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君能解灵枢意”
——《海上传针六十年》序

2017-01-14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陈汉平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针灸学针灸教材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 陈汉平

“是君能解灵枢意”
——《海上传针六十年》序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 陈汉平

李鼎 传记 针灸证治

2016年4月中旬出席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的“针灸‘十三五’发展规划研讨会”后,甫一到家,即看到针推学院徐平老师寄来的约我为李鼎先生新作《海上传针六十年——针灸证治医教论丛》作序的函件,这既是荣耀,也是再一次学习的机会。

李鼎教授出身于浙江永康乡村,受家学熏陶,少时就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中医药知识也是他启蒙的内容。青年时来沪拜在四川名医刘民叔门下,早年就曾协助业师等编撰《鲁楼医案》、《华阳医说》和《伊尹汤液经》,并为《医史杂志》撰稿,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初期会员。1954年放弃私人开业,投身上海最早公办中医机构——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1956年受聘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他仅年长我8岁,但出道很早,当我求学于中医学院(1957- 1963年)时,他就是授课教师,比一些“调干生”都年轻。

壮哉,李鼎!少而有志,不当过客和看客,以辛勤的探究完整见证了我校从河滨大楼——零陵路——张江蔡伦路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亲历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华彩篇章上海版的书写。

李鼎是一名漫漫针灸苦旅的跋涉者,六十载求索染白了满头青丝。

1956年8月6日,国务院郑重宣告建立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4所中医学院,掀开了中医药发展史崭新的一页。刚在战争废墟上建设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李鼎先生参与筹建的中医学院办学育才,在十分艰苦环境中蹒跚起步。学校坐落在北苏州路一座名为“河滨大楼”的公寓大厦内。1957年9月的一天,当我从福州来到上海,手持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跨过低矮的校舍大门时,不禁疑窦丛生,以为进错了门。学校占公寓楼两层楼面,只有几间小教室、宿舍、食堂和教职员办公室。晨练是跑马路,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都借用山东路体育场,上大课则在北京路河南路口的国华大楼6楼。上生物课和开运动会都要到四川路桥下乘会叮叮打铃的17路无轨电车,去位于重庆南路的上海第二医学院。

教师很少,不少是兼职的私人开业医师,且不会或不习惯说普通话。中医和古文讲义,基本上是现编、手刻蜡板印刷,多临时发放。更糟的是校舍距河水黑臭、生物绝迹、昼夜喧闹的苏州河仅一箭之遥,我们时时都得忍受河中行驶小货轮炸耳的汽笛声和拖驳机船闹心的噗噗声。学校于1958年春迁至校史上第二个校区——零陵路530号,环境条件明显改善,但仍保持上海高校中“副班长”的地位。

然而,“在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半个世纪中,从中医校园走出了近万名毕业生,许多人成为高级中医师,他们是一方名医、学术骨干或优质中医诊疗提供者,或者作为的管理者”。李鼎老师就在“有那么一股精气神”,践行“中央大力倡导的,社会长期培育的发奋图强努力上进”的群体之中。那么一股精气神“弥补了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办学经验少的缺陷”。这是笔者在《老榕先掬碧玉心——我的回忆》(2015年8月)中记下的几段文字。

如今,与李鼎一起扶持我等成长的教职工已寥若晨星。我们尤其怀念河滨大楼草创时期程门雪、凌耀星、严以平、徐辉光、叶显纯、卢三章、李林、林其英和黄仲鳌等教师和管理干部。老兵凋零,精气神不死。

为适应中医针灸事业发展大局,受聘任教的李鼎从中医内科改行针灸,由临床走向教学,这让他有不少学术短板急需补上。所以我们毫不奇怪在零陵路校区几乎每日都会看到一个场景:每晚下自修,经过紧傍我们教室的教研室时,总是瞥见偌大办公室里,炽热的日光灯下,一位身着带破洞白背心的青年教师,一手持蒲扇驱蚊,一边专心致志地冒暑读书写字,在深夜回集体宿舍前,默默陪伴他的只是一杯白开水。那就是风华正茂的李鼎。渐渐地,这位略显腼腆的年轻人,不经意间成了学生们仿效的榜样。

在求上进的学术氛围中,在勤勉有悟性的针灸学教师李鼎的面前,铺展开一个让他能在教材体系建设和人才培育上施展本领的开阔空间。

李鼎先生致力于阐发针灸学理之真谛,擅于著书立说,除《针灸学释难》、《经络十讲》、《子午流注针经校注》、《奇经八脉考校注》,以及本书姐妹篇《中医针灸基础论丛》(2009)和《循经考穴五十年》(2013)等个人论著外,凡是我校交付出版的各类针灸学教材、大型著作和工具书,如《针灸学讲义》、《针灸学概要》、《针灸学》(绿封面)、《新编中国针灸学》(1992)、《十四经解剖挂图》、《针灸经穴图》及不同材质和规格的针灸经穴模型等,几乎都由他经手操持统稿把关。

我校于1960年率先设立针灸系,李先生为它倾注大量心血。这个系毕业生后来成为各地针灸医教骨干,本书收录了一批她(他)们提供的高质量稿件。该针灸系专业教材《针灸学》(1962)由“经络学说”、“腧穴学”、“刺灸法”和“治疗学”共四册组成,内容充实,呈现形式新颖。首提“穴性”概念,在所介绍的366穴中,有“穴性”表述的达153穴。这一别开生面的“穴性”面世,被学界誉为理解腧穴性能和刺灸作用规律的里程碑。当然,也有同行表达了不同的评价。该教材经增删于1974年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包纳了部分新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与“穴性”一起成为注入针灸专业著作的一种新意,后被专业教材或参考书纷纷效仿,这本被俚称为“绿封面”的《针灸学》,其影响在学界业界不胫而走。

才华横溢学风朴实的李鼎教授逐步被同道所认识,一步步从上海滩走向全国针灸学理论和文献学术舞台的中心。通过投身全国性重大学术项目“会战”,如卫生部组织编撰对外教材《中国针灸学概要》和随后增订的《中国针灸学》,以及《针灸学辞典》等,均承担统稿责任,这些“牛刀小试”,不意竟博得“学问家”之名,声誉鹊起。而在主编高等医药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经络学》及三人合作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托的制订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这一指令性研究课题之后,李鼎先生被同仁无可争议地接受为针灸学理论和文献研究的领军人物。

信奉“疗效是硬道理”此一永不过时医学圭臬的临床医师,有时贬斥教材等出版物的“文字游戏”而不屑一顾。勿须讳言,“文字游戏”决非虚言,“剪刀和糨糊”也令学者们深恶痛绝。然而李鼎推出的学术作品,如“对‘鬲’、‘盲’等字的考证,既是匡谬正俗……也是严格联系医疗的实际。”著作中许多的提炼,都是他艰辛探究的结晶,尤其在针灸学尚无成型教材和当代权威著作时,都是通过深入研读和潜心领悟《内》、《难》等经典后,才会让其形之于白纸黑字的。为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以下摘引成都梁繁荣等的评说:“‘内’、‘难’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文意深邃古奥,虽历经二千年历代医家的发展和注释,很多基本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后学者很难领悟其精髓,掌握其本质。李鼎教授研读经典崇古而不泥古,借古而不守古,阐明了针灸学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考释十二经脉“是动、所生病”,澄清了争议,其研究结论得到同仁一致认同,并移植进他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并在由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中沿用。朋友们,李鼎老师就好像是一瓮百年卤水,洒一滴刹那间就“点”了豆腐,四两拨千斤!

仅从以上几侧面回顾,就不难体会,国医大师裘沛然(1916- 2010年)何以对李老师青睐有加。裘李二老共事几十年,过从甚密,交谊深厚,正如裘老以“平生风义兼师友”形容与程门雪先生(1902- 1972年,中医学院首任院长)的关系一样,李视裘同样亦师亦友,经常漏夜切磋学术,诗词唱和。裘老的七律《赠李鼎医师》(1998年发表于《新民晚报》)写道:

零陵四十载交期,老至都怜笔墨疲。

夜半论文谁与可,兴来作句子多奇。

是君能解灵枢意,惟我犹存石室疑。

如此人天藏秘奥,晚年何敢侈言医。

五十六个字的吟哦,赏识之情跃然于纸上。须知沛然先生“惯将双眼向人白”(程门雪赠诗),一向夸人惜墨如金。

李鼎教授做人不复杂,不事张扬不尚奢谈,几年前在大桥六线公交车偶遇李先生,询悉是去张江校区参加某个活动。他不崇衣饰,也“海雾龙腥未足奇”,无特别嗜好,不吸烟不饮酒也不喝茶,但喜安静,嗜书写字。他随遇而安,对世俗目标不追不逐。如果有人以为他会容忍对中医、针灸无端的诋毁,那就错了,但是时你也不可能看见他会怒目圆睁拍案而起,词锋犀利,咄咄逼人,他会红着脸,轻声说重话,平实表立场,不怒而威,胜在据理反驳。李鼎先生秉持传统,但反对抱残守缺;坚守经典,也赞成针灸学术与时俱进;他赞赏现代科技,欢迎科学实验研究。

李鼎先生堪称针灸学文献研究之扛鼎者,多年来,“活字典”之口碑在年轻一代闲谈中悄悄地流传着。然而,淡定的李老师不恃才倨傲,依然故我,一副风清云淡地谦和着优雅着绅士着,映射出处世的智慧。

伟哉,李鼎!“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道德经》)

通过59年与李先生相识相处相知,让笔者在接受河南中医药大学邵经明针灸流派传承工作站采访时(2015年12月19日)表达了一种忧患:

“我现在担忧的是什么,邵老身后,李鼎老师现在也快九十了,今后,能找出类似知识结构和人品行为的一个群体吗?这是现在觉得比较担忧的……现在我们人才知识结构当中,欠缺的是诗文基础,传统文化积累。我们拿得出《杏苑诗葩——医林诗词合解》(李鼎,2009年)那样的文化作品吗?尽管我相信,总体上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一代更聪明,受教育更多更容易,新一代中医有他们的‘诗外功夫’,如外语、互联网应用,对现代科技现代生命科学更贴近更了解,这对中医针灸学的研究发展,会从不同侧面产生积极的作用。然而中医针灸学毕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和积淀,岂能疏忽!愿本书出版将对此大有裨益。”

2016年正值李鼎教授为之奋楫一甲子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大庆,本著作乃李老德庆之大礼,也是这名针道苦旅跋涉者老当益壮,不肯停步的又一见证。

在某种惶恐中洒下以上文字权作《海上传针六十年》序言,其间笔者回眸随母校成长的若干片段,往事历历,人事已非,不胜感慨。作为一名母校教育的沐泽者,衷心期望母校明日更辉煌,祝愿李鼎老师康健如昔,毫不怀疑众门生弟子会接好学术薪火又一棒,自信地奔向新的六十年,圆好针灸梦,实现中国梦。

K826.2

A

1006- 4737(2017)02- 0051- 03

2016- 12- 26)

猜你喜欢

针灸学针灸教材
教材精读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重庆市针灸学会刮痧、推拿、耳穴专委会举行2019年学术年会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