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2017-01-14杨红梅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甘肃省草地草原

杨红梅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兰州 730010)

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杨红梅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兰州 730010)

文章主要论述了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治理草原退化的一些对策,以供草原生态和保护方面的政府决策者参考。

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对策

甘肃省是全国六大草原牧区省份之一,有天然草原1 790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4%。同时,甘肃省的草原大部位于黄河源头,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草原既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是气候、环境的调节者,空气、水源的净化者,为动物提供特殊的栖息环境。保护好甘肃省草原生态,对全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天然植被与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草原植被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效益。甘肃省草原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受人们的长期开荒以及过度利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草原面积正在不断缩小。目前,甘肃省草原面积以每年近10万hm2的速度在退化、沙化,如果不阻止这种趋势,几十年后,草原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其调节作用。当前甘肃省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 草原生产能力逐年下降

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草原退化的主要标志是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产草量下降。近年来,甘肃省由于超载过牧问题日益加剧,致使甘肃省主要草原上的植物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优质牧草植物种类减少,植物的高度、盖度、质量均有所下降,有毒有害植物增加。例如,每年7月,甘肃省高山草甸草原上就会出现由红黄花朵组成的成片的鲜花世界,它们在退化的高山草甸上鲜艳诱人,显得异常醒目。这些草正是甘肃省牧区高山草甸上最令人头疼的毒草——乌头。乌头毒性极强,牛羊吃了就会中毒死亡。这里曾经是优质草原之一,但近年来出现了大面积退化,有毒有害植物乘机扩大了领地,渐渐变成了草原上的优势物种。它们不但贪婪地汲取土地的营养,还像恶性肿瘤一样,让大部分原有的植物因缺少养分和光照而慢慢地死去。其中,最典型的有光果大戟、天仙子、骆驼蓬等有毒植物。由于毒草生长旺盛,密度过大,以致于最终变成了灾害。据统计,甘肃省有90%以上的草原因优质牧草产量下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3%。重度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3%,且仍以每年10万hm2的速度扩大。

1.2 沙漠化加剧

甘肃省地处西北半干旱、干旱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由于海洋水气输送极少,年均降水量自东往西由400mm左右减少到200mm和50mm以下,37%的地区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干旱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荒漠半荒漠区的丰雨年降水量为300mm,干旱年不到100mm,中部草原全年降水量不足200mm,蒸发量多达2 000mm以上,在河西走廊,由于降水少,草原上的牧草矮小稀疏,有的草原演变为荒漠。在荒漠地区,地面主要为石质戈壁或沙丘,只生长有极少数的芨芨草、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开垦,植被破坏,草原荒漠化、沙化更加严重,成为荒漠化的直接受害者和沙尘暴的主要源区。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由于气候干旱,地质松散,加之荒漠受到破坏和退化,仅存的植被,早就丧失了锁住土壤的功能,形成了沙尘源区。多年来,河西绿洲面临着被荒漠吞噬的威胁。河西5市是我国荒漠化发展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有将近4 100 km2的草原沙化。荒漠化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87.9%,严重荒漠化土地2.27万hm2,已形成的沙化土地面积达13.4万hm2,对甘肃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甘肃草原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2.1 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食物链遭到破坏,鼠虫害成灾

据统计,甘肃省天然草原拥有野生动物682种,重要的有狼、草兔、黄羊、豹子、旱獭、狐狸、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野骆驼等。这些动物组成了庞大的生物圈,相互制约,各自繁衍,与草原共同生存了几万年。许多动物如狼、狐狸、鸟、鹰、蛇等吃鼠兔等草原有害动物,使得草原上不至于发生鼠患、蝗虫等,保住了绿草。但由于人们滥捕滥杀鸟类、狼群等,野生动物被杀得七零八落,加之草原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熟悉的栖息地日趋减少,鼠、野兔等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数量剧增,将大片大片的绿草吃光,甚至连根拔起,草原失去了绿色,处处是裸露的黄色。特别是对草原危害性大的鼠兔,具有食量大、热衷打洞、繁殖力强等特点。据观察,1只鼠兔每日食牧草77.3g,平均每个鼠兔挖洞15.38个,洞穴对草场的破坏性相当大。据甘肃省草原总站2008年调查,甘南草原大范围爆发鼠害时每公顷草原有鼠兔60.8只,周期3年左右,由于鼠兔泛滥,过冬牧草草根消失殆尽,不能重生,使草原保水、保土、养畜等生态功能下降。

2.2 挖虫草、挖药材,枯竭养分,植被遭到极大破坏

冬虫夏草最好的产地往往是空气稀薄、天寒地冻的区域。甘肃省的甘南及河西的祁连山地的广袤草原,位于海拔4 000m以上的地区,进入每年的5月,虽然草原依然寒冷,但冬虫夏草已经露出地表,人们开始采挖。虫草收入成为牧民家庭经济的支柱。据调查,1个人每天至少挖到20根虫草,才能保证虫草人家的生活。每年,依赖虫草人家的采挖,价值几十亿元的财富从高原进入现代社会。30年间,虫草价格飙升了近万倍。草原也生产各种昂贵中药材,某些牧草是天然的中草药如柴胡、防风等,其根茎药用价值高。每个挖药人平均日挖15 kg防风,每人每天收入达700多元,暴利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到草原上滥采滥挖药材。由于挖虫草和药材,一些草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坑和洞。乱挖药材破坏了植物的根茎,造成植物不能再生,被挖过的地方,将寸草不生。成片被挖掉后,失去了原有的固沙作用。

2.3 超载过牧,掠夺式的经营,导致牧草再生能力下降

近10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城乡居民对肉奶产品需求量不断上升,使得草原牛羊饲养量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据调查,甘肃省约150多万人从事草地畜牧业生产,出售牲畜是草原牧户主要的收入来源,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财富的增长,为追求最大效益,经营者往往不顾对草原的破坏来换取经济增长。据2005年统计,甘肃省草原牧区牛存栏190万头,羊存栏653万只,而天然草地的总载畜量只有1 380万个羊单位。过多的牛羊剥夺了牧草的繁衍空间,使草原因过度放牧遭到破坏。目前,甘肃省可利用草地几乎全部超载,有的成倍超载。超载过牧,使得植被稀少,必然引起植被覆盖的地表直接裸露到地面上来,地表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引起水土流失,引起荒漠化,最后沙化。

2.4 开垦和非法占用,导致草原面积缩小

由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为了生存,人们大面积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种植粮食,造成草原土地肥力下降,导致退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耕地的18.2%源于草原,其中近50%因生产力下降而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上世纪以来,甘肃省开垦草原1 000多hm2,占用草原7 900 hm2。草原开垦后的2~3年内,伏沙出露,形成流动沙丘,并将附近的草场掩埋,加剧了草原沙漠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多年来,由于在草原上无序探矿、开采石油、煤,不进行恢复治理,导致草原疮痕累累。在一些草原矿区,出现了许多沉陷洞,导致草原植被的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开垦和开矿使草原遭破坏,地表裸露,增大了水分蒸发,雨多成水患,水土流失,无雨径流减少,甚至出现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大风日增多,裸露的表土和沙尘随风而起,形成扬沙或沙尘暴天气。据估算,每开垦1 hm2草原将导致3 hm2草地沙化。

植被是气候和环境条件的调节者,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由于草原植被减少,草原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加之干旱缺水、人畜饮用等造成地下水位降低,草原湖泊的水量日趋减少,大部分草原小溪断流、湖泊干涸,主要河流来水量减少,水面逐渐缩小,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近年,许多湖泊地带的气候越来越恶劣,一年到头,狂风不止,沙尘不止,如不采取有效手段,这些湖泊将从地球上消失。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甘南境内主要河流白龙江流量减少了20.6%,洮河流量减少了14.7%,大夏河流量减少了31.6%。玛曲草原补充黄河水量减少了15%左右,碌曲县的尕海湖,自1996年以来先后5次出现干涸。阿克塞县的大苏干湖、小苏干湖也较以前萎缩。

3 治理与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3.1 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消灭草原鼠虫害

人类为获取野生动物的肉皮毛等而过度捕猎,使得狼、蛇等物种的灭绝速度呈现加速趋势,导致危害草原的鼠害、虫害泛滥,草原遭到严重破坏。首先,草原上所有肉食动物都是鼠兔的天敌,通过严禁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来保持生态平衡,使草原成为动物的猎场,运用自然法则消灭这些鼠害。其次,高原鼠兔繁殖期是草原植物贫乏期,把让鼠兔腹胀而死的药饵放进诱食里,不仅能杀死鼠兔,且不污染草原。蝗虫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草原杀手,疯狂吞噬草原,数量庞大,无法统计,顷刻间就可以把草原逼入绝境。据报道,斯里兰卡粉红椋鸟喜欢食肉,每年炎热的盛夏,会有100万只椋鸟穿越印度洋,飞行数千里来到西北草原,到秋天飞回故乡,次年再来。椋鸟总是紧跟牧群,一旦发现蝗虫,就会倾巢而出,每天至少要捕200只蝗虫。因此,椋鸟是蝗虫的终结者,也是草原的救世主,但要吸引鸟群到来,必须投入资金,垒砖砌墙,堆筑石块,用于鸟巢的修建。如能引来椋鸟,甘肃省草原的蝗虫必将锐减。

3.2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草原沙化

要充分利用现有草坡、林地和荒地,在能造森林的地方造森林,能种树的地方种树,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造林应讲求实效,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在甘南州的临潭、卓尼等地退化的草原,通过保护和培育措施,恢复草原天然植被,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使农田恢复为草原。河西地区是特殊的河谷地带,有狭管效应,使得风速增强,容易出现强沙尘暴,在河西地区不仅要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林,还要在山丹、肃北、肃南、金昌等地的荒漠草原区,种植和补播当地的耐旱、适沙植物,起到固沙作用。在河西绿洲周围的草原型沙尘源区,采取禁牧封育、补播牧草,建立人工草地等措施,既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逐步治理退化草原,保护现有草原,遏制草原荒漠化以致沙漠化的趋势。

3.3 禁止超载过牧,恢复草原植被

防止草原超载过牧,是恢复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举措。牧民群众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生态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出售畜产品维持低水平再生产,牛羊数量成倍增长,草地超载过牧严重,一般超载30%~50%,有的高达300%。过多的羊群可以给牧民带来更高收入,但却会剥夺牧草的繁衍空间,使优良牧草产量明显下降,不仅导致对草原植被的破坏,还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在解决超载过牧方面,应立足5点:一要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发展。要解决草原超载过牧问题,草原使用只有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的政策长期不变,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才能解决家畜饲养无限发展、对草地无限利用的问题。牧区所在地政府要制定优惠措施,鼓励牧民群众对超载牲畜实行逐步淘汰的机制。目前拟以实行草地围栏、推行轮牧、休牧、禁牧制度,在牧户、村、乡、县或一定流域、区域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详细核算草地的合理载畜量,建立适合甘肃省的草地管理模式,使牲畜种类、数量等与草地的生产力水平匹配,把超载的牲畜果断减下来,对河岸地和湿地、濒危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稳定的地域等,限量放牧或完全不放牧,监测草地、饲草的生产与使用状况。让受益者共同参与管理,使草地休养生息,恢复生机,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二要减少牲畜饲养量,禁止超载过牧。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牧民需要改变千百年来的传统方式,减少羊群的数量,使草场得到休养,超载过牧的地方必须压缩牲畜数量,改善放牧管理。三要大力开展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调整优化畜群结构,淘汰品质差的个体,通过加快改良牲畜品种,推广科学养畜,提高牲畜质量,要不断引进选育生产性能好的国内外优良品种,推广应用肉牛经济杂交技术、羔羊肉生产的杂交组合,提高牛羊日增重,缩短饲养周期,以提高牛羊肉品质,增加畜产品数量。生产高档牛羊肉,加快出栏和周转,提高效益,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牛羊肉。四要大力推广舍饲圈养。草产品加工业是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多功能、多层次、高效益、组合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现代化产业,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能很好地解决舍饲畜牧业的饲草料问题。五要积极开展种草养畜,建立人工草地。在河西地区,建立以苜蓿草产品生产为主的畜草产品生产核心区,在黄土高原区重点发展种草基地。在牧区,全面落实国家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和奖励机制,同时,各市县两级政府要对牧草种植、加工、贮存、流通以及牧草新品种推广,实施政策补贴和资金扶持。在不减少牧民收入的情况下,通过减少羊群数量和增加牧民补贴的方式,使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3.4 依法保护草原,加大对破坏草原生态治理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大力宣传草原对人民生活、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加强舆论监督,揭露不良行为,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明晰、有效的草地保护法治体系和责任制,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对草原管理不善的严肃处理,依法打击破坏草原的各种行为。要完善生态保护必要的法律条款和相关法规,严惩一切开垦草原、滥挖、滥垦、滥杀行为。严格管理在草原区开矿、建窑、建房、修路、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剥取草皮等行为,用法律手段保证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草地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高鸿宾.中国草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 刘志民.河西走廊沙尘源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M].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丁连生.甘肃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

S812.6

B

2095-3887(2017)04-0064-04

10.3969/j.issn.2095-3887.2017.04.018

2017-05-22

杨红梅(1965-),女,高级畜牧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草地资源。

猜你喜欢

甘肃省草地草原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草地上的事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Laughing song
草地
可可托海的草原