津液所致。方用小柴胡汤合启膈散,虽有效果,但病情反复,考虑可能因服黄芩、贝母、沙参而出现阳气受伤现象,故二诊时去贝母,加薤白、炮姜温通胸阳,合原方寒温并用,且有火郁者发之之意也。

2 无原因的胸痛

胸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圣济总录·胸痹门》曰:“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到了明代,中医学对胸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病因脉治·胸痛论》曰:“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又曰:“因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对于胸痛的治疗,《灵枢·五味》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治以宣痹通阳为主,《医林改错》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胸痛等。笔者认为:该病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有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患者,男,50岁, 2015年4月24日初诊。主诉:胸闷、胸痛、呼吸不畅3个月。患者3个月前因连续熬夜出现胸闷、胸痛、呼吸不畅,曾于多家医院治疗,先后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黄芪、枳壳、桔梗,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加丝瓜络、降香、瓜蒌、薤白等,均无效果,且症状逐渐加重,遂前来就诊。现症:胸闷,胸痛,呼吸不畅,无咳嗽、咳痰,口不干,乏力,饮食正常,舌淡,苔薄白,脉虚细。肝胆彩超、心电图、心脏彩超、胃镜检查、胸部CT、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断:神经性胸痛。中医诊断:胸痹。中医辨证:痰气交阻,津液耗伤。治宜润燥降气,开郁化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每次10 mg,每日1次,早晨服用;谷维素片每次20 mg,每日3次,口服。中药方用启膈散,处方:沙参10 g,甘草6 g,茯苓6 g,川贝母10 g,郁金6 g,砂仁壳5 g,琥珀6 g,桃仁10 g,红花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 d,患者诉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后感觉心慌、恶心,故自行停西药,只服用启膈散,稍有效果,但每到睡醒时即感觉口咸。中医辨证:肾水不能上承,痰气交阻。治宜滋补肾阴,活血,化痰开郁。方用启膈散和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山茱萸12 g,山药12 g,熟地黄10 g,泽泻9 g,茯苓9 g,琥珀6 g,丹参15 g,沙参10 g,薤白10 g。服药3剂,胸闷、胸痛、气短症状基本消失;再服3剂,痊愈。随访1 a,无复发。

按 本例患者先后以上气不足、胸阳不振、痰瘀内阻等多法治疗,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均无疗效。后根据口咸症状,诊断其为肾虚,根本不固,肾不纳气,虚阳上越,浊气填塞胸中所致。给予六味地黄汤补肾纳气,启膈散解郁化痰开结,从而治愈。

3 神经症

神经症包涵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焦虑、疑病症状、强迫症状、分离症状、转换症状和各种躯体感不适,临床表现出的症状是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该病的临床症状丰富多彩,中医学用一证不好归纳,所有症状不外乎心悸、心慌、出汗、阵发性呼吸迫促、便秘、腹泻,或五心烦热、时而发冷、时而发潮热;有些患者出现阳痿、早泄、肌肉跳动、气窜;有些患者出现强迫症,症状繁杂,有类似《金匮要略》描写的百合病和脏燥的表现,如不由自主地刨根到底想某一件事、反复计数、反复洗手。笔者临证常用启膈散、百合地黄汤及甘麦大枣汤等加减治疗该病,疗效较好。

患者,女,32岁,2013年2月15日初诊。主诉:胃脘痞塞半年。患者半年前因工作不顺感觉压抑,胃脘痞塞,无食欲,先后于多家医院治疗,给予中药(具体不详)口服,效果不佳。现症:胸闷,心悸,口干咽燥,食道部似有物阻塞,每日2~3次出现胸腔内有一团火样感觉,接着面部烘热,汗出,胃脘痞塞,嗳气,舌淡,苔薄黄,脉细,发热时则脉浮数。胃镜、彩超、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检查皆无异常。西医诊断:神经症。中医诊断:脏燥。中医辨证:肝郁化火,厥气上冲,津液耗伤,痰瘀交阻。治宜平抑肝阳,开郁化痰,养阴安神。方用启膈散加减,处方:沙参10 g,琥珀6 g,丹参10 g,竹茹10 g,茯神10 g,贝母10 g,百合15 g,牡蛎30 g,郁金10 g,酸枣仁12 g,炙甘草6 g,素馨花9 g,浮小麦20 g,白芍30 g,石决明2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症状缓解;继服20剂,症状基本消失。后给予劳拉西泮片、谷维素片,口服半年以巩固疗效,未再复发。

按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心为君主之官,乃肝之子。肝疏泄失司,可化风、化火、犯胃、冲心、过膈犯肺,出现不同症状。本例患者病机为肝郁化火,厥气上冲,津液耗伤,痰瘀交阻,影响心、肺,从而出现神、魄方面的精神症状。方选启膈散、百合牡蛎汤、甘麦大枣汤加酸枣仁、素馨花,解郁安神;白芍、石决明养阴平肝。

4 梅核气

梅核气也属于神经症中的一个症状。《金匮要略》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半夏厚朴汤主之。”梅核气病机主要为痰气交阻,然而,半夏厚朴汤功效为理气化痰开郁,其适应证病机主要在“郁”,郁久可以化热、化火,故半夏厚朴汤于梅核气病机不符,且有伤阴化燥之弊。笔者临证采用启膈散治疗,疗效尚且满意。

患者,女,34岁,2015年5月4日初诊。主诉:胃部不适、胁肋胀满2个月余。现症:胃部不适,胁肋胀满,无故爱生气,口苦,咽喉干燥,咽部有物梗阻,不妨碍饮食,舌淡,苔薄黄、微腻,脉弦。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①胃病;②梅核气。中医辨证:痰气交阻,阴伤化燥。治宜理气开郁,活血润燥。方用启膈散合越鞠丸加减,处方:神曲10 g,香附10 g,川芎10 g,栀子10 g,苍术10 g,丹参10 g,沙参10 g,琥珀6 g,茯神10 g,贝母9 g,木蝴蝶9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症状缓解,饮食增加,咽部偶然出现阻塞现象,胃部不适消失。效不更方,去苍术,加威灵仙9 g,再服6剂,症状消失。

按 朱丹溪认为:气、血、痰、火、食、湿导致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出现。本例患者胃部不适、胁肋胀满、咽喉干燥、咽部有物梗阻,乃痰气交阻、阴伤化燥的表现。启膈散合越鞠丸加减方中香附理气解郁;木蝴蝶甘寒,润肺疏肝,和胃生肌;川芎、丹参活血通络;沙参润燥;贝母清热化痰开解,有佐金平木之意;琥珀、茯神安神;苍术、神曲健脾除湿。全方辨证准确,用药合理,故取得了满意疗效。

5 声音嘶哑

声音嘶哑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新病音哑,多属实证;病机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蕴肺,导致燥热伤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临证常用麻黄汤、清燥就肺汤等治疗。久病音哑多属虚证;病机多为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津液不能上承,热灼肺系;常用麦味地黄汤、大补阴丸加宣肺之品治疗。

患者,女,32岁,2013年6月24日初诊。主诉:声音嘶哑、咽部干涩1周。患者因声带受伤出现声音嘶哑1周,自服金嗓子喉宝、薄荷片及银翘散加减,没有明显效果。现症:咽喉干燥,口渴,舌红、干燥,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急性声带炎。中医诊断:喑病。中医辨证:津亏痰火郁结,水不上承。治宜生津润燥,解郁化痰,开音。方用启膈散加减,处方:沙参10 g,贝母10 g,茯苓10 g,丹参10 g,木蝴蝶9 g,桔梗9 g,诃子9 g,蝉蜕9 g,郁金9 g,六味地黄丸12 g(包煎)。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6剂,发音正常。

按 本例患者声带受伤,声音嘶哑,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并无效果。笔者通过辨证,认为该患者病机为肺津暗耗、痰瘀内阻。给予六味地黄汤加沙参养阴生津;启膈散开郁化痰;诃子亮音汤加蝉蜕升中有降,开中有合;木蝴蝶甘寒,润肺疏肝,和胃生肌;蝉蜕治咽喉失音、小儿夜啼,又善医音哑。全方配伍得当,切合病机,故获良效。

6 阵发性心动过速

《伤寒论》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因为阳气者,“柔则养筋,精则养神”,阳加于阴为之汗,发汗挫伤胸阳,往往胸阳奋起而亢争,故出现促脉,“促”者迫也,促为数脉,临床多见患者突然出现乏力、眩晕、汗多、不能自持,给予桂枝去芍药汤或加附子、黄芪、党参等则症状缓解。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涉及病种很多,但简而言之,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功能性心律失常多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以快速型多见,常与精神、情志影响有关,多为虚中夹实,激动、兴奋、紧张、郁怒皆可引起。古人对促脉有“实宜凉泄虚温补”之言,于临床有指导意义。对于房性、室性早搏心率较快者,只要辨证准确,可以采用启膈散加减治疗,屡试屡效。气阴虚者,可加生脉散、甘麦大枣汤;心悸者,可加龙骨、牡蛎、酸枣仁;便秘者,可加大黄;口苦口干者,可加苦参或黄连配阿胶。

患者,女,45岁,2005年4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心悸、心慌2 a。患者反复心悸、心慌2 a,于某医院诊断为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平时服用稳心颗粒、盐酸普罗帕酮片等药,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心率最快125次/min、最慢58次/min,平均85次/min,频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现症:平素无故心烦,胸闷,口干,睡眠差,梦多,有时失眠,每到月经期双侧乳房胀痛,经行不畅,有时腹痛,时有劳累、心情不畅时早搏出现次数频繁,心慌时感觉有东西堵塞在咽喉部,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数、时一止复来。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不齐)。中医诊断:胸痹。中医辨证:肝郁化火,痰热内结,心阴受伤。治宜益气养阴,解郁安神,兼化痰热。方用启膈散加减,处方:沙参10 g,丹参20 g,茯神10 g,琥珀6 g,炙甘草30 g,泽泻10 g,贝母10 g,黄连9 g,酸枣仁20 g,白芍15 g,阿胶9 g(烊化)。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症状缓解,烦热、口干、心慌、心悸减轻。上方加郁金10 g,继服15剂,心慌、心悸基本消失。

按 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可致心律失常,中医学称之为“胆心病”;植物神经功能失常也可以影响至心,出现房性或室性早搏。启膈散、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皆可以调节植物神经紊乱,只要辨证准确,就可收到满意疗效。炙甘草汤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方中大枣30枚、甘草12 g,但大枣量过大则出现胃胀;甘草能“通血脉,利血气”,可以治疗心下痞。本例患者辨证为肝郁化火、痰热内结、心气受伤,故用大剂量甘草配入复方而取效。

7 讨 论

启膈散出自《医学心悟》,药物组成:沙参三钱,茯苓一钱,贝母一钱五分,丹参、郁金五分,砂仁四分,荷叶蒂两个,杵头糠五分。方中沙参滋阴润燥而清肺胃;贝母甘苦寒,润肺化痰,泄热开结;茯苓甘淡,补脾和中,淡渗化湿;砂仁气味清淡,行气开胃;郁金辛苦性寒,芳香宣达,能行气解郁;丹参味苦微寒,活血祛瘀,清心除烦。

笔者初读此方,感觉药味平淡,置之不用。后读《古方今释》对该方作用半信半疑,其中有一医案:患者,男,52岁,2 a来胸膈痞满,胃脘隐痛,空腹尤甚,食后则缓,但食入即吐,并见口干咽燥,晨起口苦,舌质偏红,苔白,脉弦细,某院曾诊断其为幽门梗阻,经中医治疗未见好转,原有胃痛史。肝主疏泄,胃主和降,肝气横逆,胃气不降,食停胃脘,故食入即吐,胃脘隐痛;气结日久,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气结则痰生,阻塞胸膈,故胸膈痞满;舌红、脉弦细,乃肝郁化火、胃阴不足之象也。治宜泄肝解郁,滋阴润燥,降逆下气。给予启膈散合金铃子散加白芍,处方:沙参、丹参、茯苓、白芍各15 g,砂仁 6 g(后下),郁金、川贝、川楝子、延胡索各12 g,荷叶蒂2个,杵头糠一撮。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4剂。诸症略有缓解,知方对症,但缺荷叶蒂、杵头糠2药。原方配2药齐后,再服4剂,诸症明显好转。原方继进15剂后,食入即吐,胃痛诸症已除。再细读《刘渡舟医学文集》古今接轨论一章,有小柴胡汤与启膈散接轨,曰:“余在临床,治疗肝胆气郁,胸胁苦满,而又饮食堵塞,噎膈难下,如梗如阻,憋闷难堪。”并附医案1则,治疗患者,女,48岁,症如上述,采用小柴胡汤和启膈散原方加竹茹20 g、佛手10 g,服药7剂痊愈。笔者几十年来采用刘渡舟医案医话所用药方运用于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往往出奇制胜,从此对启膈散的疗效深信不疑。近几年来采用启膈散与许多方剂接轨,并随症加减,广泛运用于神经官能症(包括梅核气)、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心胆病、反流性食管炎、胆囊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室性早搏等疾病,均获良效。虽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杵头糠一药有抗癌作用,但药市找荷叶蒂和杵头糠较难,且笔者采用该方治疗癌症患者较少,无法对比观察其疗效,故此2药从未用过,每次用药都以琥珀和茯神易荷叶蒂和杵头糠,疗效亦十分满意。由此,笔者认为:启膈散具有养阴润燥、化痰下气、开郁活血等多方面作用,虽然药味平淡无奇,然而平淡之极便是神奇。

(编辑 颜 冬)

1001-6910(2017)03-0053-05

R289.5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3.25

2016-12-28;

2017-02-17

猜你喜欢

沙参胸痛丹参
沙参栽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肺热肺燥 喝点冰糖沙参粥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喝沙参猪骨汤给皮肤“补水”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